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情绪
对于文化,我们总是自然而然地带上一些自己的情绪。喜欢哪个作家,或者某些文风的不合胃口。这就是我们在用自己的情绪渲染文化,有时候稍稍情绪失控,渲染的笔墨难免就会重了。不加上情绪的作品很难懂,不带上情绪的读者,也似乎并不尊重作品。好的作品好的文化是能创造情绪,让读者在某本书的字里行间中,有一些突然降临的感觉。有时候,不好的作品也会带来不好的情绪。但这并不代表因为作品的尖锐而感到压抑这类情绪,就一定是坏作品带来的。很多时候我们在文化的积累中,很容易就陷入一种深思,或许思虑到最后会偏离主题,会忘了是如何开始这个想法。但这无不体现我们对文化的苛求和严谨态度。文化是需要每一层物质阶级的人去琢磨甚至去创造的。当年,政治影响下流行的工人阶层文化作品,用词简练但精确,缺少诗情画意但又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却引人深思。这种文化有它独到的味道,也带着浓郁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现象。它是美好的文化,也是值得带上情绪去领略的文字游戏。
对于一些哲学书籍,读起来实在是枯燥乏味。但它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是探索何为生如何生的文字游戏。之所以能形成不同流派的思想观念,正是因为不同作者的思考方式和情绪不尽相同。很多人忙着如何去活,总有人需要去操心人为什么活。一种是吃饭的问题,另一种是生命的问题。没有哪个高尚一些。都是值得花费一生去追求的问题。写下煌煌巨作的作家,并没有比忙碌于城市之间的工人、职员等等的多长一只眼睛一只手或者一个脑袋。每个不同职业都有不同的代表人物,也如不同职业的英雄。雷锋的“钉子”,不是钉在作家的板子上,钉住的是给每个人的精神。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生而为人,做哪行,思考什么问题,都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就算我在这不厌其烦的夸夸其谈一些自己的无聊观点,也没人能指责我的人格。
“人性本善”“人性本恶”,这样的观点从古自今都是相悖的。但生而为怎样,并不代表这种性质要跟着一个人一生,善可能会变成恶,恶也同样能修成善。很多事物是拥有两面性的,所以这就多了一种考验,那就是选择。很多人选择持续的堕落,很多人接受改变。光明的背面也一定是黑暗。我们终将不是走上这条路就是去探索那条路。鲁迅先生说得对,路是人走出来的。善与恶都是人心里的。善良的人不需要事事善良,恶的人也有自己内心深处的柔软。但很可悲的是,总有一些时候,我们是决定不了善恶,也不知道如何选择。
很多事情是有界限的。值得不值得,善与恶,总是将人和事物划分得过分仔细。如果界限可以模糊一点,让人与人之间能够亲近一些,握着的手可以坚定一些。能够给一些渴望美好的人一些机会。
其实善与恶没有绝对化,每个人心里的恶魔都是天使,每一只天使也有坠落的时候。不要苛求一个人一定要一直善良,更不要否定任何一个人的善举。文化就是这样,影响着人的价值观,也接受来自不同的人的不同思想。叔本华很伟大,但他却讨厌女人。这就是善与恶的模糊界限,不能只因为一个人举世闻名就对他多加宽容。文化讲究平等,人也同样。
我们试着去接受自己的不同,接受文化的差异,不因为谁的文字不符合自己的胃口就多加批判,包含着一颗敬仰文化的心,看不一样的书,控制自己无处安放控的情绪。有时候也适当的抛开情绪,去理智地面对和审视自己。像对待自己喜欢的作家那样,宽容地去对待自己,也这样去对待任何一个身边的人和每一个不曾碰面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