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端流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云】青山见证下的坚守(散文)

编辑推荐 【流云】青山见证下的坚守(散文)


作者:冰恋金松 秀才,1648.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91发表时间:2017-06-19 20:17:10
摘要:生活是个圈,有的人走了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命运画出的那个圈.其实,圆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一条可以让我们走出这个圈的切线。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点,去完成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

【流云】青山见证下的坚守(散文) 生活是个圈,有的人走了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命运画出的那个圈。其实,圆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一条可以让我们走出这个圈的切线。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点,去完成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每一个人在人类社会的长河中,都显得那么渺小,而正是渺小的那一点点,汇集于此,才会有人类社会的飞跃。
   大山里的村子,岁月的沧桑写在每一个角落,沉淀下来的故事,承载着多少代人的足迹,凝聚成许多平淡的故事。或许,讲故事的人越来越少,听故事的人越来越远,那些村子也慢慢成为边缘,以至被人遗忘。只是,在历史长河中的那一页,永远不会抹去。
   大伯已是95岁高龄,大妈比起大伯是小妹,大伯一生没有改口,叫着“小妹”。牵手于此,有青山作证,与日月同在,相伴一生而慢慢变老。事实上,小妹已不小,今年已是一位88岁的长者。大伯在这个小村子里已经生活了74年,大妈在这里生活了25年。一串数字有些乱,那也是乱世里的故事。大伯、大妈的一生,有说不完的故事,有精彩的,也有平淡的,有大家喜欢听的,也有众人不愿听的。我每次回家,总是要去看望大伯、大妈,为的是听听那些故事,那些已经远去的故事,那些应该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故事。故事里有爱情,让人既羡慕又崇敬;故事里有人生,有让人值得称颂和思考的哲理。爱情不需要太多的承诺,不需要太多的表白,爱情是一点一滴生活的沉淀,需要用一生的行动去诠释它的内涵。人生没有那么多的轰轰烈烈,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惊天动地,只需要坚守正道,守得住德操,一切便是圆满。
   大伯不足18岁参加工作。18岁,这在过去算是大大的成年人了,既要挑起家庭的担子,又要迎接社会的责任。大伯出身在一个大户人家,这大户人家只是人多,并不富足。大伯的父亲很奇特,养育了5个儿子,2个女儿。对女儿家算是留着一手,对儿子却不同,只养育到18岁,须是离开家门,自找出路。大伯的父亲可能是先知先觉,早就知道现在网上流行的那句话:“出路,出路,出去了才有路”。大伯18岁离开家门,那是日本人横行的时候。在当时,打工最容易的地方,恐怕就是当兵打仗这一行了。大伯念过几年书,写得一手好字,又会熟练地打算盘,属于过去“左手算盘,右手笔”的那种。大伯别无选择,与许多年轻人一样,拿枪打日本人去了。大伯的父亲是从来不管养大以后的儿子是干什么的,只要他能自食其力。大伯到了共产党的部队,虽然当地还没有解放,属于国民党的统治区,只是共产党早就有了自己的地方政府。事实上,1949年共和国成立前,许多地方是两个政府同时存在的,只是共产党的政府还没有浮出水面。大伯也没打过几次仗,只是留在自己的县城,在共产党的组织内做文书,管理财物,算是自食其力。
   日子一晃到了1949年5月,当地解放,共产党执掌政权。这一年,大妈已是20岁的大姑娘了,这在当时恐怕是大龄了。大妈早在一年前就在县城的国民政府做事。大伯与大妈本是同村人,一个为国民党做事,一个为共产党做事。这在当时,父子、母女、兄弟、甚至夫妻,为国共两家分别做事的,也是不在少数。大妈属于富家女儿,父亲是替国民政府做事的。大妈年轻时长得漂亮不说,有些文化。大伯与大妈同在县城,也没想着,国民党、共产党的明天会是什么样子,夜深人静之时,总是走到一起,牵手在小镇里,许下了心愿。
