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论述《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象征意义

编辑推荐 论述《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象征意义


作者:落雁知秋 白丁,42.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795发表时间:2017-06-17 07:56:11
摘要: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之下,我们慢慢地被现实、生活给异化,最终我们变得都不是我们自己了,所以出现了“房奴、车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等现象,但是我们还有有一些人没有被侵蚀,他们向往美好纯洁的世界,但是有时候我们往往又感觉文不逮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一些作家就会采用“象征手法”来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来反映现实,再现现实!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杰罗姆•戴维•塞林格于1951年发表的一部有关青少年成长的小说。该书以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的口吻讲述了他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游荡的几天所经历的事及他的感受。此书一经出版就受到广大青少年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模仿霍尔顿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成功地展现了霍尔顿的无助、困惑、反抗与回归的成长过程。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象征则是霍尔顿对其爱不释手、走到哪戴到哪的红色猎帽,以及长大后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象征意义进行分析。
  
   一、象征意义的作用
   在文学创作中,象征手法是经常使用的一种写作方式。由于事物之间总会存在一些联系,象征手法便是借助这些相互关联的事物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等,展现出作品的内涵。象征手法的运用可以将抽象的情感、品质转化成能够感知到的具体形象,使文章内容深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启发思考。
   (一)塑造人物形象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颓废、叛逆、充满矛盾的主人公形象,而象征手法的运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通过对环境、事物、色彩等的描绘,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将主人公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如,文章中时常提到的“猎帽”,霍尔顿虽然赞同戴着显得很粗俗,但他依然喜欢,觉得很好看,这表现出他对社会主流审美观的不屑,对成人世界虚伪的鄙视,在这里读者就能看出霍尔顿的叛逆的性格。
   (二)烘托主旨
   这部小说主要思想意义在于描写和表现了美国战后一代青少年典型的成长苦恼,把以霍尔顿为代表的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国度的美国青少年的整个精神世界及其面临的最深刻的矛盾写得淋漓尽致。
   1.小说深刻地描写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典型的文化氛围和处在社会过渡期青年人的思想状态。
   美国的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可以说,当时整个社会都处在巨大的矛盾和转型之中。这种状况,无疑对那些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人冲击最大。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情况下,在一种所谓“青春大骚动”的文化潮流中,以一代青年为主体的“垮掉的一代”运动开始兴起,从而形成了弥漫于整个社会“激进”“反叛”和“颓废”的意识和风气。这些“披头族”和“嬉皮士”们所创造的流行文化是,留山羊胡须、蓄长发、吸毒、性放纵,鼓吹“禅宗”和“佛教”等东方文化等。这些青年人质疑和否定当时的主流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以嬉笑和玩闹的态度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诉求,但他们又不知道出路在哪里,只能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他们极端的态度和做法极大地影响了战后西方文学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走向。有人指出,霍尔顿其实就是最早的“垮掉派”分子。他的思想和行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一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和典型特征。实际上,《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及主人公霍尔顿早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美国青年在战后所谓“沉寂的十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种种思想心态和精神面貌。
   2.作者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两种价值观的冲突,并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发出了强烈的质疑。
   霍尔顿的生活环境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虚伪”。从作品中主人公霍尔顿的经历可以看出,学校里有所谓的规章制度,其实是以扼杀青年人的天真和纯洁为目的的。家庭中的所谓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和爱,是以扼杀其个性和自由为代价的。德高望重年长者的所谓提携与教诲,不过是要满足自己低下卑鄙的欲望。社会中所期望的“好孩子”,不过是要在落后的价值观念和陈旧的道德规范下塑造新的虚伪者。事实证明,传统价值观念的解体和陈旧道德的被取代,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塞林格正是通过这篇小说的写作,不仅直接呈现了两者价值观的严重冲突,而且也预示了新的价值观正在艰难形成之中。小说最后写霍尔顿的妹妹菲芘的出现,就像是一片灿烂的阳光打破了阴郁的天空,让人感到无比的畅阔。
  
