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见闻】《孝经》的教育智慧心得体会(十一)
本周末学连续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孝经》中“五刑章第十一”的教育智慧,经文如是: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王老师的智慧开解让末学明白了以下几点:
一、为什么不孝是最大的罪
我们常讲“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为什么呢?这是不是有点夸大呢?其实从圣贤的智慧里,我们就可以发现为什么“百善孝为先”,根本的的原因是孝能开启人的良心,“孝心一开,百善皆来”,“夫孝,德之本也”,孝是德行的根本。一个人失去了良知,善心就没了,恶心就出来了。要教人做好人,就要开启人的良知,引导他的善心善念,就必须从孝开始。孝是金钥匙。”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因亲以教爱,因严以教敬。”,这叫顺道,爱敬之心一出来,仁、义、礼、智、信就出来了。不孝,良知就没有发现,善心就补蒙蔽。所以断恶修善从哪里修呢,就是孝。那为什么“万恶淫为首”?淫,一是指男女的不正当的关系,二是指过分享乐。这两种心一起,利己之心就起来,然后善心就被蒙蔽了。
反思现代的教育,我们其实做错很多事。孝道的兴衰就意味着道德的兴衰。孝道被兴起,道德也兴盛。当孝道被遗弃的时候,道德也就滑坡。家长没有孝敬父母,甚至错误地认为,要想孩子孝敬自己,我先孝敬他。其实错了,家长是孩子的榜样,你孝敬你的父母,孩子就会孝敬他的父母。你孝敬孩子,孩子将来也只孝敬他的儿女。在学校也这样,没有把孝道做为德行的基础,也没有做为师德的标准去引导大家。社会上,也没有把孝道例入法律的体系,所以说我们今天的德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原因就是这里。没有根基,原因就是忽视了孝道。
二、怎么样慧眼看世界
大乱的根源在哪里?
我们经营一个家庭也好,班级也好,这个大乱的原因在哪,我们要从根源找原因,而不是从外部找原因。这个法律如何,这个政策如何,这都是外部原因。孝经是从内心里解决问题。经典告诉我们乱的根源就在这三个方面。1、要君者无上。一个单位,如果领导受到控制,就乱。原本君的思想就是为大众服务的思想。远古时期,一个部落的首领就是君。君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一群人跟着他才能活下来,才能找到食物。所以君是利益整个部落的,是保护大众的,也是合乎道德的。如果这个君原本的思想,受了控制,有了私心,就偏离了道,就无上,那不就乱了吗?就是“逆道者亡”。我们看看历史,历史上的末代皇帝要么受了宰相大臣的控制,他们用各种手段来控制皇帝,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乱相就出现了。有的帝王是受妃子、皇后的控制,还有帝王是受自己的骄、奢、淫逸的控制,此心一起,奢华无度,这种物欲就蒙蔽了自己的性德,就没有敬畏之心了,也就无上了。易经里乾卦的九五的卦辞,“飞龙上天,利见大人。”大人就是圣贤,就是要有敬畏之心。2、非圣人者无法。诽谤圣贤、经典。“无法”就是一个人的行为没有效仿的标准,没有规章制度,没有了礼仪行政,人们都无礼法规,无视礼仪,人们为所欲为,按自己的欲望去行事,必然私欲横生,显然会乱。所以说一个单位、一个区域、一个时代,如果没有了圣人的教育,人们就没了畏惧之心,这些法律法典就行同虚设。人们就无法无天,乱就出来了。2、非孝者无亲。自己不孝,还反对孝道,这样的人没有爱敬之心,心中没有父母,就没有爱敬之心,更没有博爱之心。当一个人没有爱心的时候,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当都自私自利时,也就是乱相即将发生的时候。
三、对现代教育工作的反思
