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伴我一起成长
记得第一次看动画片是在黄家墩湖村,放映的片子是《哪吒闹海》。为了看这部电影,我二姐带我们跑了三个村子。因为最早听说是在燕尾山村放映的,我们几个毛头小孩,跑到燕尾山村,后来又说片子放映改地方了,到新江村了。我们又追到新江村,到新江村,还是一个“白场”,据说是到黄家墩湖放映了,我们几个马不停蹄,感到黄家墩湖村,等穿过一片山岗的时候,老远就看到了电影幕布上哪吒“脚踩风火轮”,左手拿乾坤圈,右手火焰枪“的神武形象。电影已经放了一半了,正是哪吒和敌人在海边决斗的时候,哪吒兄弟的那闪电一样的眼神,胸前围着一块红色的肚兜,头上的一撮绑起来的头发,那个气势,那种神勇,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酷毙了,帅呆了!好几次,我在梦中,都梦到了哪吒,我貌似也成了哪吒耶!
在七十年代的时候,我十岁不到,那时候放映最多的是所谓的“革命片子”,其中有《闪闪的红星》、《南征北战》、《列宁在1918》,等片子。那时候人们的业余生活非常单调,枯燥,电影也就成了几乎唯一的娱乐生活,如果听说村里要放电影了,村里的人们便早早地把凳子搬到操场上,以获得一个最佳的观赏位置。《列宁在1918》那部电影里的女特务,曾经让所有的人恨得咬牙切齿,后来大家看多了,也就有些厌倦了。我二姐比我大5岁,已经有点懂事了,她说:“这些电影里的好人一出场的时候,灯光都特别亮,形象也特别高大,坏人出场的时候,往往是形象猥琐,贼头贼脑的,灯光也很暗。”
第一次看科幻片电影是在汤家店村看的,片子的名字叫《珊瑚岛山的死光》。电影里的高科技让人匪夷所思,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科学家用手指按一下电钮,激光束就闪电一样地射了过去,小山一样岩石,顿时碎石四飞,成了一块平地,科学家用遥控板按一下屏幕,遥远地方的人居然在屏幕里和他说话,这样的科技,这样发达的大脑,真是让人匪夷所思,目瞪口呆,所以八十年代最流行的一句话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涯都不怕!”
每年清明的时候,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去扫墓,那时诸暨只有一家电影院,在现在的大桥路,大桥路的对面有一家饭店,可以吃到嘴正宗的小笼馒头,那个味道啊,油腻香甜,爽滑润口,但是我往往是狼吞虎咽的,几乎没品到那种味道,一个饿极了的人,想不那么吃也是不容易的。那时看得印象最深的一部电影是《西安事变》,片子中蒋介石的阴险狡诈,屈膝卖国,和张学良的大义凛热,忧国忧民,一身正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张学良身披大氅的形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我眼里的大英雄,大帅哥,真正的男人,等后来有了网络,了解了一点真实的真相,才知道,事实不是那么回事。
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学勉中学每个月都会看一场电影,那时候我第一次离开家,加上从小胆子就小,我的同学成绩都非常的好,所以很不适应学校的环境,就变得有些忧郁,多愁善感起来了。枫桥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是《夜半歌声》,剧中女主角杜云嫣如花的美貌,撩动我的情愫,宋丹萍被破相的后的恐怖模样,挑动我脆弱的神经,在我的脑海里久久徘徊,挥之不去,人的命运,不能由自己来主宰,男女之间的爱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竟显得如此的凄凉,无奈!再后来看得印象最深的一部电影是《红高粱》,那火红的高粱地里,“我爷爷“和”我奶奶“亲热的场景,让人血脉喷张,心旌摇荡,不能自已。文科班的一个男同学,每当看到美女同学走过的时候,都会放开喉咙地喊:“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莫后头啊!”响彻校区!