   二、象征手法在小说中的应用分析
   (一)小说中环境的象征意义
   1.在小说中,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潘西中学是霍尔顿被赶出来的“罪魁祸首”。霍尔顿认为那是伪君子和骗子集中地,学校里到处都是口是心非,假模假样的人。他们宣称要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但是教育方式却是迂腐空洞的。其实,潘西中学正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虽然经济发达,但是却面临青少年颓废、空虚的社会问题。潘西中学完全展现了真实的美国社会,空洞、精神匮乏、虚伪,导致青年一代的彷徨、自甘堕落。
   纽约街头是作者刻意安排的另一场景,霍尔顿被开除的那天正值圣诞前夜,天气极为寒冷,他无路可去,只能在空荡的街头四处流浪。空荡荡的纽约街头,地狱般的寒冷正是美国社会所处氛围的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有一堵墙,冰冷、自私、无情、冷漠。被赶出学校的霍尔顿因弄丢了外套和手套全身冰冷,感到十分绝望,他甚至想到要逃到西部去,从此隐居,与世隔离。霍尔顿的绝望也是对社会的绝望,他想逃离这个社会,从此与现实世界隔绝。他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根源就在于社会的现实。
   (二)小说中人物的象征意义
   霍尔顿是一个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复杂而矛盾的美国青少年典型。
   1.霍尔顿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他那种“反叛”的思想和行为。
   作为中产阶级子弟,他有着苦闷孤独、愤世嫉俗的精神世界。他渴望真诚和友谊,但他的周围到处都是虚伪和欺骗。他看不惯世俗社会中的种种人情世态,嘲笑、批判成人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可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只好以不求上进、玩世不恭、“坏学生”等消极方式对现实进行反抗,甚至放纵、召妓……最后干脆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
   2.作为一个青春少年,他又有着一颗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童心。
   他为受难者捐款给修女,擦掉墙上的下流字眼……对妹妹菲芘爱护备至。最难的是他有一种朦胧的社会责任感,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不让孩子们掉进成人虚伪的世俗世界的悬崖:“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那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我不知道自己是在往那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3.霍尔顿的形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青少年精神成长过程的典型案例,其价值在于:一个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裕的社会中长大的青少年,其寻求真理的过程注定是曲折、不平坦的。
   原因在于:一方面,物质生产飞速发展,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脱节,客观上造成了青年一代的精神空虚;另一方面,青少年的个性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等自身精神心理需求,由于社会关注不够而得不到满足。因此,在青少年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任何努力和形式都是值得肯定和宽容的,只有事实和自身经验才有资格教育他们。而一旦这些尝试和体验被概括上升成经验教训时,它们就形成了人生最宝贵的思想资源。大人们毫无道理的指手画脚、横加指责,往往非但不能有助于事情解决,反而有可能激发他们更加强烈的反叛心理。霍尔顿的故事其实也是在概括一种成长规律。
   (三)小说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不得不提的是文中出现的麦田和悬崖。麦田意象的由来是出自英国诗人罗伯特•彭斯的《要是在麦田里遇到我》这首诗,在诗中麦田是花园的意象,作者把它创造性地运用到小说中,成为孩子们的乐园,麦田承载了霍尔顿对生活的幻想,是童年世界的象征,是纯真无邪的理想乐园的代表。他时常幻想自己成为麦田中嬉戏的孩子的“守望者”。那“混账的悬崖”,则象征着纯洁的儿童世界与污秽的成人世界的交界处。霍尔顿之所以想做“守望者”,就是为了保护孩子,防止他们落入可怕的成人世界。由此可见,麦田是主人公向往的世界,是他逃避现实的方式,当然他也知道这是一种幻想,因而在麦田的另一端出现了悬崖,两种意象的碰撞,正反映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幻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对现实的无奈,造成了霍尔顿为代表的青年一代苦闷、挫折、无可奈何的心境。当然,这两个意象象征手法的运用成为小说一大亮点。
   (四)小说中事物的象征意义
   1.红色鸭舌帽——霍尔顿的激进、反叛
   小说中男主角内心不是全然的灰暗一片,仔细观看还是能够发现不少亮色的,如霍尔顿反复提到的“红色鸭帽”,他的弟弟艾里妹妹菲芘的红色头发,蓝色的衣服,他们是他心目中最珍惜、最棒的孩子。细数一下,这顶带着长帽檐的帽子一共出现了二十四次,尤其是这一段描写最为精彩:
   “离开老斯宾塞家回到我自己房里,自另有一种舒服,因为人人都去看球赛了,房里又正好放着暖气,使人感到十分温暖适宜。我脱下大衣解下领带松了衣领上的纽扣,然后戴上当天早晨在纽约买来的那顶帽子。”
   这段故事情节出现在小说的第三章中,他去看望历史老师斯宾塞先生,由于受到批评心中郁闷失落,因此打消了去看球赛的念头,在回到自己房间里的时候提到了他的帽子。
   这顶帽子有点滑稽,霍尔顿自己也清楚来自身边人的嘲笑和轻视,然而他自己不以为然,甚至觉得“这么戴了看去挺美”,因为他从内心深处觉得,这顶色彩鲜艳的帽子代表了一种纯粹的积极的色彩和态度,这是他所向往的纯洁世界,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他看来正常的东西在身边老师同学眼里就是极大的反叛和激进。他看起来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因而数次被学校开除,连父母都不理解他,他的父亲是个很有名望,很成功的律师,然而那不是他所向往,他所认为的成功全然不是那样子,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毕生的工作就是保护所有纯洁善良的孩子们,帮助他们避开世界上那些肮脏无耻的事物和人类,避免他们落入世俗的漩涡中,这些愿望都附着在了他那顶色彩极其鲜艳的帽子上,反映出他的激进态度和反叛性格,这与他平日沉默寡言的性格特征是完全不同的。他时常将鸭舌帽倒戴着,这表明他渴望能躲进纯洁的世界中,远离残酷的成人世界;但同时,他也认为这是一种幻想,现实逼迫他不得不向成人世界迈进,这是他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所以他会选择把那顶帽子转到前面来戴,展现出他复杂又充满矛盾的心理过程。
   2.红色的头发——守望者的激情、执着
   霍尔顿表面看上去是消极的,被动的,然而他的内心仍然怀着一种顽强的期望,他执着于美好的,不受污染的真理世界。在他眼里,弟弟妹妹作为天真无邪的小孩子是天底下最善良、最纯洁的好人,他不顾一切的想要守护他们,保护这片珍贵的净土。他是如此的爱他们,并为了追求这一切的永恒而不惜顽强死守,从他所描述的表现出火热生命力的红头发可以看出,霍尔顿对这种顽强而热烈的生命力投入了无比的心力和期望。
   红色是积极的色彩,代表了旺盛的激情与生命力,代表了永无止尽的纯粹的爱与追求。小说中另一处红色是霍尔顿的弟弟妹妹艾里和菲芘的头发。霍尔顿认为,他的弟弟妹妹是世界上最好的人,集智慧、纯洁、善解人意等良好品德于一身,简直就是天使的化身。他们都有一头鲜艳的红头发,简直就像一团火一样,充满了旺盛的热情与执着,预示着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去坚持不懈的追求真理,追求真正的美好生活。
   3.红色的鲜血——现实环境的恶劣、无情
   在色谱中,红色是最突出的颜色,是所有颜色中视觉刺激最强烈的色彩之一,与之相对应的形象往往是表达着强烈情绪的物品和概念,如血、叛逆、冲撞等等,它代表了世间最残酷的东西,即死亡、暴力,这一事物在小说中多次重复出现,色调阴森恐怖。在日常中,我们常常把血与屠杀、暴力、恐怖袭击等等概念连在一起,血往往代表了伤痛和死亡。无疑,追求绝对理想化的霍尔顿是孤独的,是弱小无力的,是对自身处境、对自身力量持怀疑态度的,他时常想到和感受到时间的残酷冰冷。他孤独,没有人关心他、理解和帮助他,甚至连一个肯与他说话的人都没有,他是那么的敏感脆弱,他在黑暗面前毫无反抗力量,他是可怜的。
   电话在小说中也经常出现的事物。这一在生活中非常普通的物件,被作者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霍尔顿想打电话,却不知道能打给谁,所以每次都感到很失望。电话是人们用来联系的重要工具,而主人公却没有倾诉的对象,他希望逃离学校,逃离社会,逃离成人的世界,却不能忍受寂寞孤单。电话是霍尔顿内心世界的象征,是他心底的呼唤,作者巧妙地利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寂寞无助。
  
