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题】那年高考
一九七五年,哥哥高中毕业了。
那天,学校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主席台上的横幅上,赫然写着“毕业典礼”四个大字。之所以搞成欢送大会的样式,照校长说的,叫“你们的毕业,只是结束了学校这个第一课堂的学业,你们去的将是第二课堂: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广阔天地炼红心!期望你们时刻牢记党的教导,时刻听从党召唤,取得更大的成绩,以优异的成绩向母校报喜!”
台下的一众毕业生听了,自是热血沸腾。哥哥猛地从座位上弹跳而起,迈着矫健的步伐,穿行在一条狭窄的通道上,一步一步向台上走去。只见哥哥头戴军帽,身穿军服,腰扎武装带,斜挎着已灰白的军挎包,脚穿洗得发白的军鞋,鞋子的两边补了两块扎眼的补丁。放眼望去,操场上的同学都与哥哥一样的装扮,就连坐在主席台上的校长,主任也都是这样的装扮。墙壁上,这里写下“热爱”,那里写上“忠于”之类的话语,在这两个条幅当中的空白处,写上“开门办学”之类的语录。再往远看,办公室前,耸立着一尊高大塑像,塑像的主人正面带微笑,挥起右手,嘴唇微张,似在循循教导,又似在发着新的号召。
哥哥走上主席台,来到正中,转身向着校长,主任行了军礼,这才转身,面对操场的一众同学,大声喊道:“全体共青团员听令!”
哥哥是学校团支部书记,表忠心一类的活动,自然由哥哥出面号召。
台下的学生们听了,不管是毕业了的,还是在校继续深造的青年团员,都忽拉拉一下弹跳了起来,立正站立,个个表情严肃,神情庄重。
哥哥见了,满意地点了点头,心中也发出了一声感慨:不枉了往日的一番心血!哥哥向后一转,举起右手,大声喊道:“向党宣誓!”
台下的共青团员们也跟着喊道:“向党宣誓!”
哥哥继续说道:“奉献我们的青春……”
台下的共青团员们也跟着应答。
“奉献我们的热血,时刻听从党召唤!”
校长听了,受了感染,慌忙站起,笑着大步朝哥哥走来。
一旁的主任见了,也赶紧站起,也是一脸的热情。
校长站在哥哥身边,大声道:“革命小将们,学校师生看着你们,毛主席看着你们,你们要用你们的青春和热血建设我们的新家园,我们等着你们的捷报!”
哥哥一听,赶紧高呼:“决不辜负党的希望!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口号声一时响彻云霄。
校长又道:“小将们,去接受检阅吧!”
哥哥一听,赶紧接话道:“毕业班的同学们听令!”
其他班的几个共青团员听了,见没得自己的么事,赶紧坐下。毕业班的那几个同学听了,一把抹去脸上的懊悔,即刻神采奕奕地弹跳起来,笔直站立,表情严肃,神情庄重,瞪大双眼,直视前方,生怕有一丁点的差错又招来一番暴风骤雨,那就不是丢人现丑一时,那是落下一辈子的话把了。
哥哥说:“同学们,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来回答吧!”
同学们齐声呼喊:“决不辜负党对我们的期望!”
哥哥听了,点点头,又大声喊道:“全体都有,向后转,目标:广阔天地!”
同学们一听,自也会意,这是要回家的暗语。
这一切,都是事先演练好了的。
说完,哥哥左转,向校长敬了个礼,又左转向主任敬了个礼,再左转,双臂抬起,小跑着下了主席台,回到自己的座位,站定,又道:“提。”
同学们纷纷弯腰,提起脚边的网兜,随着一声“起”,站直了身子。
这网兜也是当时的流行物件。人们轻易不会拿出来使用,只在出门,走亲串友时才拿出来显摆。用过后,回到家里,精心洗净,晾干,珍宝样收藏起来,秘不示人。
同学们手上的网兜有新有旧,有大有小。哥哥提的是个破旧的网兜,上面还用其它颜色的线缝补过。
至于其它物件,早托人捎回家去了。
哥哥揉了揉还在酸疼的腰,网兜沉,哥哥没注意,一下闪了腰。
其实,哥哥的腰早就伤了,稍不注意,就会呲牙咧嘴。
哥哥忍了下,依然大声喊道:“出发!”
同学们齐步向校园门口走去。
没走几步,哥哥又带领大家唱起了《我们青年人》这首歌。
同学们唱着这首歌走出了校园,那歌声久久回荡在校园里。
我们青年人,
有颗火热的心,
为了理想往前冲……
身后,传来了同学们的欢送声:
欢送革命小将!
向革命小将学习!
向革命小将致敬!
