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韵.征文】五世同堂(散文) ——作者:刘国从
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 ,家兴人丁旺”, 此话不假。我们家人也把此话牢记在心,成为我家的家风。
四世同堂在现在的家庭已经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 ,五世同堂,在人们心目中,还是很向往的 ,谁家见了五辈重孙,是非常引以为傲的。我的父亲就见到了第五代孙子,他很知足。这也是几代人一直遵循了“家和万事兴、家兴人丁旺”的家训。父亲晚年,儿孙满堂,一个儿子(过继的侄子),一个女儿。三个孙子,俩孙女,俩外甥女,重孙重外孙十二个。25口之家,和谐共处其乐融融。
父亲在村里算是有点文化,一直给家庭里提倡“温良恭俭让,礼义仁智信”。在我们家里,他老人家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兄弟和睦,互相帮助,互相谦让。在我们家里,从来没有争吵过,从来没有争过财产,大到桩基房产,小到一绳一线。老天不负好人,所以他得到了五世同堂的这一人生难得的回报。
我家是无极县东南丰村的。我父亲刘双堂,是三十年代的人。兄弟四个,他排行老二,我是父母的独生女。我们家这一枝原本没有男孩。本来我可以继承父业的。当时家里穷,没有什么值钱的,只有宅基地一块,被大家视如珍宝。我叔叔刘元堂,排行老三,有四个儿子 ,同样大一块宅基地 ,可盖六间北屋,他家要分成四块,中间再出条道,就小的没法盖房子了。所以父亲为了帮助弟弟减轻他的负担,就把他的大儿子刘胖仁,过继给了自己名下,堂哥成了我的亲哥哥。 这是五十年前的事了。在我家是属于好条件的,庄基大,我父亲是个老师,每月挣六十块工资,是大家非常羡慕的人家。我也毫不犹豫,效法我的父亲,放弃了自己的继承权,把家留给了哥哥,好让他娶媳妇。我们家两代人都兄弟谦让。很快,我哥哥定了媳妇 ,两小间北屋 ,三桌酒席,就热热闹闹的给我哥办了喜事。女方很通情识礼仪,什么条件没提,一点刁难没有,四床被子,两条褥子,俩枕头,绰绰有余。屋里就一张放灯桌,一个旧柜是借来到。嫂子很温顺贤淑 ,孝顺公婆,一家人都很高兴和美。
过了一年,嫂子生了个小男孩,家里家外个个欣喜若狂,人人都为我家高兴。本来父亲没有儿子,现在有了孙子,后继有人。胖孙子特别好玩,不淘气,三个月时就18斤重。父亲给他取名叫刘进红,希望红火进门。一有空全家五个大人就逗孩子玩。父亲更是爱如至宝,每每抱孩子,都是把孩子双臂捧着,他头带草帽,给孩子搭凉。爷爷抱孙子,抱得舒服,孩子从来不哭。孩子百日,少不得要照个全家福。到离家15里的县城照相馆去照相。父亲母亲,我和哥哥嫂子,一大早就起来,梳妆整齐。主角当然是孙子了,给他换上新衣,带个很好看的饭包,小孩更加可爱。找了个大车,套上大马,哥哥赶着车 ,一家人坐着,一路颠颠的进了城。这张像照的好有趣 。哥哥、嫂子、我在后排站着,母亲和父亲前排坐着揽着孩子,此举特别用心。孩子的照片,明显的告诉人们,我家孩子是孙子。男孩的标志,清晰,明显,恰到好处,而且不是特别张狂。哈哈。此照片让我们喜欢的不得了。照片拿给邻居看,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说我母亲故意显摆。这张照片一直看了好多年。后来进红大了,该娶媳妇了,自然就不能再出现了。后来进红又有了俩妹妹,俩弟弟。父母真是儿孙满堂了。可是先入为主,谁也取代不了大孙子进红在爷爷奶奶心中的地位。