   1949年,随着蒋介石逃往台湾,国民党挑选了一些政府中优秀的年轻人,前往台湾,大妈是其中之一。一个夜里,大妈被简单动员后,上了车,又上了船,到了大海那边。大陆解放后,世事发生了大变。共产党执掌政权,土地革命,让耕者有其田,镇压反革命,巩固政权。
   许多时候,自己的命运并不能由自己安排的。此后,大伯、大妈隔着大海,没有了任何联系。过了一些年头,当地政府清查大妈父亲的历史才得知,大妈去了台湾。大妈的父亲虽然没做过什么恶行,但毕竟是替国民党做事的,加上女儿去了台湾,被作为反革命镇压。
   解放初期,共产党政府里,混进了许多国民党特务,有些地方到了丧失政权的危险,中央开展了大规模的清查工作。在农村,家族间多年积累下来的恩恩怨怨,有时会是激烈的。大伯的父亲,养育5个儿子,都让他们出去寻找自己的出路,都有了名气,家里的日子风光许多,村里有些人就坐不住了。在清查干部队伍时,村里有人直接上县里反映,大伯是特务,很不可靠。大伯接受了组织上对他的调查,被认定是反革命分子的女婿,被开除出了队伍。大伯回到了大山,在以后的许多年里,大伯一直是村子的坏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人生就像穿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最清楚。大伯默默地在这样一个村子里,用自己的双手劳作。“文革”期间,大伯被作为有历史问题的人,被关押一年多,批斗游街,扫地改造。说不清是多少次,只要有人来叫他,大伯二活不说,就跟着去。也不知道那些批斗会上,批了些什么,更不知道,自己需要改造些什么。
   岁月总是这样日复一日地过去,大伯只是过日子,没什么太多的念想,只是额头上慢慢爬上了沧桑的纹线。也许,大伯心里很苦,只是没地方诉说;也许,大伯心里有梦想,只是没有说出来;也许,大伯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只是大家不明白。一直以来,大伯没有怨恨政府,没有怨恨社会,也没有怨恨任何人。只是明白,人生都是简单的,走过的那些路,都是自己人生的精华。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央下大力纠正冤假错案,大伯也被列入纠正之列。从大伯参加工作的时间算起,符合享受离休待遇,只是因为多种原因,没被认定。大伯享受着当地科级干部退休的待遇,每月能拿到5000元退休金。“文革”被关押,被批斗游街,扫地改造都按照干部工资待遇得到了兑现,恢复了名誉,对于这些,大伯显得异常的平静。
   随着大陆与台湾政策的解禁,许多地方开展了寻亲活动。特别是江浙一带,当年许多人去了台湾,使得骨肉分离。远在台湾的大妈,岁月的流逝,割舍不了的是乡情。大妈去了台湾以后,一直没成家,孤身一人。听大妈说,去了台湾的许多人没有成家,当时,台湾当局不停地散布着“解放大陆”的信号。许多人身在台湾,心在大陆,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着回大陆与亲人团聚。
   1992年夏天,大妈终于回到了大陆,回到了家乡,见到了大伯。此时,大妈63岁,大伯已是70岁的老人了。大妈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而大伯则是苍老了不少。大伯、大妈的相见,很是平静,没有那些抱头痛哭、老泪纵横的场面,只是默默看着对方,只是一些简单的问候。大妈回来后,再也没离开过这个村子。几个月后,大伯与大妈在村里人的见证下,领取了结婚证。简单、平淡、真实,所有的一切,都在两个人心里,谁也不会知道,大伯、大妈对爱情的理解。
   此时的大伯,成为村子里的好人。村子里的人看到他,总是那么和气,总是带着笑脸,这让大伯好像明白了些什么。曾经亏待过大伯的村里人,总是有些羞愧,而大伯总是劝导别人。一直说,过去发生的许多事,都是时势所造成,归之于社会的变迁。大妈在台湾没任何的牵挂,带着自己几十年来的积蓄,与大伯成婚,两位老人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大伯与大妈在一起,除了没孩子,生活上远比年轻人浪漫,日子过得幸福又充实。大伯每年能拿到8万元左右的退休金,大妈虽是没退休金,那一笔可观的积蓄,足够自己过日子的。大伯、大妈花了一些钱,把平房修建成了楼房,内部也装饰一新。
   在大多数人看来,大伯、大妈可以安享晚年了。大伯曾经的同事,官至厅级,请他到城里居住,大伯总是总是说,山里好,习惯了。
   现在的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有些条件好些的,都迁出大山,到城市生活去了。在那个大兴农业的年代,为了造几分农田,山里人总是起早摸黑。而现在没人耕种,成片的良田土地成为荒山。大伯、大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望田兴叹,念叨着:“可惜了,可惜了”。前些年,大伯、大妈通过村干部的牵线,向政府要来了千亩荒地的开发种植权,政府还给了一笔可观的补贴。大伯、大妈利用政府补贴以及两个人的积蓄,把那些荒地、荒山进行了规划。大伯说,那是百年大计。