哥哥一路哼唱这首歌,随同邻队几个同学回了家。
多年后,哥哥每每回忆起这一幕,都是心花怒放,热血沸腾,还显出一脸的向往。
此为后话。
哥哥回家,见家门紧闭,习惯地从门后摸出钥匙,走进房去,放下网兜,带上房门,走进厨房,先从缸里舀了瓢凉水,咕咚咕咚一气喝下,又揭开筲箕,伸手拿了两个自制的灰面粑粑,转身出门去了。
七月的天气,骄阳似火烧,汗水洒落地上,先是起一层白雾,接着,就传来一阵清晰的咝咝声,可哥哥心内却比这烈日还要炽热,一颗青春燥热的心就在那心腔内“波波”跳动个不止,仿佛要撞破这层束缚,和自家主人一道迎接这新的一天的到来。尽管哥哥的身上已没得一丝干燥的地方了,哥哥还是没有解开风纪扣,他站在自家门前出了会神,心中有了计较,转身朝邻队走去,去找那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友去了。
直到第二天中午,哥哥才拖着疲乏的身子,捱进家门,推开房门,脱下一身湿衣,放在板凳上,又脱下军帽,放在湿衣上,仰躺在了床上。
这天,队里放假,母亲正在厨房忙碌,隐约见个人影一闪,又听房门的格嚓声响,母亲赶紧放下手中的菜刀,匆匆赶上前来,见房门敞开,母亲赶紧进房,见哥哥已呼呼睡去,又传来呼呼鼾声,母亲又看了几眼,轻轻拿起凳上的湿衣服,转身出门去了。
过了会儿,母亲端着点燃的土蚊烟,放进床底,又返身出门去了。还叮嘱放学回家的妹妹们,就在堂屋呆着,哪里也莫去,拿根杆子,赶鸡赶狗,莫叫它们这帮畜牲惊扰了哥哥的清梦。
妹妹们听话地照做了。
母亲这才满意地进去了厨房,去洗衣服去了。
傍黑,父亲一脸喜色地回来了。
父亲问明了情况,又轻步走近房门,探头看了眼房内,小声叮嘱了几句,轻快地去了厨房。父亲见了母亲,又是一脸地笑,就是不说话。
母亲见了,惊问:“又找了个小狐狸精?”
父亲竟出奇地没有反驳,仍是一脸的笑。
母亲见了,惊疑道:“么啦?么啦?究竟么啦?”
父亲这才笑模悠悠道:“你那儿子,行!行!”
母亲一听关联到自家儿子,即刻追问:“我儿么啦?说,说,快说,快说!”边说边跳起脚来。
父亲一见母亲那紧张样,这才道:“今天开会,几个支委就嚷嚷着说你儿子这好那好,我听了自是一头的雾水,问他们,他们说,你郎儿子写了封《致二大队党支部的一封公开信》,内里很是表了一番忠心。我问信呢?支委们说,就贴在学校的墙上,蛮多人围着看。看后都说,嗯,不愧是革命青年,有朝气,有活力,有热情。我听他们这一说,也痒痒地跑去看了,果然。”说完,父亲又道,“你说,我喜不喜?喜不喜?”
母亲瘪瘪嘴,不满道:“这伢,别的没学会,这招蜂引蝶的本事倒学会了。唉,有这种出这苗。”过了会儿,母亲又道,“伢回来了,你要把他安在风口浪尖上,哼,小心我的十条飞龙。”说着,伸出那粗壮的十指,指上还残留着几片菜叶。
这也是母亲的独门秘术。轻易不示人,也不外传,是用来专门对付父亲的,也算父亲的专享产品了。
父亲见了,连连退后,口中连连讨饶。
母亲得意地收起,又去翻炒锅里的菜去了。
父亲想了想,赶紧走过去,附首扒在母亲耳边,悄声说出了安排。
母亲听完,欣喜道:“真?真?真?”见父亲一脸的笃定,这才喜笑颜开。伸手摸摸骚痒的耳根,刚想亲昵些,猛听一阵哧哧声,赶紧推开父亲,抬头一望,见妹味们哧哧笑着轻跑上前去了。母亲白了父亲一眼,脸已羞得象泼了猪血。
父亲也讪笑着去作火去了。
哥哥一觉醒来,已是月兔爬上树梢了。
这一通好睡,一个精神百倍的哥哥又回来了。
哥哥摸黑走进厨房,口中直喊饿。
好在路熟,习惯了,也不担心摔跤。
母亲听了,赶紧起身,连声说:“有,有,快吃,快吃。”说着,掀开锅盖,端起饭菜,放在了桌上。
哥哥见了,嚅动了几下喉头,一个箭步冲了过去。
母亲爱怜地劝阻道:“慢点,慢点,他们都睡去了。”
天黑后,鸡鸭上笼,母亲就要妹妹们吃了洗了睡觉去了。
父亲自是出外安排去了。
父亲不仅是大队的书记,还是队上的队长。
也不是父亲官瘾大,想当这个队长,实则队上杂姓多,人心杂,你当队长他不服,他当队长你不服,搞到后来,都不当队长了。父亲做了几回工作,见没得效果,又请示了公社,才来了个书记、队长一肩挑。这也正应了那句“一匹牛也是放,两匹牛也是放”的话了。父亲有了这双层身份,其他姓氏见了,自也不好再说些么家了。父亲又适时将那不同姓氏的人一一予以分配,从而也就平熄了那些“拱槽子”的犟牛们,队里从此也就一片莺歌燕舞。再加父亲通过关系,多搞来些救济粮票,救济款,使那饿肚子的现象没得了。社员们的肚里有了食粮,感恩戴德,把那挑七挑八,扑蛾点灯的火气一一熄灭了。有了这些垫底,父亲再去搞个么事,自也没得哪个推三阻四了。
这也就是社员们的实在了。争七争八还不是为个肚儿圆啦。现在肚儿圆了,鼓了,再争,就是不知足了。
父亲巡视一番回来,见了哥哥,笑问:“今后么搞?”