光阴似箭, 孩子们大了 ,俩孙女嫁人了,仨孙子娶媳妇了。孩子们都搬到其他院子去住。他们兄弟三个协商着分的家,根本没有找管事的给说和,互相谦让,互相体谅,没有丝毫纠纷,没有一个说自己房子不好啦,自己宅基地小了。即使分了家,也从没计较老人在谁院里住。本来嫂子要在三儿子家住的,三儿子家院子小,二儿子就让父母到自己家里住了。各家的孩子,都互相帮着带。谁家有好吃的,大伙分吃,从来不争奶奶领谁家孩子多了,领谁家孩子少了。我父亲跟大孙子进红住一个院子。孙子进红和孙子媳妇彩珍,对爷爷奶奶很好。有什么好吃的都给爷爷奶奶吃。有些小活,俩人都给做了。下雨阴天,不让奶奶出门,怕摔了。一次奶奶病了住院,医院里找不到推车,孙子进红把奶奶一背,上楼下楼,各处检查,直到进了病床。他对老人的孝敬没有挂在口头,却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上。一两年后,进红有了孩子,还是个男孩。刘小龙。父亲成了老爷爷。小龙特别淘气,费的不行,登高上房,无处不去。到老奶奶屋里到处乱翻,找好吃的。老奶奶好吃的都给他留着。老爷爷故意逗他,数一个数,给一个吃的。他一把枪过去,躲到旁边去吃。老爷爷奶奶拿他没办法,只有偷偷地乐……有时,他偷偷拿了他妈妈的好吃的,也给老奶奶送来,塞到老奶奶嘴里,不吃不行。老爷爷在院里种菜,小龙跑来跑去的帮忙。白菜上生蛆了,他说老爷爷奶奶眼睛花看不见,我眼尖,我来捉蛆。老奶奶出去串门,遛弯,他就跟着,给老奶奶拿着板凳,让老奶奶坐。邻居都夸母亲有福,见了四代重孙子。可惜母亲病了,没有见的重孙子媳妇,于2002年去世,享年73岁。
母亲是得了个急病。昏迷了六天。这六天里,她的侄子八个,侄子媳妇八个昼夜不离。孙子孙女也一直在跟前守候。这六天里,看望的亲戚络绎不绝。母亲去世,停灵七天,请了唱戏的,说书的,可谓葬礼隆重。也是丧葬管事的故意显示。我家没有儿子,让老太太葬礼风风光光,八个侄子、侄子媳妇都按儿子一样行礼守灵。生前无子,死后八个儿子陪灵带孝。当时也是轰动全村。
母亲去世后父亲又生活了10年。母亲去世,留下父亲一人,我们都想方设法让他过的开心。父亲喜欢各处走走看看。我们先让他到石家庄外孙女家住了两年。父亲那时70多岁,身体硬朗,转遍了石家庄。最引以自豪的是,他骑自行车,用一天时间围二环转了一圈。这是他常常向人们炫耀的。随后,在女儿家断断续续住了两年,在无极老年公寓住了两年。把无极也逛了逛。这六年是他晚年过的最开心的一段时间。他身体好精神好,脑子清楚,每天跟老年人打打麻将,下下棋,无忧无虑。别处再好,也不如他自己家。他最挂念的还是他的家根子,孙子重孙子。小龙已经成了20多的小伙子了。每每有时间都回东南丰住一段,事无巨细的盘问家里的事、村里的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9年,父亲83岁,突然病了。午饭后,父亲刚要坐下打麻将,突然手脚颤抖,跌坐在椅子上。急送县医院检查,脑血栓。住了十几天院,出院回家,从此再也不能自己走路了。拄双拐拄了四年,直到去世。父亲开始非常不适应,发脾气要绝食,大家好言相劝,慢慢也无可奈何了。我们大家千万百计地为他寻医问药,为减轻他的病痛我们大家轮流侍候他。一天到晚,从来不离人。晚上我和哥轮流在他屋里睡。哥哥忠厚善良,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吃苦在前,不计享受。父亲卧床,哥哥是竭尽全力,尽心尽孝。从来没嫌过脏累。无论父亲提出什么要求,都完全办的。想吃什么,到处去买。嫂子更是难能可贵,想方设法,做好饭菜。为了和老人的口味,特意注意饭菜软些烂些,单独给父亲自己蒸鸡蛋羹,加香油,家里别人都不吃,可谓礼之周,孝之尽。人们都说,侄子,侄子媳妇孝顺胜过亲生儿女。家里人也经常到他屋里陪伴。看到家里人,看到几个孙子,重孙子,父亲又高兴起来。这时他有了重孙子三个,重孙女两个。小的四岁,大的小龙已经20多岁了。只要在屋里听到孩子们的声音,父亲就喊到屋里来,拿吃的给他们。看他们吃着闹着,喊老爷爷老爷爷。他就忘记了烦恼。开心起来。