90年到92年的那一段时间里,我在诸暨的电影院里看了张艺谋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和《古今大战兵马俑》等电影,那时的电影院刚刚改建完成,看电影《菊豆》的时候,发现电影院里秩序井然,不时不约而同地发出会心的微笑和轻微的赞叹声,我往座位后面一看,八成以上的人都带着眼镜,脸色白净,脸型方正,我好像是来到了欧洲的“歌剧院”。91年的时候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刚刚上映,我去看了,还凑巧和我们学勉的同学李小平和宣哲坐在一起,他们两人的心思好像不在电影,宣哲不停地和小平谈论狗狗的事情,大部分人都哭的稀里哗啦的。
电影院旁边,有一个录像厅,经常放映一些港台电影,刘德华帅气逼人的形象,英武的神态,刚毅的眼神,潇洒的姿势,他的画报作为海报,贴在大桥路的路边,他的录像我几乎每场必看,刘德华的每首歌,我都会唱,而且模仿得惟妙惟肖。每当刘德华的形象在电视里出现的时候,我小姐和我娘戏称“你哥哥又来了”,刘德华成了我眼里最帅气,最男人的形象。刘德华,就是我的“偶像”,我梦中的大英雄,我老是想,我要是有刘德华那么帅,多好啊!这时候,黎明,张学友,郭富城和刘德华一起称为“四大天王”,郭富城骑在摩托车的,留着“三七小分头”照片,贴在理发厅最显眼的位置,我的乖乖,不知迷倒了多少的少男少女!周润发在《英雄本色》剑眉竖起、眼神冷酷、双手拿枪、左右开弓、八面威风的形象,又成为多少少男的“偶像”,多少少女眼里的“白马王子”!成龙的《警察故事》、《红番区》等电影,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主题曲,曾经那样的让人激情回荡,心潮澎湃:
只会流汗不会流泪
不懂后退只会奉陪
只想尝到挑战的滋味
吃一点亏已无所谓
受一点苦也无所谓
一身伤痕换一分体会
怎么能够将白变黑
怎么能够将是变非
怎么能够眼睁睁看着世界不分真伪
做到问心无愧代价不菲只要做的对
就是最大的安慰……
我曾无数次的哼唱这首歌。九十年让我印象最深、最让我回味的一部电影,还是好莱坞的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让老人和孩子先走!”这句话是那样的振聋发聩,在大船即将沉没的时候,船长和船员选择和船一起沉没,并且在临死前演奏气了音乐。这部电影展示在灾难面前人性的渺小与崇高,卑劣与伟大,欧洲贵族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所显示出来的精神力量,对爱情的执着,为爱付出生命的精神,让人震撼,《泰坦尼克号》让我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电影,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
进入21世纪以后,看的第一部大片是在绍兴的钱清工地看的,当时还是工会组织看的,这部电影叫《珍珠港》,讲述的是发生在二次大战期间的一个爱情故事,女主人曾经的恋人是一位战斗机飞行员,因为在战场上失踪,爱上了他的另外的一个战友,最后这位失踪的飞行员回来了,发生了很多故事,最后好像两位飞行员都战死了。记得巴顿将军说过:“人类最美好的品质,都在战争中体现”,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战争考验一个人,战争也磨练人的意志和品质。自从美国大片进来以后,国产片明显显得单薄了,无论是张艺谋的《英雄》,还是《十面埋伏》,都显得场面过于宏大,艺术性和观赏性明显不足。
后来因为写作需要一些素材和素养,又有意识地去看了几部带有艺术性的电影,其中有《辛特勒名单》、《勇敢的心》、《肖申克的救赎》等电影,《辛特勒名单》全部采用黑白片的之作方式,但是丝毫不影响此片的艺术性与震撼力,在纳粹暴行面前,施暴者的残忍,受害者的痛苦悲惨,救人者的大义与悲悯,竟如此天衣无缝地组合在了一起!
老谋子在前年推出的电影《归来》,是我看到的最近十多年最好的一部电影,电影的开头,那个想见老婆的叫陆焉识的劳改犯,除了眼睛的转动还显示出一个活物之外,全身都是黑色的,在那个黑白颠倒,人妖不分的时代里,他简直就是一个鬼了!政治在对人性的戕害,人性在政治中的变异,在这部电影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其实电影《归来》只是摘取了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里一个片段,它的原著内容更加丰富厚实。
今年三月份的时候,我在高湖同学群吹牛的时候,听陈鲁平说起过一部电影,叫《血战钢锯岭》,后来我带了我的两个女儿一起去看了。小女儿看了以后说:“怕兮兮咯!”震耳欲聋的枪炮声,血肉模糊的场面,声嘶力竭的叫喊声,确实也难怪她害怕了。但是,这部电影是我最近这几年看到的最有艺术性、观赏性的,当宗教和战争同时降临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宗教显得尤其的神圣,人性竟彰显得如此的伟大!
今年6月,在父亲节到来之际,我看了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是带小女儿一起看的。那个得过摔跤冠军的爸爸,和我一样,也是两个女儿,为了培养他的两个女儿,真可谓是呕心沥血,可怜天下父母心!
从5、6岁到现在的40多岁,我走过了四十多年的电影之路。每个事情的电影,都会在心头烙下深深的烙印,从动画片的好玩,科技片的新奇,到港台片的煽情刺激,再到欧美大片的自由、平等、悲悯和救赎,电影伴我一起进步,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