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度安居梦
我这个人容易知足,知足常乐,宅在家阅读写作看视频听音乐,抑或出门游览一番名胜风光,有安居之所,有旅行之乐,一静一动,安闲自得,不禁倍觉珍爱眼前这荫庇护佑我和亲人的房舍。自己的住房,洗洗刷刷烹小鲜,和和乐乐享天伦,自然无拘无束,不用看眉高眼低,徜徉在文化氛围网络空间,放松疲惫的心绪,舒缓紧绷的神经,避开名利的纷扰。
在如今的乡村,随处可见两三层的独栋小楼和联排的新农村庄园,集镇和县城里的高层高档住宅小区也不少。有屋顶有围墙能防风避雨、御寒保温的安居之所功能更加完备,天地间人老几辈生活娱乐储物的住宅,从仄逼阴暗到敞亮阔气,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变迁征程,回望今夕,仿佛翻开与时俱进的篇章。
孩提时的土屋石板
小时候在双泉村青石墩看到村民用开采的大小石块铺就清雅的庭院和屋旁山坡的步道让我印象深刻,一双双粗糙的手,把形状不同的石块各归其位,墙基、天井、台阶被拼接得严丝合缝,可谓物尽其用。山民农闲时节趁着好天气构筑栖身储物、饲养禽畜的屋宇,一家老小认为房子的事情大过天,筹划备料佣工方方面面都很劳心费力,丝毫不敢马虎。回望错落在坡下林边河畔的屋宇,虽说不上精美细致,却也古朴宁静,是多年来时常浮现在我脑海的乡愁记忆。
院落里外、大树底下都铺着大大小小的石块,石块从山坡上取材,打磨得比较平整,下雨天双脚不沾泥泞,晴天走路不冒土灰。石碾、石磨,石墩,喂猪用的石槽,石头用在角角落落,就连厅屋及正堂屋门槛、门前台阶、人把高的山墙、上坡的踏步也用青蓝色石头堆码而成。青石板被人们的脚板和鞋底磨得圆润光洁。我想,这就是青石墩这个小地名取名的由来。
那时用机器制作的砖瓦,在乡下是极其罕见的建筑材料,大多数人家的房屋都是就地取材,起土做墙,在两个固定的夹板中间填入黏土再把土夯实,这样一层一层垒砌加高而成的,俗称“干打垒”,是一种沿袭多年简易的筑墙方法。用干打垒的土墙盖房子的四面墙,以及院墙,房顶上覆盖着厚厚的茅草。土墙平房的房顶没有瓦片覆顶,碗口粗的松木做檩条,手腕粗的竹子劈开做椽子,高粱杆编扎捆绑结实做顶棚做隔断,这样还不能遮雨挡风,只好在顶上铺一层油毛毡。经济条件好一点的人家,在房屋四周的土墙外贴一层砖,房顶上不用茅草只盖灰色的瓦,窗户太小的,就用几块玻璃亮瓦铺在屋顶增加室内光线,差一点的就在墙外抹一层草泥。乡村的土屋厚墙厚顶,冬暖夏凉,施工简单,造价低廉,房子看起来像终年劳作的农民一样朴实,平顺地静默在土地山川,接受着山野间阳光风雨的洗礼。
枣树、皂荚树、柿子树撑开巨大的树冠为住户遮阳挡雨,房舍周围松软肥沃的土壤滋养着果木庄稼。结实的石头地基长着斑驳的青苔,木门贴着威武的门神,门框上有鲜红的对联,进大门是茅草覆顶的简陋狭小的厅屋,厅屋正对着的堂屋一面开敞没墙,有一个过道,可以让成年人挑担侧身而行的宽度,厅屋左右两侧石基上,安放着老人为自己提早准备的寿材,堆放着灶间要用的柴火。娃娃们还不懂事,又因为从未见过亲人离世,对那寿材并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直道是老人家百年之后的归所,就像活人睡眠住房子一样没有区别。
院墙不高,天井也不大,地面上台阶上不规则的青石板,白天因吸收太阳的光热而温吞,夜晚则沐浴月光和露水变得沁凉。正屋的木门厚重,门墩处伏着的小猫小狗,慵懒却警觉,门框侧边悬着一束艾蒿。一圈干打垒的土墙厚实致密,向阳的外墙挂着一排排金黄的包谷梭、一串串红辣椒和大蒜。内墙由竹篾或者秫秸杆编扎糊上草泥而成,主要是承重墙,则用未烧过的土坯砖砌得整齐,两侧墙上的年画风景画美观富有情趣、正面墙贴着神圣的领袖像,表明主人敦厚质朴的初心。墙壁也被烧柴的烟火熏得漆黑,所以,讲究生活质量的年轻人,就用报纸画报糊满墙面,沾染了柴灶里飘散开来的微黄的烟火味儿,也有条件好点的人家,刷上白石灰安上别致的电灯,装饰的整洁让人刮目相看。山坡下的房屋大都面南背北,易于采光通风,也有因地制宜改变朝向的。屋檐下的燕子麻雀斜着翅膀进进出出,门前大树上的喜鹊白鹭叽叽喳喳,地上鸡啄犬吠虫鸣,握农具牵耕牛的劳动力和打下手的孩童,山村里和乐兴旺。
