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见闻】到砀山看梨花(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见闻】到砀山看梨花(征文·散文)


作者:柳拂桥 秀才,185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088发表时间:2017-06-18 21:06:05


   人生有一些个事情,比如爱情和旅行,是不容易和人说清楚的,有时候也不需要足够的理由,自己知道就行了。收藏着,温的像是一壶老酒,届时自然芬芳。
   到砀山看梨花,似乎也已经渐成时尚。同样没有理由,也自然芬芳着。
   在皖北辽阔深沉的黄淮海平原上,梨花是这个城市古老而鲜活的风景。而风景,是一定能够养眼养心的。如果我们非得要说理由不可的话,那也仅仅如此了。
   尽管砀山县城被历史重重包围着,还有护城河蜿蜒,依依垂柳,掩映生辉,叫季节不甚分明。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着。
   可是,仍然没有任何一种物事能够取代梨花,或者强大得足以转移我们对梨花的注意力。
   在享有“果海梨都”之称的安徽砀山,我们惊喜于这千枝万朵的梨花了。
   砀山因历史名山芒砀而得名,是古战场,可能给人以惨厉的感觉。秦设三十六郡的时候,砀郡居其一。它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之地,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显著,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也出过,或者有名人悠游的痕迹。它是五代梁王朱温的故里,又是国画宗师齐白石的祖籍地。诗仙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屐痕处处,也曾在此诗酒宴乐,余韵犹在。明将薛显陵墓森森,英魂长存。远近闻名的清真寺,是成千上万的穆斯林们的聚集地,据说已经1000多年了。而碧波荡漾的黄河故道,还依稀倒映着历史的过往云烟。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砀山以其厚实的自然和人文遗存横亘3000年,而风神不爽。
   在这样文韬武略,交相辉映的背景里,豁然绽放出一枝独秀的梨花。
   是春四月。草木繁茂,对比分明。主要是这座城池太过古老斑驳,而梨花却又是如此鲜嫩,瞬间绽放的美丽和凋零,没有理由不叫人怜惜的。
   花国多君子,唯梨花兼具风情和风骨。春花烂漫,姿态万千,袅袅娜娜的。而云蒸霞蔚的形象,如雪又如玉,似乎更有少妇的性格和风味。
   人赏花,也是在阅读自我,和人的内心。说到多情处,花与人,已若即若离,人花合一。
   梨都砀山寂寞很多年,也盛开很多年了。好风景都在这样的地方。春天是花的海洋,秋季是果的世界,花自缤纷,等待那些个赏花人。境内“乌龙披雪”、“鳌头观海”、“瑶池烟霞”、“武陵胜境”等处,各有佳境,也各擅胜场,而饱经沧桑的“梨树王”,率领着年过百岁的若干老梨树群们依然静默着。枝干遒劲而盘旋,花蕾却烂漫得叫人不忍别去。
   在碧清庄园,有一段黄河故道自然延伸着,携一泓清流,蜿蜒东去。梨花开在两旁,疏影横斜水清浅。岸边赏花踏青,水中筏舟垂钓,悠哉游哉。黄河曾经肆虐过砀山,如今却澄碧着。于是就有了这个诗情画意的碧清庄园。在庄园,赏梨花,品梨果,抑或梨干、梨脯、梨膏、梨汁,应有尽有,形形色色的书画陈列四周,都是一个梨的主题。得意时,红袖温酒,斗鸡斗羊,民俗表演,轮番上场,不亦乐乎!
   黄君元升,即是庄园小酌偶遇。丰神俊朗。自我介绍是个村支书,也经营梨子、黄桃和苹果等,用当地很酷的话,叫水果经纪人,是上过县里培训班的。他说,砀山人祖祖辈辈依赖一个梨存活着,日子过得清苦。毛主席、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当年很关心砀山人,要我们因地制宜,发展梨业。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加快旅游发展、建设生态强县”的目标,把旅游的元素植入传统的节庆活动,积极打造“梨花旅游节”、“民俗文化节”和“酥梨采摘节”等特色品牌,逐年加大旅游、贸易、文化推介力度,基本形成“春季赏花、秋季摘果”为重点的生态旅游框架。
   砀山以盛产酥梨闻名于世,它皮薄多汁、酥脆爽口、香浓味甜,被历代医家称为“果中甘露子,药中圣醍醐”。它屡获殊荣,也自我发展着,如今规模之大,已足惊叹。近100万亩连片果园年产水果15亿公斤,堪称世界之最。其中酥梨年产量7.5亿公斤,占全国梨产量的八分之一,是全国水果生产10强县之一。今年,省里支持他们,安徽旅游一号飞机成功起飞了,插上翅膀的,除了梨花,可能还有别的。
   在城市行走,所见皆人,或者人为的痕迹。在乡野旅行,却能尽情释放自己,也或者在适宜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另一种情怀。
   而砀山就像一个硕大无朋的花园,触目尽是梨花。一枝两枝,三枝四枝,除了梨花,还是梨花。它本来可能没有被注意,甚至被发现,缺乏特质,没有价值。可是,有那么一天,它与一双眼不期而遇了。砀山的梨花于是就有了机遇,有了心思,和存活下去的理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砀山人种梨、吃梨,春耕秋收,写梨文章,做梨经济。是砀山人选择了梨花,还是梨花垂青于砀山人。这或许是一个课题,一时半会儿还不能解释清楚。砀山人因为梨花,才发现自己和土地还有那么多的渊源和牵挂。梨也似乎成为砀山人的生存方式和人生态度。
   眼前所见,无非梨花而已。而砀山有了梨花,已足名扬四海,传承千古。
  

共 192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开篇以一句颇富哲理的话开篇引起了砀山的梨花。安徽砀山享有“果海梨都”之称,那里千枝万朵的梨花让作者惊叹。叙述中,文章结合历史,从砀山名称的由来以及背后相关的历史加以阐述,让读者对砀山的文化底蕴产生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而在今天虽然这座城池太过古老斑驳,而梨花却又是如此鲜嫩,令人充满怜惜。今天的砀山,得益于国家领导人的关心,砀山人因地制宜,发展梨业,如今经济腾飞,一片欣欣向荣,作者饱含深情的文字对砀山人充满了深情的讴歌和赞美。很朴实真情的文,推荐共赏。【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6-18 21:07:27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砀山人种梨、吃梨,春耕秋收,写梨文章,做梨经济。是砀山人选择了梨花,还是梨花垂青于砀山人。”祝福砀山人的日子欣欣向荣,祝福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6-18 21:09:24
  问好柳老师,又见佳作,欣赏拜读,感谢老师对晓荷社团一直大力的支持,给老师敬茶一杯。祝老师创作愉快,期待老师更多精彩。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3 楼        文友:张福洲        2017-06-18 21:29:39
  安徽砀山享有“果海梨都”之称,那里千枝万朵的梨花让人惊叹。文章从砀山名称的由来以及背后相关的历史加以阐述,让读者对砀山的文化底蕴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今梨花依旧鲜嫩,令人怜惜。欣赏老师佳作!
命运如写作,可以去修改。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