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文章的线索
文章的线索,在语文教材中提到了,但是没有专门的解读。最为麻烦的是,这个并没有深刻解读的知识点,却是语文阅读考试的重点,其难也就不用说了,可以说,不少语文教师对其也是非常模糊的,特别是涉及到对一篇文章的线索的具体解读,就更为模糊了。
学生的阅读考试中,有时直接让学生解读线索,以填空题或者简答题的题型出现,是直接考线索;有时,是让学生分析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所写事物的作用,这往往也涉及到线索的知识运用,这是间接考线索。正确分辨线索,理解线索的作用,有三组概念需要区别:线索与主题,线索与标题,线索与思路。
线索与主题,它们的共同作用都是统帅文章的材料。不同的是,主题是材料运用的目的,线索决定选用哪些材料来表现主题,运用的材料通过什么东西来组成一个逻辑关系严密的文章。换一种说法,表现一个主题,可以写的内容很多很多,但是,这些内容并不能被一条线索全部贯穿,那就要取舍,取舍的标准是,材料不仅受主题的约束,还要受线索的约束。
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写父爱,写朱自清感受到父爱之后的思想和情感变化。这是该文的主题。要表现这一主题,可写的事情很多,表现朱自清对父亲情感的事情也肯定不少,但是不可能每件事情都写,起码没法写到同一篇文章中。在有限的篇幅内写哪些内容才能让文章主题突出,结构精巧?这就要找到一条最有力的表现线索,再扣住这条线索选择最有表现力的事情和内容来写。也就是说写进《背影》的材料既紧扣了“背影”这条线索,又有力表达了父爱和朱自清的感情这一主题。
由此可以看出,写作中确定线索,就是确定写作的具体内容,确定写作所用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角度。朱自清写作《背影》,确定通过写父亲送别作者途中买橘子一事来表现父爱主题,那么从什么角度采用什么方法来写这件事?作者选择的线索是“背影”,线索明确了,作者的写作角度和方法也就清楚了,重点写作者从父亲背后看到的父亲翻过栏杆和爬上月台的外貌样子和动作样子。外貌写出了阴沉,暗示父亲遭受的沉重打击,这是背负着沉重压力、心情压抑的背影;写身子和动作,写出了父亲的艰难,这是艰难的背影。所以,这两个内容构成的背影,写出的是艰难,在艰难中表现出的父爱,又怎么不让作者落泪呢?
就买橘子这件事来说,如果朱自清确定的线索不是父亲的背影,那么就可以不写作者背后看到的父亲的衣着外貌,不写父亲去时攀爬月台、跨越栏杆的背影动作。而可以重点描写父亲抱着橘子回来时的动作、表情等。如果真这样描写,那就不是背影而是面影了,那文章的标题和开篇结尾的文字都要修改,这就是另外一篇文章了。正因为写作的线索是背影,决定了作者对这件事情中的父亲的描写角度,写在父亲背后看到的父亲的外貌和动作。全文的其他内容也理所应当地要紧扣“背影”了:开篇想起背影;写家境,写路上父亲的犹豫决策,这是衬托背影;写买橘子,这是刻画背影;结尾是再现背影。衬托和刻画背影,是写父爱;想起背影,再现背影,是写作者对父亲的情感。
我们再看史铁生的《合欢树》,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写母爱。史铁生写母亲的文章很多,选进语文教材中的就有《我与地坛》《秋天的思念》《合欢树》,几篇文章的主题都没有离开母爱,没有离开对母亲的情感的书写。同样的主题,为什么会写出不同的故事?这就是线索起的作用,一条线索决定着母亲的一类故事。《合欢树》中的“合欢树”是线索,围绕它,文章写了母亲种植合欢树,写了邻居谈论合欢树,写了作者想去看合欢树的犹豫不决。因为每篇文章选择的写作线索不同,写出的母亲的故事也就完全不同。可见,写同一个主题,写同一个对象,确定线索非常关键,线索不同,故事不同,写作角度就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
通过以上的文章分析,我们应该明白了主题和线索的区别。主题是写作目的,线索决定表现主题的材料和角度,也就是表现这个主题我们写哪些事写哪些人,从哪些角度来写。我们在写作构思中,不仅要考虑主题,还必须考虑线索。下面我们再看线索与标题的关系。
标题和线索在文章中,也有着共同的作用,那就是要统帅文章的写作内容,所以,有不少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线索物,但是,有些文章的标题只是点明了写作对象,并不是文章的写作线索。可以说,从统帅内容的角度看,应该有标题大于线索、等于线索、小于线索三种情况。在标题大于线索和小于线索两种情况中,文章除了标题之外,还需要一条明确的线索的。
以线索物作为标题,就是标题表现出的内容范围和线索物统帅的内容范围大小是一样的。比如,鲁迅的《风筝》,“风筝”是标题,但是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不是风筝,“风筝”只是该文的线索。其线索有明线和暗线,明线就是“风筝”,暗线是作者的情感变化。文章开篇写在北京看到的风筝,然后写故乡的风筝,重点写弟弟喜欢风筝,作者踩坏弟弟的风筝,文章最后一部分写风筝带给作者的一辈子的悔。“风筝”是标题,也是线索,决定了作者表现主题所写的内容,把这些内容材料串联在了一起。
