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不是用来牺牲的
我的一位老师说过:青年们是用来成长的,老师却是用来牺牲的。这位令人尊敬的老师,为了他的青年学生培养计划,放弃了体面的工作,离别了妻女,走向田间地头,辛苦奔波十年如一日。很不幸,这位老师在壮年之时因一场意外告别了人世,以鲜血诠释了自己所说的话。
何止是老师啊,我以为,在当今中国,甚至连父母也是要被牺牲掉的。
我的父母,为抚养我长大成人,为送我离开贫困的农村,为让我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含辛茹苦,操劳半生。可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母亲即因病去世,患病期间,母亲曾说,是老天把她的福气分给了我,所以我出息了,她却无福消受。母亲去世时,才过半百,我知道她很不舍很不甘,所以她宁愿相信自己的离去,是为了儿子更好的未来。父亲请风水先生为母亲选了穴地,那个地方,据说是利于子孙的。这就是我的母亲,即使在离世之后,还在继续着造福子孙的使命。现在,我总算实现了父母当年的愿望,本可以改善一下父亲的生活,但他却坚持一个人留在老家种地,甚至不接受我的资助。父亲说,除非走不动了,要不我是不会拖累你们的。这就是我那可敬又可叹的父母!
我知道,还有更多的父母有着类似的观念,他们生活的目标就是让子女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这些父母拼命挣钱,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争取更棒的教育环境,操心他们的婚事,尽其所有帮忙购房、买车。终于把子女的生活安排好了,这些可敬的父母已是两鬓斑白,刚还没松口气儿,孙子孙女又出生了,他们又要开始照看子女的子女。至于他们自己,似乎被忽略了,似乎他们的生命本来就是用来牺牲的。
这就是中国的父母,舐犊情深,大爱无言,一直遵循着从孟母三迁时就已成型的爱子传统,他们把子女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和人生的希望,并心甘情愿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我们应知道,在传统文化中,伦理与道德同样也在强调孝道,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父母在,不远游”;孟子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在他们的观念里,父母健在,甚至连远游都被视为“不孝”,而子女若有不孝,甚至枉为人类;那个时候,如若父母去世,子女要守孝三年,三年内不婚嫁,不筵席,为官者辞官守孝。这一点上,清代大儒李鸿藻仍在做着表率,其母去世后,身为军机大臣和皇帝师傅的他毅然停职为母守孝,在当时还获得了普遍的赞誉。
而在当今社会,儿女多半是要远走的,从农村到城市,从这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而父母,多是留在家中看家护院,照料小孩儿或者是单独生活。即使儿女不必远行,也定要与父母分居的,传统的大家庭模式已经彻底瓦解了。父母离世,哀且哀哉,节哀顺变吧,随即就得回归生活,这快节奏的生活也不允许我们用三年的时间来守孝。时代在变,观念也在变,孝与不孝的概念已经模糊了。
随着传统大家庭的瓦解,父母与子女间双向互动关系逐渐破裂,核心家庭模式已经普及,子女从那传统孝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虽然难免有些矫枉过正,他们已经走向独立。但父母还在坚守着传统的价值观念,一如既往地奉献着自己的所有,子女仍心安理得地享用着父母的付出,但他们的关爱却只是单向度地向下一代传去。
如今,城市化与现代化的浪潮方兴未艾,家庭关系将去向何方,任谁也讲不清楚。在这浪潮之中,我们遗憾地看到,父母的人生似乎已经渗入了悲情的因子,难道他们真的就要这样被牺牲掉吗?
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确切的答案。
……
如果父母是用来牺牲的,那么我宁愿这个时代也是用来牺牲的。我宁愿牺牲掉那些所谓的进步,我要在新的时代里,看到“父母待子女以亲,子女侍父母以孝”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回归。
我只知道:无论在何种社会,无论在哪个时代,父母都不是用来牺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