土坯房,有的是干打垒起土做墙,有的是稻壳拌泥土做砖,不经过土窑烧。我亲眼看到三爹趁着好晴天挑水,把稻壳和泥搅拌好,三娘她们放工回来还要忙私活,用木板钉的长方框做砖模子,一块块砖坯在她手中成型,横平竖直、成行成线依次摆在地上接受阳光暴晒。几天后,砖坯干透了,就一块块堆码整齐,用草垫塑料膜盖好。只等哪天空闲、天气好再拿这些砖坯砌墙。这样的土墙不仅有老鼠打洞破坏,土蜂筑巢蛰人,遇到下连阴雨还担心土坯被泡坏,看着一条条泥水印子像蚯蚓一样从房顶顺着墙面蜿蜒而下,我们一大家子都盼着雨停下来,期望有朝一日换掉土墙,住进火砖垒砌的房子。那时,前湾的陈家几个儿女长大,劳动力多挣的工分多,他们最先盖了五间宽大的砖瓦平房,土窑烧的青砖红瓦,引来乡邻们啧啧羡慕,陈家老爷子谦虚地说:“就是面上好看,内墙也还是土坯砖。”大伙说:“面儿上能盖那样已经很不错了!”
砖瓦平房小洋楼
结束了大集体时代种种桎梏的乡村劳动力,凭借大包干的劲头带来的红利,驱走了过去贫困饥寒的梦魇。忙完农活半年闲,老家的青壮年都把襄阳作为出门打工的首选地。他们进城务工,只为奉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励志准则,一边羡慕城里人光鲜体面的衣食住行,一边摆小摊蹬三轮扛货包开小店,在背街陋巷落脚蜗居租住斗室,有的为省租房钱,干脆骑辆自行车早出晚归,往返不过四五十里路程。他们占了城市文明繁荣的光,赚取一些活套钱,而且离家近,不耽误事,对老的小的也好有个照应。1980年,窑匠师傅的生意开始红火起来。我们生产队路边就有两口土窑,原来烧制土壶、瓦罐、缸瓮,后来加足马力烧砖瓦,很少歇火,都是为农户盖砖瓦房备料。简陋的土房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二叔把微薄的工资辛苦积攒下来,买了砖瓦趁着夜晚下班时间,分几次请拖拉机师傅绕道老屋后面的土路拉回来,他和五爷忙着搬运砖瓦,二婶下厨给他们做饭,款待拉砖的人们和二叔。八二年底,我的二叔二婶终于在老屋旁边的苎麻地里盖起来三间红砖房,想想他们夫妻像燕子衔泥筑巢做窝一般勤扒苦做四五年,垒砌了比较宽敞舒适的住房。
到了九十年代,红砖灰瓦的平房成了乡村的主流,空心板水泥预制板取代了部分土石方。家家户户玻璃窗通风亮堂,寝室、厅堂、厨房、鸡舍猪圈划分明确,最大限度地避免蚊蝇跳蚤臭虫的侵扰,不用担心雨水泥水浸泡破坏土墙。碧绿的原野上点缀着一幢幢明三暗五的简朴农舍,整体上比过去的干打垒土屋明丽灵秀通透,就像走过严冬脱掉粗笨冬装棉服的人,迎来暖暖春意而神清气爽、容光焕发、精神抖擞,可以放开手脚打造新生活开创新时代。
摩托车、拖拉机不知辛劳,从农家开进开出,突突地奔忙在土路上。过去黑灯瞎火的乡村夜晚,亮起了电视机的视频,响起了收音机的播报,不方便出远门的老年人乐呵呵地说,每天在家就能看小电影听大戏曲。乡村里开始了五彩斑斓活色生香的温饱生活。
时光悄无声息地进入新世纪,小楼房取代了火砖平房,进城务工产业调整带动了居所更新换代,太阳能热水器、卫星锅、吸顶灯、落地窗、组合沙发、液晶电视把乡村民居装点得美轮美奂,各种风格的居住环境,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起早贪黑地打拼,发家致富的乡邻,干脆在城里买房定居,一心一意当起了业主。融入缤纷绚烂的城市生活,是一代代青壮年创业者的最终理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种文明进步的人居梦想已经变成现实。也有思维活泛的务工者不愿抛下乡村故土,乡下有祥和的庄园,城里有红火的产业,两头兼顾。
山区村落的古韵遗风