   几年的辛苦,换来的是收获。原先的那些荒地大多种上了各类水果,已是果满枝头。丰收后的水果,大伯、大妈从不卖钱,村子里按户分配,按需送到敬老院、学校。那些荒山,土质较好的,种上了竹子,每年的竹笋,村民可以自由采挖,部分送到敬老院等地,部分加工保存。山林大部分种植了松树、杉树等林木,现已初具规模。大伯、大妈的千亩计划算是有了结果。果园有专人管理,山林有专人维护。果园和山林,平时提供给中小学学生作为劳动实践基地。
   现在,大伯、大妈年事已高,上不了山,只能站在远处,望着那些挂满枝头的果园,郁郁葱葱、挺拔向上的山林,心里是那样的踏实。大伯、大妈的一生,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只有实实在在的生活。年少时的约定,43年的等待,25年的相伴,百年的人生,只有因为“坚守”二字,坚守生命,坚守爱情,坚守信仰,坚守淡泊的人生。

共 35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完大伯、大妈的故事,不禁令人赞叹!作者用极平实的语言平静地叙述了他们二人的一生,可以借用余光中的《乡愁》来概括:“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大伯和大妈这对有情人,正是用生命、用操守、用爱情、用信仰为自己的人生画了一个大大的圆。这种难得的真情,隔着海峡的守望,在纸醉金迷、金钱至上、人情冷漠的今天,对世人有极好的教育意义。两位可敬的老人虽然没有孩子,但他们以残年余力为村里人做贡献,把那些荒地、荒山进行了规划。如今,大片果园、山林覆盖了曾经的荒芜,他们富了不忘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年少时的约定,43年的等待,25年的相伴,百年的人生,只有因为“坚守”二字,坚守生命,坚守爱情,坚守信仰,坚守淡泊的人生。平凡人不平凡的一生,令人感动!推荐共赏!【编辑:莫道不销魂】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莫道不销魂        2017-06-19 20:20:42
  您的语言虽平淡但总是那么细腻,让人回味。大伯、大妈的一生,真是令人敬佩!充满正能量,希望再得红豆!
用点滴文字,守候心灵家园。
2 楼        文友:冰恋金松        2017-06-20 08:56:02
  人生很简单,来到这个世界,不是每个人能轰轰烈烈,惊天动地,重要的是平静地面对世事,平静地面对得失,在活着的那些日子里,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做一个无愧于自己的人,也就很好。
3 楼        文友:成雅琴        2017-06-20 11:27:47
  细腻感人,加油!
4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06-20 11:33:03
  平凡人不平凡的一生,不平凡的文字,耐读。大赞!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5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06-20 11:35:24
  感谢分享美文,欣赏佳作,祝佳作连连!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6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06-20 11:36:17
  期待老师更多精彩,遥祝夏安!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7 楼        文友:河南韩光明        2017-06-22 21:08:01
  期待您的更多精彩,流云因你更精彩!
隽墨,热爱文学,致力于诗歌创作,在散文、小说方面也有涉猎。自由撰稿人,浪迹在网络文学中,没做出什么大成绩,但却始终保持对文字的敬畏,对理想的初心。在茫茫凡尘中,坚持一颗诗心,怀着一颗炽热的初心,行在理想的高地上。我喜欢在午夜在晨昏在微弱的灯光下打开自己,沿着夜的韵脚,避开俗世的喧嚣与纷扰,用灵感的刻刀反复打磨着文字的锐度,躬身亲近那盏不断擦拭自己思想光芒的理想之灯。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