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北渎大济

编辑推荐 北渎大济


作者:烟景 白丁,82.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73发表时间:2017-06-21 16:50:59

北渎大济 刚刚在圈子里讨论家乡的河,湖南朋友捧出湘江,湖北朋友倾情汉水,江西朋友火辣辣地诉说她们的赣江,我同乡的一个妹子急吼吼地抢过话头,说,“沁河!沁河!我们那里是沁河!”
   沁河。是的。我家沁北,她家沁南。
   这是一条北倚太行、东临太岳的河,掩12900平方公里的流域入怀,润泽了晋东南、豫西北的大片沃土。从史前的下川文化、上古的舜尧文化,到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精卫填海,都有着它磨灭不去的影子。自小到大,它也一直是我玩耍的天堂——摸鱼、捉虾,抓螃蟹、斗蛐蛐,编莎草、捻柳笛,拔甜草根、捋毛擀杖,以及从来不倦的涉水之戏。
   但,我从未认为,在我的家乡,它有着绝高的地位。
   因为,我的家乡名为济源,而不是沁北的一隅之地。我可以在沁河中嬉戏,却无法用沁河盛载灵魂。在我心底蓬勃的,从来就是愚公移山的号子,是聂政刺杀的白虹贯日,更是“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的悠悠济水。
   济源,济水之源。
   我热爱济源,因为,我热爱济水。
   我在刘向那里认识济水——“四渎:江、河、淮、济,何以视诸侯?能荡涤垢污焉,能通百川于海焉,能荡出云雨焉。为德甚美,故视诸侯也。”
   我在许敬宗那里认识济水——“太宗问许敬宗曰:‘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礼崧,济甚细而在四渎,何也?’对曰:‘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
   我在白居易那里认识济水——“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我在文彦博那里认识济水——“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一派平流滋稼穑,四时精享荐苹蘩。”
   ……
   曾经不止一次在诗文里想象济水的样子。
   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加之以“清”著称,被冠以“坚韧”“高洁”“有君子之德”“君子之量”之种种美誉,济水在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中被尊为四渎之首。《禹贡》《水经注》《诗经》无一不有它的身影;魏文帝、唐太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清乾隆,为它屡朝盛祭封诏;白居易、王维、李颀、文彦博、苏轼、文征明、谢榛、孙灏、沈荣昌,为它不吝笔墨挥毫……
   泱泱济水,地位何其煊赫。
   在这样的“煊赫”面前,单薄地称它“济水”,我禁不住生出些惴惴来。或者,我更应该如唐人那样,尊它做“北渎大济”。
   北渎大济,它又该是怎么的形貌呢?是嵇康那般“萧萧肃肃,爽朗清举”,还是如司马徽那般“峨冠博带,道貌非常”?是横空出世、踏破苍穹那般的伟岸,还是枕石漱流、闲云野鹤那般的优游?
   济渎庙给出的设定是河神高枕。犹记得当初拜访济渎庙时,日高无云,纤尘毕静,穿过蓬莠深深的长廊,步入济渎神的寝宫正殿,倏地大吃了一惊——与大雄宝殿正中必是如来,观音殿主位当是观世音等等布局迥然不同,宫内正位端坐的是济渎神的三位夫人(分掌水政、财政、家政),正主济渎神则在东侧卧榻上酣眠。帷帘半卷,神容看得并不真切,想来应该是“超然寄疏豁”似的惬意慵懒,兀然无所思,也不必思,从容淡静,自有丘壑,与殿外楹联“河神高枕农无患,黎庶安康民长歌”相得益彰。大概淝水之战时,谢安意色举止,不异于常,淡淡然执棋说,“小儿辈业已破敌”,就是这个样子吧。
   但我仍觉得不足。
   高枕酣卧当是屡被封诏的“煊赫”的济水,而“煊赫”之前呢?
   它从王屋山主峰的太乙池出发,以地下河向东南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显露地面,喷涌成河;到温县西北再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河底,在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而不见一丝浑浊,清澈依旧;南济流经原阳时,第三次隐没伏行至山东定陶,与北济汇合形成巨野泽,继续向东北流入渤海。
   三隐三现,横贯黄河而葆其清,神秘莫测,千回百折而不改入海之志。
   细弱,却坚韧,经世俗不染,历浊流不污,清高自傲,矢志不摧,不正是千百年来中国士子清流的写照吗?“水由地中行,洑流见兹生。众浊我独清,朝宗得其主。”尤侗对它再三感佩,因它而“恨不续九歌,巫阳舞翿羽”,念念不忘的也正是这一份士子品格。
   于是,我想,若要为济水绘一幅形貌图,那必要在高枕式的从容之外,另加一分王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铮铮锐气、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赳赳意气,加一分孟浩然“风流天下闻”的清芬、林逋“梅妻鹤子”的清傲。
   至此,我已经想象不出尺幅丹青里,该要如何将济水皴染得宜,就像很多时候我绞尽脑汁搜断枯肠,却依然无从用文字表述确切一样。但,即使有丹青妙手可以做到,对于济水,我依然觉得不足。因为它还温和,还仁爱,还胸襟博大,还不慕名利,不求闻达。
   四渎之中,只有济水不曾汹涌漫溢为害。它包容众流而波澜不扬,润泽万物而不滥不竭,平地开源,洁清秉德,只润泽沃野,绝不肆虐成患,温和仁爱如谦谦君子。也或者该是一袭青布长衫、蓝绸大褂的茶博士。拈指轻弹,茶托茶盏如林间落英翩然飘落桌面。再轻轻拎起茶壶,香氛清浅的茶汤清泠泠临空而下,嘹嘹呖呖滴落茶盏,金石数声,戛然而止。盏中水气氤氲蒸腾,茶香馨馥沁心,盏外不见纤毫水晕,更别说什么水珠四溅,砰桌湿地了。
   茶自清,泉自冽。泉行温润无疑是济水的一大传奇,更为传奇的则是它的穿越黄河。朝宗之路,有黄河霸道拦路,它隐忍避让,自黄河之下穿行而过。同是泽被万物,它襟怀坦荡,无意争锋,欣然与黄河并流,直到山东还有它恢弘的足迹——济南、济阳、济宁,这些因它命名的城市,至今仍向它默默倾诉着眷恋。黄河任情任性,几番改道,济水慷慨潇洒,便几番让道,直到百多年前的最后一次让道。
   我想,与其说黄河狂放地吞没了济水,不如说是济水恬然地融入了黄河。相隔不远的土地上二水并行,实在是隐患丛生。既然同为润泽之水,何妨融而为一?以济水之柔济黄河之狂,以济水之韧济黄河之烈,以济水之胸襟境界济黄河之桀骜果敢,终得刚柔并济,大河滔滔。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即便是衰微,湮没,尘封,无处可寻。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朝宗润物是吾愿,何用浮名绊此身?
   这,便是济水,不愧称“北渎大济”“四渎之首”的济水。
   拿什么来描摹它的形貌呢?
   我想,当以天地为幅,以山川作骨,以葱茏为缀,以人和为注……

