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是什么助长了现代人的坏脾气 (杂文)
一、是什么助长了现代人的坏脾气
人最理想的状态是心平气和,但是现代人由于生活压力大,怒点越来越低,因为几块钱就大打出手的新闻屡见不鲜。我们就纳闷,你们打架真的是因为钱吗?我认为钱只是一个导火索,绝不是构成打架的根本原因。不可否认,现代人容易暴躁,激怒。是什么导致这一现象呢?为什么几十年前,这些新闻罕见,而如今频发呢?
最常见的是顾客和餐馆之间的矛盾,为了一碗面,发生流血事件。说到底,现在人们的生活压力都大,谁都不容易。餐厅都是小本经营,为了提高利润,一个服务员要管好几个餐桌,面对层次不同的顾客的挑剔,他们的耐受力是有限的。一些不懂得尊重的顾客将自己职场或者家庭所受的委屈一股脑地发在服务员身上。服务员受到的委屈多了,怒点提高了,很容易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就发生矛盾。
服务员虽然是餐厅的雇员,但是他们回到家里,也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公主和王子,哪里受得了半点委屈呢?到头来,互不相让,最后只有惨剧收尾。这类悲剧不单单发生在餐馆,前几天,一个顾客因为买菜觉得分量不对,店主多收3块钱,上前理论,最后顾客被推倒,不幸死亡。有时候,我们在想,为什么店主不能退一步呢?或许他可以将菜放在公平秤上展示给他看,或许就不会有惨案的发生。可转念一想,假如退一步,万一遇到故意找茬的顾客经常来挑理,怎么办呢?菜场也好,饭馆也罢,都是小本经营,自负盈亏,根本经不起折腾的。
在发生惨案后,我们又在思考,为什么现代人的容人之量越来越低呢?总把人往坏处想呢?因为做好人的成本在不断地上升。当你扶一个素不相识的倒地的人,说不定他没有救回来,他的家人误认为你是肇事者。我们儿时提倡的是助人为乐,而今我们教导孩子的是少管闲事。
社会在进步,人与人的不信任再加剧。尤其在大城市,你会很容易感受到人与人的隔阂,往往谈论的内容都是无关痛痒的,至于内心的伤心事大都选择隐藏在心底,偶尔和好友分享。人和人的交往变成利益之间的交往,而绝非是人情的往来。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你去消费,大多数都是熟人,不会坑你,双方感情都很好。而今,人与人的交往都建立在利益两字,我提供产品,你购买,我们之间就只剩下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了。
不但如此,我提供了多少代价,你就提供多少服务。在服务行业,顾客和服务员存在着明显不对等的关系,仿佛服务员就是下人,必须要为你提供服务。顾客有权挑剔服务员的种种行为,进行斥责和评论。服务员理应受委屈。这些落后的观念在国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平等尊重的理念还没有完全在国人的脑海里开花结果。
其实无论是外卖小哥还是服务员,哪怕是保姆,他们无非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提供服务,都值得尊重。回看现实生活,情况往往不是如此,他们成了弱势群体里的弱势群体。众所周知,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最主要看第三产业的比重,第三产业的比重越大,说明城市发展越先进。
何谓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服务业的提升,是整个城市发展的必然要走的路。如何提升服务业呢?不单单是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那么简单,而是提升整个城市的综合素质。在回归本题,是什么助长了现代人的坏脾气呢?是钱吗?是利益导致的关系的不对等吗?还是我们无意识的趾高气昂的优越感呢?都不是。
我看是个人素质的差异吧!
有钱人未必是一个好脾气的人,没钱的穷人未必素质很差,为几块钱,泼妇骂街。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怎么看呢?
二、小鲜肉出价贵是什么鬼
现在的中国电影好片越来越少,烂片当道,伴随着烂片的是小鲜肉当道。在一部电影里,似乎只要有小鲜肉加盟,无论片子多烂,都会有一群迷妹们乖乖掏钱买单。很多电影的投资商和导演看重了小鲜肉的市场,纷纷向当红的小鲜肉抛出了橄榄枝,于是小鲜肉变成抢手货,出场费水涨船高。
一部电影的出品包括很多环节,比如拍摄和后期制作等。一部好的电影离不开后期的制作,然而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国电影的投资大头都给了几位重要的主演,剩下的零头才轮到后期制作成本。当你看到特技很差的电影,不要怪五毛钱的特效,价格给得很低,时间紧张,你要什么大制作的电影呢?中国的现在的电影似乎离不开小鲜肉,小鲜肉就像天上的月亮,被剧组捧在手心里怕摔了,放在嘴巴里怕化了。即使如此,有些当红的小鲜肉不把剧组当一回事,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背不出台词,赶几个场次等问题屡见不鲜。导演看到头疼,剧组表示无奈,投资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家都盼着电影上市后分红。
很多人说,小鲜肉价格贵,可以不用嘛!启用不启用小鲜肉是投资方说了算,导演只能协调。目前看电影的最多的人群是年轻人,他们喜欢的肯定是一些有活力的小鲜肉,绝不是长满皱纹的阿姨和大叔们。有小鲜肉,似乎就有票房的保证。现在都市人们生活繁忙,约会一般看看电影、逛逛街为主,偶尔出去郊游。谈恋爱的人群是看电影的主力军。抓住观众,才能票房大卖。
年轻人追星热,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曾经有年轻人一口气包下一层酒店,就为见到自己心仪的明星的新闻屡见不鲜。迷妹们的疯狂不止于此,只要他们得到明星来访的消息,去机场接机等,仿佛明星是自己家亲人一般。电影投资方瞄准了这群疯狂的粉丝,启用小鲜肉就顺理成章。
小鲜肉会一直如此好命吗?我看未必。现在的众星捧月是暂时的,因为时光对任何人都很公平,小鲜肉早晚要变成老腊肉。如若一味地耍大牌,等老了时候,谁还惦记着你来拍电影呢?演技不提高,靠绯闻炒作,只能是缓解燃眉之急,做不到一劳永逸,毕竟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没有演技,靠颜值拼,或许现在有观众买单。但是若干年后呢?
再回看中国电影的现状,难道整个市场没有责任吗?我们一味地骂熊孩子不懂事,难道纵容他的家长没有过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