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山顶洞人”
在贵州紫云的大山深处,有一个神秘之地--格凸河。格凸河在苗语中意为“桃花圣地”之河。在千万年地质演变中,格凸河有12公里长的一段陷入地下伏流,上面留下了它当年穿山凿洞夺路奔流制造的奇妙景观。目前已探知的就有堪称一绝的世界最高古河道遗迹穿上洞、盲谷,有举世无双的大穿洞绝景燕王宫,有巨大幽深、气势恢宏的世界第二大洞穴厅室苗厅,国内最深的岩溶竖井通天洞……燕王宫数万鹰燕早晚竞翔,天星洞百具苗族祖先悬棺洞葬,洞外峡谷景观壮丽,田园风光旖旎,苗寨风情纯朴。更让人感到神秘的是,在这儿的喀斯特溶洞中,有个被称为“现代山顶洞人”、“最后的穴居部落”的苗族村寨。
在这个高50米、宽115米、深200多米的天然洞穴里,居住着王、吴、梁和罗四姓苗族人。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今天,他们仍然在坚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房屋之间仅用只有两米高的篱笆相隔,没有屋顶,四面通风,空气流畅。他们自己纺纱织布,推磨碾谷,一日两餐,无忧无虑的过了一年又一年。
为防止近亲结婚,洞内人家互不通婚,别看他们没有文化,但是也知道近亲结婚的坏处。都是采起嫁出去、娶进来的的方式,来繁衍他们的氏族。
这山洞距离最近的公路约5公里,山路崎岖陡峭。洞中的居民平均每星期到30公里外的集市上买些油、盐等生活用品,其余的日子都在家种田、放牛或养猪,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但是他们感觉很满足。洞中年长的老人说:“我们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洞里面冬暖夏凉,地势开阔,邻居之间相处和睦,没有纷争,如果那一家有事,大家会热心的帮忙,这么多年来,从来不为鸡毛蒜皮的事吵闹过。农闲时节,洞内的男人们会围着火塘喝着自己酿造的土酒,女人们聚拢在一起谈论生活琐事以及婚丧嫁娶。
洞中记忆力最好的老人,能隐约地回忆起当年老人们对他口传的迁徙历史。“当年为逃避兵役、杂税和强盗的抢夺,很多人都到山上来躲避。大家的财产都被强盗掠夺或者焚烧。在山上的住房都是简易的棚子。新中国成立后,强盗逐渐绝迹,我们才搬进洞来。以前长期在山洞周围辗转居住,遇到强盗可以四处逃命。但是,如果住进山洞,被强盗堵住洞口,就插翅难飞了。”
由于居住在山洞中交通不便,吃水困难,当地政府在1988年先后在距离洞口300多米的地方修建可以无偿居住的移民房,希望他们搬迁出山洞,但是都失败了。他们住进新房不足1个月,又都搬回洞了。
他们说:“住在政府统一修建的砖木结构的屋子里,我们感到很不习惯。每个屋子只有一个门,而我们自己修建的屋子有好几个门,可以很随便地从这个屋子走进那个屋子,或者从后面进来,从前面出来。”“严实的屋顶使我们感到很压抑。洞中的房子不需要屋顶,天亮的时候,光线照进来,我自然就睡醒了。”
除了毛泽东逝世这一消息外,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重大历史事件均一无所知。
几乎与世隔绝的洞中人家,在2000年发生了变化。由于这个山洞处于周围的几个村寨的中间部位,而且洞中场地开阔,地方政府征得他们同意后,在洞内建了一座小学,拉进了电线,在洞口附近修建了一个大型水窖以解决枯水季节的吃水问题。
“周围12个寨子的学生都在这里上小学。家离得最远的孩子往返学校需要5个小时,所以大部分学生每天只吃两顿饭,分别在早上5点多钟和下午6点多钟左右。家庭富裕的孩子,可以带一口锅和少许粮食,中午的时候在山洞里做一顿简单的午饭。”
小学有6个年级、190名学生,可是却只有4间教室8名教师,不到10平米的狭小教室,却要容纳一个班级的60多名学生同时上课。因为教室不够用,有的班级只能在洞里的一块平地上面上课,给他们提供光源的是一只60瓦的灯泡,灯泡泛出的淡淡黄光,只能照亮周围的几个学生。学校的体育课也在洞内上,打篮球是孩子们最普及的运动。由于长期见不到阳光和营养不良,这里的孩子比其它地方的同龄孩子要矮小许多。孩子们的欢笑声和追逐嬉戏给单调的洞中生活带来了新意。老人们经常坐在门前目不转睛地观看孩子们跳绳、打篮球等热闹的活动。
没有文字的苗族文化靠口授得以世代传承,洞中35岁以上的人几乎都是文盲,而且听不懂普通话。读书的孩子经常充当他们父母与讲普通话的游客们对话时的翻译。
在当地,人们每天只吃早晚两顿饭,中午并不吃饭,不是因为学生们不饿,而是缺少粮食。在那个风景秀美、景色怡人的地方,并不适合农业生产,石头多地少,到处是悬崖峭壁,当地村民只能在有限的土地和石缝中间种几棵玉米,孩子们吃的都是难以下咽的玉米饭,没有菜没有肉、没有油也没有盐,大米饭是难得的美食。
由于中洞四周群山环绕,学生们每天上学都要翻山越岭,最远的要每天来回走6个多小时。即便如此,孩子们也很少因为个人原因迟到缺席,对于知识,他们有着超乎寻常的渴望和热情。因为他们很清楚地知道,想走出大山,脱离贫困,学习是眼前唯一的出路。除了家住洞里的孩子之外,还有20多名学生寄宿在中洞,学生宿舍是由几片苇席临时搭建起来的狭小空间,里面阴暗潮湿,到处都是霉斑。
给孩子们一间明亮的教室,给孩子一片艳阳的天空,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快乐成长!是洞中人家的希望。2009年,在媒体的宣传下,中洞小学得到全国众多好心人的扶持,已经把学校搬迁在公路沿线。是寄宿制学校,学生住校吃饭不用出钱。洞中人家的生活条件也相应的有所改善,因他们不愿意搬迁,政府也就给他们拉通电网,大多数人家有电视机,洗衣机了。
中洞小学的昨天已经成一段永远难忘的历史。那些曾经为中洞小学付出青春、付出汗水的老师,将永远留在大山深处人们的记忆里,将进入历史的史册
后记:2007年,王东灵河南三门峡市一个寻常女子从央视西部频道了解到这所小学后,瞒着家人只身来到大山洞穴里义务支教,与中国最后的“穴居部落”的孩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后因车祸受伤,伤愈后,她返回了河南。2009年被评为贵州十佳青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