有的标题并不是线索事物,只是点明了写作对象,线索和标题统帅的内容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写的对象是白杨树,白杨树是这篇散文的主人公,而不线索物。为什么?因为白杨树可以写的内容很多,写哪些方面?“礼赞”表明了作者的写作主题,但是,白杨树可以“礼赞”的方面也很多,写哪些内容?从什么角度写?这就需要选出一条线索来,线索决定了,作者的写作材料和写作角度也就清楚了。最终,作者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写了三个内容: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形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扣住“不平凡”这条线索写白杨树的特点,写作者的情感。
又如鲁迅的《藤野先生》,这个标题只是点明了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没有点明文章的写作线索。因为藤野先生可写的很多,可以确定的写作目的也很多,比如,可以写成人物传记,可以写成纯赞美藤野先生的文章。如果真这样写,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显得肤浅了很多。作者实际写作的目的是,要表现藤野先生的美德——对弱国弱民的同情、关心和平等、公正,通过写藤野先生来表现作者的爱国情感,来表达作者对不学无术者和歧视弱国弱民思想的抨击,可见,鲁迅确定的写作主题,是很深刻的。要表达这些深刻的主题,显然以藤野先生为线索,是没法达到目的的。那就需要在标题之外,确定适合的线索。该文也有明线和暗线,明线就是作者的活动经历,暗线就是作者的爱国思想。所以,这篇文章围绕线索写出的内容范围,是包含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生活内容的,线索承载的内容范围显然比标题的要广得多。
如果没有爱国思想这条线索,作者大量的笔墨写东京的清国留学生,就不好理解。如果只是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交代见到藤野先生的原因,大可不必详写。该文拟定标题的形式,是用文章主要人物作为标题,而不是用线索物作为标题的。与该文相似的鲁迅文章很多,比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也是标题点明了作者的写作对象,但标题并不是文章的线索。《故乡》是以作者在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的,表现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孔乙己》中另外有一个线索人物——小伙计,小伙计的见闻成为了串联孔乙己故事的线索,所以,小说写了孔乙己在场的故事,写了孔乙己不在场的故事,不仅让文章写出的情节合理化,而且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孔乙己的命运,揭示了孔乙己命运悲剧形成的原因,让表现角度丰富,让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
有文章说,线索是体现文章的写作思路,这我不是很赞同。什么是写作思路?叶圣陶先生说:“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可见,思路更多地体现为文章材料安排的先后顺序,而线索只是统帅材料的一种事物,把材料串起来,构成一篇精美的文章,但是,它不决定这些材料的先后顺序。
语文阅读考试中,经常有这样的试题:为什么以xxxxx为标题?换用xxxxxx为标题行不行?这种题型体现的思维方式,是能帮助我们区别标题和线索物的。因为,很多文章就是以线索物为标题的。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能否以“父亲”为标题?能否以“车站送别”为标题?我们会明显感觉到以“父亲”为标题,其涉及的内容范围比文章所写内容范围大,而且与文中反复提到父亲的背影格格不入;“车站送别”涉及的范围,明显比文章实际所写的范围小,不能统帅全文内容,同样与文章反复提到的“背影”内容闹着别扭。《背影》不仅点明了写作内容,而且作为线索物,很好地统帅了写父亲和作者情感的内容,含蓄地承载了父爱和作者的情感。“背影”做标题无疑比“父亲”“车站送别”作为标题要好得多。
阅读精美文章,有意识地欣赏一下它们的标题和线索,这对我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写作能力,都是有帮助的。
2017年6月10日
中间去读了《孔乙己》,读您的赏析文,会对我作文、赏析帮助很大。每每读完,我都仔细体味,思索。这是我由赏析栏目再次叨扰到您文集的根源。您这是个宝藏,我会慢慢读,体会、学习、进步!拜谢!我常来,您别有顾虑,我只学习。读书和写文,是我休憩灵魂、淘洗世尘的世外桃源。我曾在最忙的时候,坚持在新浪博客一周一篇随笔,我对好文章有敬畏心的!我至今年年买书读,从您文里,我知道向您学习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角度,理解作者的用心和深度!拜谢!祝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