哥哥一个弹跳,打着饱嗝,嚼了下,含糊不清道:“听党安排!”
母亲不满道:“等伢吃了再说不行?”
父亲笑笑,说:“好,党叫你从明天开始,放牛!”
哥哥一听,“啊”了一声,饭粒滚落在哥哥的肚皮上。
哥哥起床后,并未穿衣服,赤膊下来厨房。
父亲不满道:“么啦?党的话都不听了?”说完,哼了声,转身上前去了。
哥哥又把求救的目光投向了母亲。
母亲站起身,哼了声,难得地先进了回:“听党安排!”说着,笑吟吟地走了。
哥哥咽下口中饭,捏紧拳头,口中只道:“斗争!斗争!斗争!”却还是没得那个勇气冲上前去,只得“嘿”了一声,颓然地坐在了板凳上。
从此,哥哥戴上军帽,身穿军服,腰扎武装带,肩背灰白挎包,去放牛了。
哥哥心中纵有干不甘万不愿,却也不敢去违拗党的话。
时日一久,哥哥也就认下了这个现实。
既然是党的安排,哥哥也就全心全意,满腔热情地做去了。
平复下了心情,闲暇时节,哥哥的手几次都摸向了挎包,可每回又都是触电样弹回来了。后来,哥哥还是咬了咬牙,伸了进去,缩回来时,哥哥的手上已多了一册泛黄的书。
看到这本书,哥哥又想起临离校前的那一幕。
那天晚上,哥哥趁宿舍里的同学都睡着了,悄悄爬起出了门,七弯八拐去了老师的房间。
老师刚刚取下胸前的牌子,也没擦去嘴角的血迹,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听见房门响,老师仍是闭着眼,淡淡道:“坐吧。”
哥哥却没坐,只是站着,借着灯光,看着老师的嘴唇,愧疚道:“老师,我?”语中已带了泣声。
老师睁开眼,看了眼哥哥,感激道:“你不为了我,你的腰能受伤?你不为了我,你的团支书的职务,不就差点撤了?”说着,叹了口气,又埋怨道:“你又何苦,为我这个糟老头子?”
哥哥愧疚道:“可是我……”
老师挥挥手,制止道:“你不那样做,我受的罪更大!”过了会儿,老师一指桌上的网兜,淡淡道:“拿去。”
哥哥惊问:“么家?”
内里的东西用黑布包裹着,看不真切。
老师振奋起精神,小声道:“书!”
哥哥又重复道:“书?老师……”
老师盯着哥哥道:“你不是喜欢高尔基吗?高尔基对书是么说的?”
哥哥答道:“象饥汉见了面包一样……”
老师忽地站起,在屋里走了几个来回,又站定,看着哥哥,一字一句道:“对!象、饥、汉、见、了、面、包。你记住:知识,永远都会有用!”
哥哥疑惑道:“可是现在?”
老师道:“会过去的。”停了停,又道,“你还要记住:机遇,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如果真到了那天,你不要忘了给我烧张纸,我听了,定会含笑九泉!”
见哥哥想要说话,老师挥了挥手,坐回椅子,又闭目养神去了。
哥哥退后一步,向老师深鞠一躬,提起桌上的网兜走出去,又返身关上房门,沿原路回宿舍去了。
老师听到格哒一声响,这才睁开眼,喃喃道:“期望莫负了我的这一番苦心。”
想到这里,哥哥朝着学校的方向深鞠一躬,坚定道:“老师,我不会让你郎失望的!”
从此,哥哥一边看着牛吃草,一边拿着书,也开始吃起“草”来。
时光也在这沙沙的吃草声中,一分一秒地过过去了。
一九七六年,惊雷一声响,哥哥吃草的劲头更足了。
一九七七年,哥哥的春天来到了。哥哥暂时告别了吃草的日子,随着众多考生,进了姗姗来迟的考场,迎接祖国的挑选。
临进考场,哥哥望着前方,心中只在叨叨:“老师,我不会让你郎失望的!”
那天,哥哥依然穿戴上那身早已面目全非的军装,迈着坚定的步伐,义无反顾地走了进去。
经典!
正是本着这一初心,老游湖才不惜余力,努力寻找曾经的沧桑。感谢精彩点评!问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