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星月】烟雨崆峒(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烟雨崆峒(散文)


作者:史建民 秀才,139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218发表时间:2017-06-08 22:06:26

【星月】烟雨崆峒(散文)
   我虽为平凉人,春夏秋冬曾多次登上过崆峒山,总想为她写篇文章,可却没有动笔,不是不想写,而是不敢写。因为崆峒山的名气太大了,去过崆峒山的名人墨客太多了,赞美崆峒的诗词歌赋已数不胜数了,恐自己给写了也是蛇足。但我想崆峒山四季景不同,一万个人眼中会有一万个崆峒山,感觉总归不会是一样。
   六月麦黄天,西安西京医院的几位朋来平凉讲学交流,会期结束后邀请到平凉崆峒山去玩,那几天偏逢烟雨天,朋友说难得烟雨崆峒,更应该去看看“崆峒山色天下秀,自古西来第一山”“天下道教第一山“感受道教文化的真谛。早七点多,我们一行八人冒雨从平凉城出发,沿崆峒大道十三公里,约二十多分钟就到崆峒山的山门,那天上山的人很多,排队购票后我们放弃了索道及后山乘车,只选择从前山徒步登山,站在弹筝湖南岸,远望崆峒山内外雾锁雨铸,耳听得雷声隐隐,山鸣谷应。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地势险峻,很有仙气。
   停车,穿上景区配发的雨衣,撑开伞,背好像机后,我们一行冒雨沿弹筝湖北岸的盘山小道行进,在约一千多米的峡谷口处有一明清风格的建筑问道宫也叫轩辕谷,她位于崆峒前峡,泾水北岸,背山面水,环境幽寂,身居殿内,听不到泾水涛声。相传这里是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处。唐代这里已有建筑,元朝至正间重修问道宫,今存有《重修问道宫碑》一通,明朝宣德、万历年间,再次重修,成为一组庞大建筑群。明人唐龙《问道宫》诗云:“欲捉白蟾飞树梢,遍寻元鹤在云中,荒凉栋宇聊停节,怅望当年问道宫。”我才领悟到“问道宫”为什么只修建在山底而非山颠,而她的道应当理解为上崆峒山道路的道,而非“道“的道。而要求得道的真締并非易事。
   几千年了,轩辕黄帝不是别的而是轩辕黄帝,这是他个人乃至华夏子孙的福分和真理。他已经战胜了蚩尤,早已名冠四海威震八方,仍然不辞艰辛辗转来到陇上,躬拜崆峒。他不甘于既有的已知,他要知道,于是拜问正在修炼的广成子。广成子释道授秘曰:“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报神以静,行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据说,时有两只玄鹤,闻道即刻成仙。毫无疑问,秦始皇、汉武、司马迁等君主方家登临崆峒,必是慕道而来。而我等虽登崆峒山多次,然总不明白崆峒道的真实内涵,纵拜读万般,尚不知梦中的彼岸。知道者,必是个别;不知道者,必是多数。个别和少数,少数和多数,世界因此而有了层次和秩序,而我们这些多数中的一份子,觅得自己在凡尘中的坐标,竟是这般之难。觅与难,所谓人生,无不跌宕起伏。因为问道得人,问道得魂,问道得仙,问道得天下。问道,才使崆峒成为道家的唯一。
   雨中,经问道宫之峡谷八百八十一个台阶到达中台,中台是崆峒山上地势较平坦,视野开阔的地方,以中台为中心,东,南,西,北四台一次扩散开来,像一朵盛开的莲花一般,由唐太宗李世民降旨赐崆峒山黄金500两,白银5000两,封地500亩,仁智禅师主持修建的佛教圣地,轩辕宫、舒花寺、法轮寺、莲花寺、栖云寺、凌云塔等多处寺庙、道观、塔院,使崆峒山气势更加磅礴恢宏,规模空前,并僧道和谐,美谈千古!在这个地方,有一块题壁,上面只用红色提写着一个巨大的“心”字,佛家讲究"心静自然凉",唯有心的宁静,才是真正的宁静。
   在中台的西南面悬涯边望月楼旁,有一石碑,上刻有胡耀邦亲笔书写的“崆峒山”三个大字,苍劲有力,再往西有一座朝天门,门之上镶嵌着“崆峒山”,为清左中堂所题。进入朝天门后,就是崆峒山三教之一—道教文化的聚集地。沿着石阶一路蜿蜒向上,有一道高耸入云的石梯,比之华山的险无过之不及,他就是崆峒山上著名的“上天梯”,它是由300多级台阶组成的,石梯的倾斜度达到70°,在“上天梯”的不远处,有“皇帝问道处”的摩崖石刻,……沿“上天梯”继续向上攀登,沿着陡峭的石阶,紧紧攥着冰湿的铁索,一路攀爬。喘息间,带着某种祈念回首,但见天地相连,茫茫然不见一物。整个世界空空洞洞,洞洞空空。我陡然一惊!崆峒与空洞,世界与无物;崆峒与无物,空洞与世界。这是我本次拜访崆峒的初衷和发现吗?这是有所知道?还是有所不知道;这是我的自觉醒悟?还是崆峒诸仙悄然给我的谜底。冥冥中,似有信息在对接,在呼应。记得之前浏览崆峒史料,有崆峒山“空空洞洞之意,合道家清静无为”的诠释。此刻,那些被历代文人墨客万般描绘的九宫、八台、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均化为无形,无影,无踪,疑似过于遥远的传说。在崆峒山上,到处可见道观,佛堂,道教、佛教、儒教共存于此,绝大多数的风景名胜之地,这样平和的状态是罕见的。峭壁上的“黄帝问道处”巨幅石刻扑入眼帘,尽管山岚环绕,好在隐约可辨。驻足,无语,敬仰。——黄帝问道,这是崆峒“中国道教第一山”称谓的硬道理,也是崆峒别于他山的标志。中国道教起源有四处,分别是甘肃崆峒山,周至楼观台,江苏茅山,大邑鹤鸣山。
   此刻的雨,不大,也不小,坐在崆峒山最高处,我想:道,是什么?是此刻的崆峒呈现给我的大无世界吗?知,又是什么,是紧紧包裹着崆峒山的烟雨吗?我显然失去了判断的自信,空留无序的问之又问。唯一清醒的是,足下此山,不是过往岁月里游览过的这山那山。这里因为问道得人,问道得魂,进得崆峒,出得崆峒;内观崆峒,远眺崆峒,崆峒的大致面貌是什么,因了这场烟雨,一切“杳杳冥冥”、“昏昏默默”,全然没有印象。
   这样的烟雨,隐含崆峒的道吗?当地人说,农历四月初八之前,由于三省乡民朝山进香,山上俗浊之气丛集,只有假天雨以清除。说也奇怪,每年到农历四月初八、初九,必有大雨倾注全山,历年不爽。只可惜,我去的时候,已经不再是四月初八的好时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赏山品水的心情。每一个风景独特的景区,在不同的时候去参观欣赏,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每个人的感受不同,自然而然看到的欣赏到的也大不相同。在烟雨中观山观水,赏的不仅仅是山水之美,更是人文之美。
   在崆峒山上,最令我着迷的,不是三教合一的奇观,不是千奇百怪的地质地貌所形成的优美景色,更不是那些巧夺天工的精美建筑,而是那一个平平凡凡的“心”字,即使是一个字,也使人无端的感受到宁静所给予人的力量,观山赏水,赏的不仅是山水之美,人文之美,更是从山山水水中所获取的那一份心境和阅历。而要得真“道”就像上崆峒山的上千个台阶一样,一步一步,上得了山,才能得“道”而得“道”后下山则易多了。
   冒雨下山,与朋友入住广成大洒店遥望窗外不停的雨,品着朋友带来的龙井茶,崆峒山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而想用一句话很难概括她的全部。此时我想起了宋人游师雄的诗《广成子洞》:“昔闻广成子,不为外虏役。轩辕屈至尊,稽颡请所益。至今洞犹存,峭壁宛遗迹。”也想起了肖华将军的《崆峒远望》“登高极远目,锦绣铺泾川。风光未尽美,绿彩间荒山,崆峒独何青?当绿千山原。能赢寸寸翠,农业过大关。”前者是最崆峒山本质特色的诗,后者则更激励人们通过努力使山更美,水更清,天更蓝。最有气势的崆峒山诗这当然要数清这当然要数清人谭嗣同的《崆峒》七律诗了“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松拿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我总想用一句话去概括崆峒概括崆峒山,可是很难。也许,也许我们会从古今名人墨客的诗词画卷中找到。