羊年春天,我有幸和诸多文友奔赴巡检漫云采风,亲眼目睹了至今保存完好的众多古民居,据说,那是家道殷实的大户人家精心修建的私家宅邸。这个古村落里完整的建筑群,大多为仿南方徽派合围式建筑,一律为二层结构,就地采石打制石条作基,上用土砖或古老神砖建筑,外观一律黑顶白墙。前低后高,错落有致。镌刻双喜字样的石质柱础,装饰穗状木雕的廊檐,寓意喜庆丰收,造型优美,栩栩如生。整体建筑秉持着二进四合的院落范式,高低二层,房屋数十间。
漫云古民居大多有一个院门,进院后,两侧为偏房,正对院子里又有堂屋,堂屋较偏房宽大,家庭重大事务一般在这里进行,团结民主向善的家风代代相传。
村里人称为“老大门”和“花屋”的古民居最具特色。山墙上方正中有黑色蝙蝠状图案,象征着一个“福”字,四周用龙形云纹装饰。屋基用打制的巨型石砖砌成,大门在房屋正中位置,进屋需上七步台阶,门槛高大饰有金元宝图案。迈过厅屋,走进天井院落,横置与街道平行,院落四周是大小不一的房屋,分楼上楼下两层,按辈分高低兄弟长幼排序分住。厅屋深处是堂屋,堂屋外侧有楼梯斜斜地伸向木楼,楼梯处有巷道与左右住房后门连通,每所民居都内有乾坤,自成系统。“老大门”左右两侧均是民居,每家大门是单独的,但房内却是相互连接的,用于匪患时逃生。
内墙、门窗、楣檐,大部分是木质结构,采取是镂空雕刻或阳刻,图案是福、禄、寿、喜、祥云、梅花,门窗由田字形或三角形的木条组成。四合院的形制规整,十分讲究,堂屋、正屋、厢房、厅屋、库房、走廊、厨房、厕所一应俱全,关上大门,自成一统。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古韵风格,蕴含着智慧勤劳,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瑞兽、花草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大门房顶高出的两排对称墀头墙,这部分的砖雕主要由戗檐、垫花等组成。整个大院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没有千篇一律,只有各具特色,犹如一座传统文化殿堂博物馆。
村落选址“相其阴阳向背,察其山川形势”,天时、地利、人和诸吉皆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面临街巷,村落“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村口广植高大乔木,缀以溪流蜿蜒,田陌纵横,环境极佳。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古村斑驳的围墙,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精致的门窗,彰显着昔日的辉煌,但是,我们感受到的不是炫耀和霸气,而是内敛和儒雅。精致考究的古民居屹立四百余年,风雨沧桑依然焕发生机,吸引了国内专家学者文人墨客来探访研究,被授予“中国景观村落”和“中国传统村落”,正开展保护性建设,这个古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定会大放异彩。
我的安居梦
二十几年前,我在仄逼局促幽暗的纺织厂集体宿舍居住,颓败的屋宇昏暗的灯光,进进出出的,都是劳碌不堪而又嘻哈茫然的寄居者,宿舍外墙下是宏阔的街道,附近有闪烁炫目的霓虹乐曲飞扬的舞厅廉价实惠的餐馆。两相对照,年轻的寄居者们,驿动的心总有逃离陋室蜗居的念想。
一次雨夜,我骑自行车从朋友家返回,正羡慕他们单元楼的温馨舒适,黑黢黢的马路边窨井盖失窃危机重重,自行车前轮陷进去,尽管我一个激灵跳下车座,右边小腿还是磕破了一小块皮。没有大碍,我只得推着车子小心翼翼地走上主干道,好在只有一里路就到了我住处,淅淅沥沥的雨水,把我的头发外套淋得半湿。那时真想有自己的房子,能遮风挡雨,能洗去疲惫,能在屋子里和亲朋分享阳光与快乐。