共 252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五岳原为名山大川名,古代中国相学借以指代面部器官或部位,据此测断人的福寿休咎。金张行简《人伦大统赋》云:“五岳必要穹与隆”“四渎宜深且阔。”薛延年注云:“五岳者,额为南岳衡山,鼻为中岳嵩山,颜为北岳恒山,左颧为东岳泰山,右颧为西岳华山”。“四渎者,耳为江,口为淮,眼为河,鼻为济。”四渎之中,只有济水不曾汹涌漫溢为害。它包容众流而波澜不扬,润泽万物而不滥不竭,平地开源,洁清秉德,只润泽沃野,绝不肆虐成患,温和仁爱如谦谦君子。泉行温润无疑是济水的一大传奇,更为传奇的则是它的穿越黄河。朝宗之路,有黄河霸道拦路,它隐忍避让,自黄河之下穿行而过。同是泽被万物,它襟怀坦荡,无意争锋,欣然与黄河并流,直到山东还有它恢弘的足迹——济南、济阳、济宁,这些因它命名的城市,至今仍向它默默倾诉着眷恋。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6-21 17:09:44
  古济水的流向在《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菏泽,古泽名),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叫水,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后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济水流经原阳时,南济三次伏行至山东定陶,与北济会合形成巨野泽,济水三隐三现,百折入海,神秘莫测。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