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 西湖的诗意解读 (散文)
无论如何,我是无法解读西湖的诗意的。有人说西湖的诗意是从诗人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移植过来的。这仅仅是两个黄鹂和一行白鹭就能够恰如其分地体现出西湖的意境吗?我看未必。
鸟的叫声为“鸣”。西湖肯定有鸟的鸣叫,不然,为什么会起这么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当初,这里的湖,真的是一片泄湖,是鸟的鸣叫,将湖鸣叫得异常翠绿。鸟站在柳枝上面,婉转啼鸣,直到把湖叫醒,叫绿,叫翠。整个的湖,整个的荷塘,都是脆生生的。
至于说杜甫的诗,与西湖没有半点关系。那两个黄鹂和一行白鹭,是杜甫在襄阳看到的,两个黄鹂鸣的是翠柳,一行白鹭也上了青天。此情此景,让杜甫产生了如梦似幻的感觉。站在农耕文化和历史的原野上,杜甫感叹大自然的奇妙与静美,于是,就产生了黄鹂和白鹭的经典诗句。
西湖的翠绿,是经过时间和空气过滤的。西湖不是瘦西湖,西湖肥美的就像西施。
西湖的典籍故事是动态的景。少了它们,一片湖就缺失了灵动的境界。谁是西湖的精灵?是什么让西湖翠得不能再翠,心都要颤了?在西湖呆上几天,心一辈子都是翠绿的。
我以为西湖不会有苍鹭。可是我真的看到了一只苍鹭,孤独地在一根树桩处默默独处。让内心平静的方式是:孤独。它仿佛铭记着哲人的话,我无法窥测到它内心世界。是失恋,还是迷途,抑或是被众鸟抛弃?但它昂着头颅,带着悠闲、洒脱的姿态在和我对视。
在西湖,我记住了一只苍鹭。它没有叫声,也没有飞翔的的雄姿。但是,它所呈现出的那种孤独境界,却令我的心灵震撼。
也看见了一只野鸭。它虽在水里悠闲,和那只苍鹭比起来,它的精神境界,显然还达不到一定的高度,还处于庸俗状态。
还有叫不出名字的鸟,一声声啁啾。这是它们梦想中的天堂吗?它们用清脆的鸣叫唤醒湖水,明亮的眼眸浓缩了一个湖的影像。
鸟不是西湖的精灵。西湖的精灵是白娘子,用凄美的神话,为西湖构建了一个巨大而无形的磁场。
夏天的西湖,是由碧绿翡翠的荷叶荷花,勾勒出西湖的另种境界。
炎炎夏日,西湖里的荷花仿佛约定好的,一起争奇斗艳,绿盈盈的荷叶密集在一块,随风婆娑起舞,影随波荡,花吐莲蓬,荷送清香。远望,一片片荷叶如翻滚绿波,花若红云;近看,叶如伞状,朵朵绽开在绿叶丛中,有的浮于水面,有的凌于碧波之上,相互簇拥。湖上的荷叶荷花,倒映在碧水之中,与婆娑垂柳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迷人的赏荷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荷叶会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叶子中间零星点缀着的白花会羞涩地打着朵儿,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还有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会是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至于叶子与花的颤动,又会像闪电般的感觉。
泛舟湖上,徐徐的清风送来缕缕清香,让我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恍若置身于如诗美景之中。“粉光花色叶中开,荷气衣香水上来。”这是唐代诗人陈去疾《采莲曲》的句子,想必是诗人融入荷塘的感觉。真的,我也想幻化为一片荷叶,一朵荷花,成为西湖的风景。
西湖的境界,是不可企及的。荷塘里有摇来滚去的荷叶,一不小心,就能脚踩一片荷叶,怀有诗人的理想,凭凤扶摇直上。西湖的风是绿的,天堂自然也是绿的。我的心,怕也是绿的吧。
在我看来,美丽与神话是西湖最具特征的景象。由此,西湖名字的内涵与表象,就浓缩在那些美好的神话身上。
我几乎每到一处,总是要注重一处细节的。在西湖,我如获至宝,因为它精致的细节随处可见。
日出时分,西湖泛着粼粼波光,湖面仿佛镀上了一层金光。呼吸着湿润的空气,闻着草木的清香,凝视太阳的升起。眨眼间,太阳就完整地跃出了地平线,从东边的湖面上蹦蹦跳跳的一路走来,为一面湖洒下万丈光芒。
赤脚在苏堤上走,感受着苏轼在西湖给我们带来的舒适感。俯身看着碧绿的湖水,映出一个千年摇曳的影子。
一片莲叶绿得醉人。我走近它,看见叶子的中心有一滴晶莹的水珠。那阳光下的晶莹啊,宛若仙女的泪珠。我伸出手指,想将那滴水珠沾在指上。忽然一想,水珠在绿叶的背景上,它便有了晶莹,而沾在我的手指上,它什么都不是啊。
阵阵轻风掠过,荷叶轻摇。它是无声的,而我分明清晰地听见了它的声音。正疑惑着自己的感觉,怎么会听到荷叶的声音?
