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见闻】头衔(征文.微小说)
老张和老李是同事,两人常来常往,关系非常要好。正好,他们俩的儿子小张和小李也是同一美术学院毕业的,毕业后两人都进行着美术创作。
三年后,小张参加了省一家书画院举办的书画大赛,竟然获得了头等奖,并拿回了一本红彤彤的获奖证书。随后,在书画院的运作下,小张的作品在省市几家美术刊物、报纸以及网站大肆宣传,小张名气大增,许多家书画院以及民间画协都任命小张为书画院名誉院长、副主席等职。此时,小张对外的名片上印有的头衔就多达十几项。而他的作品,从原来的无人问津一下子成了抢手货。
看到儿子如此争气,老张兴高采烈地对老李说,我儿子参加了个绘画比赛,竟然获了大奖,这一获奖呀,就成名人了,他以前的画全部卖出去啦。
听老张夸赞儿子,老李垂头丧气地说,我儿子是烂泥扶不上墙呀,不争气,我也劝他参加这个比赛,可他不愿意去,说参加这样的比赛要交两万元的参赛费,说参加这个比赛是在浪费时间和钱财。
老张接过话茬说,作为画家,要懂得包装和宣传自己,就连农民种的蔬菜,如果农民自己拉在早市上卖,一斤也就卖个五六毛钱,但放在商场的货架上,那就是几元钱一斤了,同样的蔬菜,价格为什么这么悬殊,那就是包装不一样,摆放的位置不一样。
在随后几年里,小张的作品一幅少则卖几千元,多则上万元,并且还有多家民间美术院校打着小张头上十多项头衔,邀请他去讲课。此时的小张,不断地参加各种笔会,给初学者传授技艺,给人代言等等,可谓是忙得不亦乐乎,挣得钵满盆满。
数年后,老张和老李去外地旅游,看一书画店挂着老李儿子的画,老张连忙问这幅画多少钱,画商说,十八万元。老张想,老李儿子没有一点儿名气,一幅画卖到十八万元,那么自己儿子那么大的名气,一幅画还不卖到上百万。想到这里,老张连忙问自己儿子小张的画一幅多少钱。画商说,他不知道小张是谁,更没有见过他的画。老张很不服气地说,小张可是某某书画院名誉院长,某某代言人,某某画协副主席……老张一连说出了儿子十多个头衔。
画商听完不屑地看了一眼老张说,你所说的那些头衔,只要花钱就能买来,愿意打那些头衔的人,画出的画肯定都是不入流的,之所以给自己弄那些头衔,目的就是将不入流的画卖给不懂画的人,但在懂画人眼里,买画只看画工,不看头衔。
老张又问,那你卖十八万元的这幅画,是名家作品吗?画商说,这幅画的作者小李,内行人都知道他曾获得多个国家级大奖,但他从不包装和炫耀自己,为人非常低调,至今他的身上没有一个头衔,始终默默无闻地钻研和创作,在内行人眼里,他的画功底深厚,很有创意,每幅画都有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