   三、结束语
   象征艺术的运用有助于我们对小说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小说中的霍尔顿形象是当时美国垮掉的一代的真实写照,是一种无法挽回的迷惘形象,也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形象,但是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是他对理想的渴望,对旺盛生命力的追求,也是对真情真爱的希望。另外,小说中的颜色事物的象征艺术也是其中一个方面。小说作者塞林格将这些性格特征赋予了霍尔顿的行为以及他弟弟妹妹的头发里。霍尔顿认为自己去世的弟弟身上拥有人间所有美德,是一个善良、聪明的人,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位可以倾诉衷肠的人。妹妹菲芘和弟弟艾里一样拥有一头红头发。当霍尔顿寂寞的时候,常常想到自己弟弟妹妹,他们那红红的头发让其更有勇气活下去,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更加坚定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纯洁心灵的追求。在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下,一些小事赋予独特的意义,主人公的形象跃然纸上,深化了主题。象征主义的成功运用,使该作品在内容上得到提升,更加耐人寻味,这也是这部小说经久不衰的原因。

共 545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的赏析角度很明确,从象征手法的角度解读《麦田的守望者》,解读新颖,对读者深刻理解这部作品,是很有帮助的。文章具体分析了象征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具体剖析了环境的象征意义、人物的象征意义、意象的象征意义、其他物件的象征意义。这些解读,不仅让读者更为深刻具体地理解了《麦田的守望者》的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而且让读者对象征艺术的表现力也有了深刻的理解。【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6-17 09:37:06
  在散文中读到象征手法,这是学生时代就经常遇到的,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古文中的《爱莲说》,在小说中怎样运用象征,看到具体深刻的解读,还是这篇赏析文章,这对我们构建自己小说的深度,对我们改变阅读小说的思维视角,都是有帮助的。谢谢老师,辛苦了。
语文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落雁知秋        2017-06-17 14:31:30
  给予过高的评价,谢谢????,以后继续努力!
回复1 楼        文友:落雁知秋        2017-06-19 11:16:38
  谢谢,给的高评!继续努力!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