我便悟出了,荷叶轻摇的声音,是我用心灵感悟到的。
心灵的倾听。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一尾鱼儿跃出水面,掀起阵阵涟漪。我的心一动,西湖的诗意,是无处不在的。这诗意,有一半是白居易、苏轼营造的。
微风中,几片泛黄的树叶在头顶舞动,心也随之一颤。荷塘的绿色凝视得久了,这黄叶便有了异样的色彩。席地而坐,随风静享安宁。喉咙一热,禁不住长长地喊出一声:西湖……
我的声音回旋在湖水中,荡起一阵回声……
一棵孤寂的老柳树,站在苏堤上,似乎在凝望什么。一千年前,苏轼第一次伫立在这儿时,当时的西湖已被葑草所侵,他虽然有心治理,但通判官位尚无决策权,时隔十八年后他以知州身份再来西湖,到任的次日,苏轼又重游了西湖,那时的湖面已有一半之多成了葑田。他怀着忧虑之情发出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次年4月他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章……
苏轼用一首诗做了西湖背景,给自己留下一幅剪影。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的诗句,一定是在西湖边写出来的。
夜色沉溺于水。西湖用它那隽永秀美的暗影阐述着对美的追求,对美的理解。
梁祝故事里最美好的段落,是留给西湖的。春日里,一片不能辜负的风景,还有一份不能辜负的古典爱情。
应该也是在春天,那十八里路的依依惜别,祝英台袒露了她少女的心迹。一山一石,一树一花,见证了又一个爱情故事的发生。祝英台的真诚热烈,姿态从容。在她映衬之下的湖光山色,也要跟着生动几分。
“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最后,梁祝化身为蝶,而那峨眉山中的千年白蛇,却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她的爱情故事正在西子湖的春雨里悄悄上演,白娘娘终于等来了许仙,和他撑着一把油纸伞,沉醉于春天的湖山。
淅淅沥沥的雨下得太久了,夏天总是要来的,于是就有了那一碗端午节的雄黄酒。甜美的爱情,在春天里结束了。
我知道,西湖的细节之美,诗意之美,是那样的迷人。可是,我不能一一领略,这是遗憾。然而,遗憾不也是一种美?留下想象的空间,用心灵去感受未曾亲眼目睹的景象,让西湖留下一种神秘,一种隐私,难道不更好么?欣赏一个地方的美丽,更多的不是靠眼睛,而是要用心灵去体会,用想象去填充。在心灵的律动中,西湖何尝不是一首诗,一幅画,一种深邃的境界?