十几年后,经过一番寻梦追梦的失落和波折,期间多次变换单位,我又回到了原地,职业身份变了,拖家带口,租了一户人家的顶层阁楼。我们瞅准机会购买的新房子将马上交付,但加上装修,还需在这一通间阁楼住半年。但比起寻房无着落,委屈在蚊鼠猖獗、雨水倒灌的半间小屋的那一个月,无疑是提升了一个档次。阁楼还有小阳台,紧张的装修之余,我和家人忙里偷闲,站在那方小天地沐浴融融春光,看暖阳下繁盛的樱花玉兰花开,看周末孩子们在花下场地嬉戏,觉得生活还真是有奔头。
牛年大吉,春末夏初,我们正式乔迁位于西苑巷的新居。宽敞的三居室,窗明几净,电脑宽带电视入网,我终于可以在人前扬眉吐气了,有了满意的住房,腰板也挺直了,可以理直气壮地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新居紧邻县城文化广场,县里大型文艺汇演、商业展销、主题会议、公民参政议政都在这里举行,每天早晚一拨拨健身的人们,伴着乐曲在这里打太极拳、舞扇子和柔力球,公交车驶过大门外的水泥路,路灯整齐、彩砖铺地,这地方很有文化品位,是宜居的好地段。细细回想,这就是当年我在雨夜骑自行车差点栽一跟头的路段,前些年还是菜农们辛勤莳弄的蔬菜地,我游历一大圈后竟然定居此地。
也难怪,我入住新居的头几个月,一直还以为是生活在梦境中。回想十二岁前住乡下的干打垒土墙小屋,少年时四五口人挤在两间蜗居的窘迫,刚进城那阵子住在每月租金八十元的窝棚里,白天夜晚都有老鼠在房梁上串下跳、偷吃饭菜、咬断电线,往日的困境,让从农村走出的我难以忘却,倍觉珍惜眼前稳定的生活。
我们入住后,西苑巷和交汇的玉印路,以及水镜大道周边几经改造,净化硬化亮化美化绿化,高端小区开发,年年与时俱进。单单是西苑巷两侧的宣传画廊就是一道风景线。社会法制廉洁正气宣传、中国梦道德风尚和城市管理宣传招贴画页赏心悦目,配上朗朗上口的文字标题,主题突出,风格明快。冬天,西苑巷白墙内的金黄的腊梅莹白的枇杷花在风中向行人车辆点头致意,古人“幽香拂拂影姗姗”赞前者,“秋萌冬绽雅香盈”评后者;春来,几株红叶李含芳吐蕊,俨然明眸皓齿娉娉婷婷的豆蔻女子,樱花花朵重重叠叠,气象万千;初夏时节,香樟树细碎的花朵繁密葳蕤,甜润馥郁。夏秋,某户人家外墙的葱郁的爬山虎藤叶纷披,火红的凌霄花吹起娇俏的小喇叭,婆娑飘逸,从夏到秋占尽芳华,西苑巷转角处的蜀葵也不甘落后,清新鲜亮,诠释着温和贤良的花语。葡萄架蓊蓊郁郁垂垂联珠,惹人眼馋。庭院的石榴树也不逊风骚,“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蝉噪秋枝槐叶黄,嚼破水精千万粒”。你方唱罢我登场,中秋的桂花担纲小巷的视觉嗅觉主角,“微云澹澹碧天空,丛桂香生细细风”。
假日里,宅在家里放松身心。忙完了洗洗刷刷的家务活,看看洁净敞亮的家居,饱受苍凉的人生逆转,至现今恬淡从容的心境,想起那句名言: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隆冬的暖阳透过明亮的大玻璃窗户,像金子般洒在南面的主卧,我转动转椅,或是网上查阅热播的励志影视陶冶心性,看大制作的记录片开阔视野,或是翻翻书卷听听音乐,伴随孩子铮铮淙淙的琴声,随意调整思绪,写写构思还不算成熟的文字。
结束语
现在想来,孩提时的干打垒土屋,像上不了台面的老羊皮袄,红砖平房像一身干练的劳保服,小洋楼则是挺拔修身的礼服,至于漫云古居,则更像底蕴深厚的锦缎唐装,而我的居所就是给我量身定做的风衣。回望大半生的历程,从居无定所到安居乐业,七彩的生活,七彩的人生,不需要任何佐料,只需用心灵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把生活的每一章诗篇,用最无憾的话语,记录下来,你会发现生活中无限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