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粮食一家亲
《中国粮食经济》杂志上一篇“天下粮食一家亲”的文章题目。让我感悟“天下粮食一家亲”决不是一句空话套话,而是几十年不变的粮食情感。
那是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连续三年的大面积自然灾害。全国许多地方粮食减产,粮食供应十分紧张。我们铅山县虽然是产粮县,每年都有外调上海,广东、福建大米的任务。那一年,我们县粮食局接到省市粮食局的“外调令”,紧急增调上海两个火车皮60吨(高边车)大米的任务,说上海粮食库存告急。那时我刚刚参加粮食工作不久。局长楼章炉是一位南下干部,组织纪律性很强。当即开会安排火神庙米厂加工。那时的米厂生产规模很小,工人加班加点按时按量按质(标二米)完成任务。领导安排我到横峰火车站驻点发运。事后知道,县里的粮食也很紧张,为了增调上海大米,粮食局向县领导请示,压缩了酒厂生产用粮指标。后来上海某区(忘记了那个区)粮食局送来了感谢锦旗,上面写的字就是“天下粮食一家亲”。
经过文革动乱后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粮食局要重建粮食“检验化验室”。规范粮油收购、储存、销售,外调的质量检验,执行国家粮油标准。我也被任命为“粮油质检站站长”。1970年5月,我和单位的小李带着近万元钱到上海釆购检验化验的仪器设备和化学试剂。那时的上海是购物的天堂,我们这里人以能买到上海货为荣。同时上海许多轻工业品是免票免证供应的,例如当时风靡的“的确凉”布料在上海就是敞开供应。单位同事知道我要去上海出差,纷纷托我买这样买那样东西。在上海几天来走南京路,窜淮海中路各商店转悠买货。忽然一天晚上回到旅馆,发现带来的粮票不知怎么弄丢了。心里很着急,一方面没有粮票明天就没办法吃饭生活,另一面在上海的事情还没有办完。第二天一早我就打电话回单位告诉局长粮票丢了,怎么办。电话那一头,张局长说:“不要紧。你去找上海市粮食局,说明情况,请他们补助一些粮票。”“他们会吗?”我疑惑的问。“会的,天下粮食一家人”。张局长果断的回答。
上午上班我和小李来到上海市粮食局,一位女副局长接待了我们。听完我们的自我介绍和丢了粮票请求给补助的要求。她二话没说,叫我们根据在上海还要呆几天,需要多少粮票写一张领条。局长在条子批给全国粮票30斤。并告诉我下楼后,如何坐几路公共汽车,坐几站,在那一个站下车,如何找到那个粮店领取粮票,(具体粮站名不记得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几十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那位女副局长胖胖的身材,圆圆的脸,笑容可掬的形象会永远驻在心里。
1980年国庆节前夕,我和小林来到吉林省白城市的一个县处理我们发8个车皮32万多元议价粮纠纷问题。由于同属粮食部门,双方互让互谅,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当吉林省长春市粮油议价公司经理得知我们希望国庆节前赶到北京,一时买不到火车票时,他告诉我,明天下午3点钟到长春火车站2号售票处,有一个40多岁女售票员当班,你告诉他,你是江西来的,她会卖给你去北京的车票。果然,第二天我们在二号窗口不但买到了长春到北京的快车坐位号,而且售票员还撕了一小叠座位号小贴纸给我们。(当年火车票坐位号是一张小小的坐号贴纸,由售票员贴在火车票后面,就算是有座号了)。晚上验票上车排队时,我和小林商量把多余的五、六张坐位号给了带孩子和年老的人。他们用疑惑的眼神说,排了一天的队也没有买到坐位号,你们是怎么买到的?并连连的说感谢我们。我们笑了笑。后来才知道,那个女售票员是公司经理的夫人。都说:“天下粮食一家亲”,这是否亲过了头?但是我虽然退休了,近四十年的粮食情结不会结束。儿子接班在中储粮江西分公司的下属粮库工作。我常常教育他,“天下粮食人”要精诚团结,爱岗敬业,努力工作,攻坚克难。撸起袖子加油干,再创粮食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