西湖的美如同小家碧玉,令我怜爱。在西湖,不由我心里不漾开绿的波浪。处处“鸣翠”,遍地清香。我会不自觉地进入一种状态。
在西湖,我找到了久违的浪漫感觉。浪漫,是生命的一种美好体验。站在湖边赏落日是一种浪漫,观赏绿叶红花是一种浪漫,在苏堤赤脚漫步是一种浪漫,和朋友坐于湖心品茶是一种浪漫,静听一棵老树的独白、享受一只苍鹭的孤独也是浪漫……当我融身于西湖的景致之中时,任何一个细节都蕴含着美感,任何一种情趣都可以任想象调度,任何一种浪漫都可以用心去体会。在这个夏日,我远离城市的喧嚣,在西湖里体验到了诸多浪漫的感觉。
西湖的美,源于它在自然景观中蕴涵着的文化色彩。
极目远眺,在湖水的尽头,在那水天一色的地方,还会有什么迷人的景致吗?还会赋予我多少如梦似幻的感觉吗?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西湖的神秘,究竟隐藏在哪儿?在自然的气息中,我恢复了明眸和纯真,不由自主地搂起西湖的细腰……
去西湖前,只想收获浪漫的感觉。然而,更多的意外和惊喜却在这儿等待着我。它像一面碎镜,洒落在这江南的盆景之中,细腻与柔美的完美结合,彰显得淋漓尽致。一片荷叶上的水珠、一只苍鹭的孤独、一棵柳树的沧桑、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由这些细节构成的西湖境界,让我拥有了更为丰富、深邃、旷远的内心世界。
谁也说不清,那些故事发生的确切年代。在我的想象里,苏小小和很多郎情妾意的故事一样,她也注定要遇上一位翩翩公子,于是“何处结同心”?便在“西陵松柏下”。这也许是这片风景第一次遭遇朦胧的爱情,它就仿佛是传统的湖岸边,枝头上那丝丝绿意,不顾春寒料峭,迫不及待的就来了。风尘女子与白面书生的爱恨缠绵,情节自然有些老套,但天下无双的景致,总是要苏小小这样的人儿来配的。她不用藏于深闺,可以潇潇洒洒地和恋人徜徉在春日的西湖,就算等不回心上的人,湖光山色仍在,佳人一笑,只为空气里浮动着的桃花的甜香。
后人在此地游山玩水,到慕才亭凭吊苏小小时,总不免为她的爱情故事心生惆怅,孰不知死于青春年华的她,也许已超脱了爱恨的纠缠,贪恋的只是这片山水了。西泠桥上,落了一地的桃花,苏小小好象看见了又一个西湖的春天。
花期将至,万松书院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即将分离。同窗三载,深情都溶入在了笔墨纸砚里。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这是白居易笔下,西子湖的秋天。几年前也是这个时节,浔阳江头,江州司马的青衫湿了;而来到杭州后,年过半百的他却被这里的湖山美景所深深打动。
出仕为官的白居易虽然屡遭贬职,心中却还想着“救民济世”,他留给杭州的,不光是那些飞扬的诗篇,还有白堤的故事。今天,还能一见的白堤其实与诗人无关,可人们还是喜欢指着它言之凿凿,固执地认为这就是白居易所筑。这是个美丽的误会。白居易在杭州的日子不长,但他曾经寂寞灰暗的心灵却在这片山水中得到了慰籍。
一个中秋的晚上,月色很好,清朗朗地照在西湖上。又是一个起舞弄清影的佳节,但苏轼却再也写不出《水调歌头》了。据说在杭州的日子里,与他同住的秦观再没见苏学士打开过书。苏轼心里明白,自己不是来杭州做一个隐士的。所以,和250年前的白居易一样,兴修水利,浚湖筑堤。于是有了苏堤,那也是他的作品,可能比任何一首诗、任何一阕词都更为自然、从容。
在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都是值得羡慕的,他们可以来到杭州西湖为官,同时,也将清雅俊逸、宁静淡泊的人文气象,以诗文、逸事和景观的形式注进了碧水深处。
西湖的诗意不是春天独有的。夏日里的诗意就不必细说了,细雨朦胧的楼台,更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西湖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不管晴空艳阳还是细雨和风,都无时不展示她别样的韵味和另类的风情。
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里感慨道:“我常想倘若西湖只是空空的一片水,没有苏堤那秀美的修眉和虹彩般的仙岛,以画龙点睛,增其神韵,那西湖该望之如何?”
是啊,还有西湖的诗意,又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