小龙要娶媳妇了。家里娶媳妇父亲经历了四个, 侄子娶媳妇 ,三个孙子娶媳妇。娶这四个媳妇,总共花费也远远不及这一个重孙。首先买了块宅基地,盖了四间小楼。家具,电器,被褥,不小的开销。结婚仪式也隆重,迎亲仪式、婚宴都花费不小……当然在当时只是一般。经过四五天的忙碌总算结束。重孙子媳妇娶到家了。娶媳妇不容易,一家人满怀喜悦。父亲行动不方便,没有亲临现场,但也非常关心,问长问短,一应据细,还老出主意,殊不知他的主意完全过时,一点也用不上。为了哄他高兴,都说是按他说的办的。他非常高兴,说这是第一个重孙子娶媳妇,自己要露露脸,大大方方的拿份拜钱。他要拿1100元。在当时确实是不少,只要高兴就行,皆大欢喜。街坊四邻人人恭喜父亲,说要父亲好好活着等着抱五代重孙吧,我们街里还没有人五世同堂呢。父亲也是在这样的期盼中度过的。这时父亲也越来越虚弱了,基本上是躺在床上了。有时坐会儿,大小便都在屋里用便盆了。四年来与世隔绝,父亲的思维也狭隘了。父亲极力想象着外面的世界,但是毕竟只靠别人诉说,相差甚远。只有一点,他不久要实现五世同堂的梦想了。别人告诉他为期不远了。他作为男性老人,不好意思老问,但是在心中就算这日期,再过一个月要添丁了,老天保佑,赐给个男孩吧,让我活着见到五代重孙。天有好生之德,不负众望,父亲如愿以偿了。喜讯传来,父亲老泪纵横。别无他求了。孩子满月后,抱过来给老老爷爷看看。父亲强撑着坐起来,颤颤巍巍的看着逗着,满足的微笑着。家和万事兴,家兴人丁旺啊!
心愿满足了,好像父亲别无牵挂了,他也没有能力牵挂了。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思维也越来越迟钝。他不时的念叨:“胖仁、进红、进昌、进友、小龙、小盾盾。小盾盾,三个月了,多少斤呢? 进红三个月时18斤啊,孩子快长大吧。我不白活了,我见到五辈重孙了,五世同堂了,五世同堂啊,我们街里只有我五世同堂了。”
油干灯灭,父亲去世了。他是含着微笑,带着恋恋不舍离开人世的。那一年是2012年,父亲享年86岁。父亲的葬礼隆重,乡邻赞叹父亲的一生。父亲没有儿子,却儿孙满堂。父亲去了,他的家教、家风却永远留下来 。哥嫂对父亲的恭敬孝顺,下辈人都看到眼里,记在心里 。他们对我的哥嫂也是格外尊重,视如楷模,说他们一辈子辛辛苦苦把自己养大成家 ,自己一定也要孝顺老人 ,兄弟礼让,让温良恭俭让在我家传承下去 ,并且发扬光大,传及全村。
我家是无极农村千千万万中的普通大家庭里的一个缩影,以点带面,几代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好家风,好村风。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朴实农家 ,才奠基了文明无极,构成了中国的和谐社会。
最后用一首小诗来结尾吧,这正是:
曲折一生安然故,
多子多孙福寿盈。
驾鹤西游仙逝去,
含笑九泉赢善终。
俱家温良恭俭让,
敬老爱幼好家风。
兄弟谦让手足情,
礼义仁智乐融融。
注:作者/刘国从是无极中学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