共 299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游记散文,文章用细腻的笔墨,临摹出了崆峒山美丽风光,文章有更深层的意义,那就是崆峒山所蕴藏的道教文化,和它悠远的历史风骨。文章从游崆峒山的初衷写起,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一一收入笔下。从踏进崆峒山的那一刻起,美仑美化的山水风光,尽显眼前。一幅幅美景,如同一幅山水画卷,伫立于华夏大地。游历山水,正如作者所说,视觉上感受到的只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内心所能感受到的则是,大自然的自然法则。崆峒山又是古往今来的道教之山,也是道教让这座巍峨耸立的崆峒山,列入名山大川之中,成为人们心中所要探访的神圣之地。文章语言唯美,清丽,叙述流畅清新,给人以美得享受,推荐阅读!【编辑:潇湘竹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潇湘竹雨        2017-06-08 22:08:14
  问好史建民老师,辛苦了,遥祝顺安!
潇湘竹雨
2 楼        文友:潇湘竹雨        2017-06-08 22:11:13
  名山大川是自然,是风景,我们游历,探访,为了心中对其的向往。
潇湘竹雨
3 楼        文友:潇湘竹雨        2017-06-08 22:12:05
  期待您更多佳作,星月因你而更加多彩,祝您创作愉快!
潇湘竹雨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