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高考,不能再邪乎了(随笔)(外一篇)
1.高考,不能再邪乎了
今天高考了,高考的第一天,每年都如此。实际上,社会神经十几天前就已经开始为“高考”而兴奋而紧张了。围着高考的主题,十几天前就开始开会,到昨天已经开了十几场会议,从高层到低层,从大型到小型,从政府到承办单位,会议一个接着一个,几乎天天都有会,凡是与高考有关系的人,开会或者被开会都绝对不止一次了。
高考牵动着社会的各个神经,政府、教育自不必说,然后还涉及到了纪检、公安、交通、城管、消防、医疗、卫生、环保、供电、通讯……不知道政府职能部门还有几家没有涉及到?这些神经组成一个庞大网络,覆盖整个社会,且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这几天里,人人、事事如果碰到高考,都要为高考让路,哪怕是违纪违规,载有考生的车辆可以闯红灯,不但不受处罚,还会受到表扬。
高考已经邪乎到近乎“无法无天”了,再邪乎,每一个与高考有关的人就都可以获得法律法规的“豁免权”了。
媒体也跟着邪乎,不对,准确地说,是媒体先邪乎起来的,然后是社会跟着邪乎的,最后才是政府跟上的。高考是一个变压器、放大镜,什么事只要一碰上高考,立即就会放大几十倍,其中就有媒体的功劳。每年,一进入5月份,各种媒体就开始邪乎高考,一直到高考成绩揭晓,还要邪乎一阵子,甚至到大一新生开始报名了,还有媒体在邪乎。
其实,如今的高考真的不需要如此的邪乎,它没有如此邪乎的价值。且不说,今天的高考不比古代举子参加的科举考试,就连刚刚恢复高考时的功用与意义也没有了。古代的举子考试,一旦考中,对于他个人、家族甚至他所在的村庄那都是意义非凡的,给他个人和他周边人带来的变化都是翻天覆地性质的。刚刚恢复高考时的那阵子高考,对于考试者来说意义也是非凡的,他的命运会由此而得到彻底的改变。那时是二元社会——城市居民与农村户口,这两元得到的社会待遇和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一个人高考取胜就意味着身份的改变,从一个农村人蜕变为一个拥有城市户口的人,他一生命运会因此而得到改变,高考于他个人太重要了。然而,无论是古代的“高考”,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的高考,都没有人去邪乎它,因为参加高考完全是个人的事,政府与社会没有必要掺乎。
现在的高考呢,这些意义都消失了。高考获胜,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基础教育12年,你学得还不错。“上大学”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你上过大学,你有大学学习的经历,其他就再也没有意义和价值了。上了大学照样不误失业,不上大学也未必就失业,不上大学未必就少挣钱,生存状态未必就比上过大学的人差。如今“上大学”的意义与价值只是一个学历的证明而已,而已。因此,如今的高考更不需要邪乎,它已经没有邪乎的价值了。
把高考邪乎起来只有坏处没有好处。这样邪乎高考的好处,真的想不起来。这样一邪乎,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和高度紧张,这种重视和紧张会传导给每一个考生家长,传导给与考生有关系的每一个人,然后大家一起努力,共同传导给每一个考生,让考生还没有高考时就已经紧张得不行了。除了这点作用之外,其他意义,估计就很寥寥了。而这点作用全是负能量。
社会应该理性一些,高考真的没那么重要,只是人生无数次考试中的一次而已。
请不要再邪乎高考了!
2.教育人何时走到了如此卑微而又可怜的地步?
每年高考一结束,各校都使出浑身解数来宣传自己的“XX第一”,弄得“第一”满天飞,有些水平低的人实在没招了,就把别人拉过来做背景,衬托出自己是“第一”。
天下人都知道,没有好的生源就不会有“第一”。获得现在这个“第一”的必要条件是在三年前必须招到可以获得“第一”的生源。于是招生时的“掐尖大战”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年年高中招生季都会上演战国风云式的“顶尖生源争抢战”。
这样就好了那些中考高分的考生了,他们稳坐在家中,坐观风云变幻,待价而沽,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后再选定“婆家”。
谁去做这些考生的工作呢?一般不会是学校领导,大多都是普通教师。当然,如果需要,校长也可以不惜屈尊光临。教师怎么才能把这些生源弄到手呢?由于顶尖生源是稀缺的,而需求量是无限的,这样就造成了待沽者与需求者地位上的不平等。所以到了这些考生面前,教师只有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热脸贴着人家的冷屁股、弯着腰跟人家乞求,才会有机会将其掠到手。教育人何时走到了如此卑贱的地位?
只把教育盯在某几个人身上——他们成,全校就成,他们败,全校就败。他们几个就代表了学校的教育水平?教育何时走到了如此狭窄的道路上来了?把所有心思都花在几个学生的身上的人,不是真正的办学人。
真正要造福地方百姓,助推地方人才生长,还是提高升学率吧!高升学率才能够惠及更多百姓,高升学率才能给更多平民百姓的子弟搭建更好的未来成长的平台,才能给更多百姓带来更多福祉!人们更应该去盛赞那些高升学率的学校,是他们在真正为民办学!
把所有心思都花在几个学生的身上的人,不是真正办学的人。请认同这一观点的人们,要多呼吁一下“提高升学率”,而不是去赞美那些天天为尖子生而奔忙的人。他们已经走偏,他们正在把教育带向泥淖。
他们不仅把教育带向了泥淖,也把教育人带向了卑微。何必呢?办教育的人为什么要低三下四?为什么要卑躬屈膝?没有那几个“尖子生”“北大清华生”我们就活不下去了?就没有人来我们学校上学了?
这样下去,教育人太累了,天天担心,天天焦虑,因为尖子生再优秀,谁也不敢保证在一锤子定音的高考中拿取“第一”,其中的风险太大了,所以担心、焦虑就产生了。升学率不一样,他们是一个整体,整体中肯定会有部分人发挥失常,但是也会有部分人发挥超常,整体是一种平衡,是一定能够“正常发挥”的,因此,只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只要工作扎实,最后结果一定不会有问题,所以不必焦虑,不必担心。这样教育人就可以做一个正常人,也不需要为“掐尖”而卑躬屈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