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古韵今弹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古韵今弹】倒马关(散文)

编辑推荐 【古韵今弹】倒马关(散文)


作者:老生常谈 童生,644.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06发表时间:2017-06-21 16:28:16

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西北,此处至少在战国时就有了关隘,《战国策》称其为鸿上关,汉代叫常山关,北魏则称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以后就叫倒马关了。
   山西河北民间流传的小曲儿《小放牛》中有“杨六郎把守三关口”的唱词,按说北宋的三关是指淤口关、益津关、瓦桥关,正是当年北宋与辽国分界,还有人说说三关中有草桥关(今河北高阳东),而无淤口关。元曲《昊天塔孟良盗骨》里,六郎自述“镇守着这三关,是梁州遂城关,霸州益津关,雄州瓦桥关”,大约是元代人说的,不一定准确。到了明代,天子戍边,镇守北京城,又把防线推到了长城一线,所以就以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为“内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杨家将》的故事大约是从明代开始盛行的,所以是以明代的边境情况为背景展开的故事,比如至今古北口还有老令公的庙,北京附近也有不少杨家将的传说,北京叫六郎庄的地方我知道就有好几处,所以在《杨家将》的故事中一直有杨六郎镇守倒马关的说法,北京的评书艺人干脆称《杨家将》为“倒马金枪”原因就在于此,还有人说应为“盗马金枪”,因为书中有孟良北国盗马的故事。
   倒马关据说是因为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据《畿辅通志》记载:倒马关在河北唐县西北,山路险峻,马为之倒,故而得名。倒马关位于太行山东麓,北临内长城,背靠唐河。东南为险要的十八盘岭,自古以来,倒马关就为战略要冲。明朝马中锡《倒马关诗并序》中说:“关有两山对峙,其路极险,相传杨六郎到此马踣,故名。”依次说这个“倒”字应该读三声,可我认识的所有的人无一例外的读四声。
   在评书杨家将中,说到杨六郎时常说“杨六郎,姓杨名景字延昭,排行在六”,实际上,杨六郎本名叫杨延朗,后因避讳改为杨延昭,他是杨业的长子,称为“六郎”有不少说法:有人说辽人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在辽人的心目中是神一般的存在,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为六郎,《续资治通鉴长编》就有这样的记载:“杨延昭在边防二十余年,敌惮之,目为杨六郎。”;还有人说是宋真宗赐杨延昭为杨六郎,因为在古代六谓之大也,而且从唐朝开始人们就习惯称老大为老六,这只是因为六郎是杨业的长子,称郎表示亲切,倒不是皇帝称其为老大,自愿给他当马仔,这毕竟不是香港的黑社会;还有人说杨六郎和杨六使的称号有关,按元曲《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杨六郎自己的说法——某受六使之职。是那六使?边关里外点检使、界河两岸巡绰使、关西五路廉访使、淮浙两场催运使、豳汾二州防御使、河北三十六处救应使,此乃六使之职。
   据《宋史》杨延昭的本传记载:杨延昭从小就沉默寡言,喜作军中戏,杨业以为类己,“每征行必以从”。在太宗的太平兴国年间,六郎获得了他的第一份工作——补供奉官,作为先锋官随其父杨业与契丹大战于朔州城下,杨业号称“金刀无敌杨令公”,将门虎子的六郎此役也表现得颇为不俗,“流矢贯臂,斗益急”,受伤之后,依然奋勇杀敌,颇有名将之风。后六郎因军功以崇仪副使出知景州,后迁崇仪使知定远军,徙保州缘边都巡检使。真宗咸平二年冬,契丹大举南侵,延昭此时正驻守遂城。遂城是弹丸小城,契丹攻之甚急,人心惶恐。延昭召集全城丁壮全部登城,并用水浇城墙冻成坚冰,让辽兵无法攀登,这足见六郎的能力(这个故事在评书和演义小说中都有反映)。辽兵长围数日后,被迫退去,延昭以功拜莫州刺史,同年经宰相寇准(寇准也是《杨家将》故事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如《审潘洪》和《背靴访六郎》等故事,寇准都是主角)荐举,任保州知州兼沿边都巡检使,接着又升任高阳关路副都部署也叫都总管,管辖河北十五军州,成为高阳关路的最高军事长官。高阳关是当时北方的边防重镇,也其东北面的瓦桥关、益津关并称三关,民间传唱的“杨六郎把守三关口”即源于此,其实,杨六郎把守的不独三关而已,从泰州狼牙山到泥沽海口,倒马关应该也在这个范围内。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杨延昭逝于高阳关副都部署任所,享年五十七岁。杨延昭去世后,宋真宗甚为悼念,特地派人护送其灵柩返乡,沿途百姓皆“望棺而泣”,就连敌国契丹闻讯竟也举哀致敬。
   后人为纪念杨六郎镇守三关的功绩,于明正德年间在倒马关城西不远的马圈山上修建了著名的“六郎碑”,碑文为:“宋将杨六郎拒守之处。”,许多文人到倒马关凭吊六郎碑,称颂杨六郎威镇边关的不朽业绩。清朝诗人潘祖荫就有诗云:“拒马河边古战场,土花埋没绿沉枪。至今村鼓盲词里,威镇三关说六郎。”
   倒马关附近,至今还有杨六郎的养马圈,放马遛马的马道;有烽火台、校军场、水关砺等遗址;还有个马刨泉村这个村子里有眼清泉,据说也是杨六郎留下来的。
   杨六郎是一代名将,颇有乃父之风,《杨家将》故事六郎的故事更是丰富,不少都是民间艺人的作品,七郎八虎闯幽州,金沙滩救驾,令公碰碑历史上依稀都有些影子,而七郎打擂、六郎大摆忙牛阵四郎探母我在历史上连影子也没找到,又比如六郎的儿子杨宗保和大破天门阵的穆桂英,大概历史从没有过,偏偏北京河北有好几处穆柯寨,还有好几处穆桂英的点将台。
   有宋一代,对外作战鲜有可圈可点之处,这大概源于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正因为如此,宋代是个呼唤英雄的时代,杨业、杨六郎、狄青、岳飞、韩世忠、吴玠等都值得我们歌颂,因为那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共 21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有许多名地都和当地出现的英雄人物有关。倒马关就是这么个地方。作者先从倒马关现在的地理位置以及当时的战略地位说起,写倒马关其实就是写历史名将——杨六郎杨延昭。从民间流传的小曲儿到评书《杨家将》以及文献典故来论证倒马关和杨六郎之间的关系,使这段史实如板上钉钉,让人信服。如今的倒马关只是中国一个游览胜地,他见证一代英雄保家卫国的历史,保家卫国是每个中华儿女必有的信念,就如作者说的:“那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也许这就是倒马关被人们一直关注的意义吧。好文推荐。【编者:水之梦】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水之梦        2017-06-21 16:33:02
  有宋一代,对外作战鲜有可圈可点之处,这大概源于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正因为如此,宋代是个呼唤英雄的时代,杨业、杨六郎、狄青、岳飞、韩世忠、吴玠等都值得我们歌颂,因为那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正如叶子所说,这才是倒马关全部的意义吧。
   感谢常谈老师的文字,又长知识了。
在美面前,万物平等。
2 楼        文友:流影        2017-06-21 18:00:51
  先生之博学,是我等之楷模。学习!
撞倒南墙继续走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