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有什么用
不知从何时起,再也没有体会过一个闲适的下午,坐在树荫下,坐在藤椅上,在清风徐徐中,在虫鸣鸟叫中,在不知不觉的时光流逝中阅读一本感兴趣的书了。或者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在昏黄的灯光照射下,在浩瀚如烟的书籍中穿梭,在合上书籍后,闭上眼细细品味那或悲凉、或激昂、或缠绵的情感。读书,特别是翻阅纸质书籍带来的宁静舒适,似乎已经渐渐离我的生活远去,取而代之的,是简易上手的手机阅读,是琳琅满目的电脑阅读,是越来越纷繁复杂的网络快时代阅读。就好像离家远游的浪子,被外面纷繁的万千世界所吸引,而离开家人的关怀,虽然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激情与热血,但却忘了身边曾经最朴素的温情。
从前的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娱乐项目,没有那么多电视剧分类,没有那么多的网络游戏诱惑,有的只是《诗词鉴赏》带来的古人优美古典的语言文化,《四大名著》中或跌宕起伏、或缠绵悱恻、或英雄热血的故事情节,四书五经中基本的修身之道,在阅读经典传统文化中品味人生,在名篇名作名著中赏析人生百态。然而在喧嚣的时代背景下,读书越来越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不少人们从以前“好奇前人的智慧、感悟情感的升华、读懂自己的人生、憧憬未来的抱负”的精神学习中逐渐转化为对物质的追求,在对物质的奔波中渐渐迷失,再也没有古人凿壁偷光的努力,没有刺股悬梁的坚持,没有韦编三绝的勤奋,最后的最后,成为一个为世俗奔波的无可奈何之人。
看到过一段话:读书不是说书本本身有什么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你还在努力,你还在寻求另一种可能,另一种生活方式。
帕斯卡尔曾说过:“人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类在自然界中就是一根随处摇摆的苇草,脆弱不堪,然而,人类存在的意义又在于它是一棵会思考的苇草,不甘于平凡的人类正是因为他的思考,他的不屈,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最绚烂的色彩。所以我认为读书不仅是为了书中的景色而沉迷,为书中的人物所折服,为书中的故事而喝彩,更是因为心中所向往的世界而憧憬,从中学会知冷暖,辨人心,犹如和良师益友进行交谈,从中读出自己的故事,读出自己的内心,读出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读出共鸣,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学会成长,拥有自如的谈吐、无涯的胸襟、优雅的气质,自成自己的一世界。
毛姆在《书与你》中曾提到:“养成阅读的习惯,就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生命中任何灾难降临的时候,往书本里一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曾经对此言论有点嗤之以鼻,书本就是书本,现实就是现实,不可能现实烦恼,只要你看书后就不存在了。直到后来刚毕业那会,有着面向社会的年轻人普遍的迷茫,偶然间翻阅到书架上的《小王子》,仿佛曾经懵懵懂懂读过的一些语句现在却豁然开朗,真正改变命运的,不是望穿秋水的的机遇,不是虚无缥缈的运气,而是我们自己的坚持,我们的态度,我们的努力。在阅读精美有趣的童话故事中,心灵受到莫大的震撼。所以正如作者圣埃克絮佩里所说:这本书是献给长成了大人的从前那个孩子。而我们,已经长大了。
而今图书馆中历史名著、大家学说、散文诗词等问津者甚少,有些人似乎大概知道点关于文学内容就沾沾自喜,即使有何不懂,网络搜索就可一目了然了,最后查阅资料、翻看书籍似乎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一件浪费时间的事,反之却对故事改编、明星八卦、小说笑话等趋之若鹜,“开卷有益”变成了“开卷有趣”,只注重了精神上的趣味快感,而忽视了心灵上的启迪震撼。同时书籍、报刊等传统媒介渐渐被手机、电脑等新媒介所取代,快餐阅读也成了许多年轻人的阅读方式,那种一页一页地翻动纸质书籍,然后一点一点被故事人物所感染,被文章情感所触动,被名作精神所激励的情节随着我们的长大,随着我们被世俗烦恼挤压地喘不过气的时候,在无意识中被我们所抛弃。所以我很怕,怕阅读书籍时带来的静谧沉醉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怕古典名著阅读、文化传统学习精神一代一代地淡薄下去,直至最后消失不见。
读书究竟有什么用?我认为它能改变一个人的容颜,无关知识、无关内涵、无关谈吐,阅读多了,那些美貌与气质则会显露在容颜中,可能无法详尽确切的指出具体美在哪里,但却让人惊艳于一举一动的举手投足间,折服于一字一句的言语文字间,感叹于一点一滴的举止行为间。所以岁月带得走阅读者的年龄,却带不走饱读诗书者的内涵与魅力。
一个人的修养学识,无不源于日常的积累与成长,所以一个人要想学有所成,提高自身涵养,说话写作引经据典,富有深度,令人信服,就要学会在长年累月中一点一滴的学习阅读,学会阅读,做到博览群书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成长,只有我们主动吸收知识,积极运用知识,培养阅读兴趣,才能成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才能最终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