先看学校教育,尤其是班级管理,每一个班主任带一班,差别会很大。教育均均衡发展,最难均衡的就是一个班级的班风。一个好的班主任,班风纯正。一个不好的班主任,班级就很混乱。那班级混乱的原因是什么呢?学了经文,我们可以从源头找原因。从根本上说,班级管理的乱也可以分为三种原因。1、“要君者无上”。班主任有没有原本的君的思想,就是利益大众、利益班级、利益同学的思想,也就是班主任的思想行为有没有被控制,如果被控制,乱相就产生了。被什么控制呢?比如被一些家长所利用,被其他的人所利用,成为别人的工具。一个班主任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了,心就不公正了,有私心,那就会出现乱相。第二种是被自己的物欲所控制。自己的名利、自己功利心、自己的好恶心,起心动念都这些功利心,好恶心,凭这样一种自己的情绪思想来做班级管理,那这个班级能不乱吗?可是今天诱惑老师们的东西太多了,往往上级的政策可能是好心,往往却让老师被诱惑,进入了名利的圈子。如职称评定,以前只到副高就行了,副高到正高的政策一出,大家争先恐后争取奔这个目标,正高要什么我争什么,要证书争证书,要优秀争优秀,所以班主任的思想就被控制了,被正高职控制了,被控制以后就围绕它去做事,这也是乱的根源之一。2、“非圣人者无法”。圣人代表仁义道德。如果一个班级里面没有一个道德的标准,如果靠班主任强硬地地去推动,而按个人的标准,个人的喜好,来制定班规,就有可能背离圣贤的道德标准。因为圣贤的标准不是他们自己创造的,它是与道相应的,与自然规律相符合的绝对真正理,是符合人的本性的东西,是顺性德的,顺自然规律的唯一正确的标准。而按自己的喜好、知见去当标准,去管理班级,那学生也会学老师用他们自己的好恶心为标准去看事,一样的就拥护,不一样的就对立,不能做到万众一心,那就乱了。3、“非孝者无亲”。没有孝心就没有爱心,班级要靠爱心去推动。现很多班级都在引导孩子去争,学习好的同学争分数,争名次,争享乐,最后就变成争斗。学习差的同学就要从别的方面去争第一,如打架第一,斗殴第一,所以乱相就产生了。
在家庭呢?也是一样,1、“非孝者无亲”。在家里没有孝道,就没有爱心,就起了恨心、怨心、杀心。仁爱之心不足,就好像地里不种庄稼,就会生杂草,它不会空闲的。爱心缺失,恨心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现在杀同学、杀父、杀母、杀老师的现象层出不穷,就是因为没有了爱心。2、“非圣人者无法”。很多家长都依自己的个人之见来教育孩子,那孩子也按自己的知见来跟家长对立,当然就乱了。中国历来都用家规、家训来传家,家规、家训都是圣人的教诲,祖宗的教导,自然就思想统一了。3、“要君者无上”。家长被孩子控制,父亲被儿子控制、爷爷被孙子控制,还有一个控制就是家长被物欲控制,被诱惑控制、被手机、电脑控制,那家长就做了反面的榜样,所以也会乱。
四、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在家庭教育中,第一就是,必须把“孝”做为家庭教育的根基,父慈子孝。孝怎么教呢?父母做好身教。1、“非孝者无亲。”家长做孝亲尊师的榜样。如果一个父母没有孝心,孩子也不会有。2、“非圣人者无法”。我们建立家庭的家训家规。如果没有,我们就有可以用《弟子规》做为一个通用的家规。因为弟子规,是圣人训,那么一家人的行为就有标准了。3、“要君者无上”。家里要引导整个家庭尊老祭祖,要找一找祖上的好处,祖上的好德,这样一代一代孝心才能传下去。其实我们的祖辈人的德行都非常好,有很多好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比如我们过去我们的祖辈,在农村里,一家有事,如盖房子、红白喜事,大家都去帮忙,这不就是善行吗?这不相当于志愿者吗?过去再好的医生没有收过红包,再好的老师辅导学生也没有收过费,这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学校里也是一样。1、“非孝者无亲”。班级里首先培养孩子的孝心。以孝道为根基来培养孩子们的博爱之心。2、“非圣人者无法”。学校里用经典的文化,经典的教育,就是圣贤教育作为道德的标准。3、“要君者无上”。尊师、敬长、祭祖、爱国、爱家的礼仪文化,这是让他们知道“要君者无上”,所以孝道经典、礼仪文化都是很重要的教育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