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票证里的粮票
前天,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获知,今年我国夏粮又是一个丰收年,实现了十二连增。让我想起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在家里整理衣柜时,翻出了几十斤粮票。有全国粮票,也有江西地方粮票、上海粮票等。妻子说,卖给路边搞收藏的商贩算了,换几个钱用。“不!”我不同意。作为一个在国有粮食部门工作了四十年的老粮食人来说,看到了久违的粮票,使我掀开了心中永不褪色的一页铭记,是那么强烈,那么心酸。
解放后不久的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五年计划”。从此掀开了计划经济的新进程。为了应对物资匮乏、百废待兴的局面,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同年10月19日,中央政务院发布“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的命令。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由此开始了国家粮食部和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发行粮票,凭票购粮购粮食制品的规定。同时规定粮票不准买卖、伪造、不得从事投机倒把活动。当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稳定了社会,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
因为粮食定量供应,根据年龄的大小和不同的工种,制定每个月的粮食供应数量,节约归已,超支不补的规定。同时,购买用粮食制作的食品,也要收取粮食指标,和方便外出用餐等需要,于是,就同时产生了粮票,即可以流动的“粮食供应指标”。
新中国发行的粮票种类繁多,大小不一,面值不一。大至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全国通用粮票,从1955年发行第一套粮票算起,共发行了8套。属全国通用粮票,是出省探亲出差必备的粮食票证,否则,就吃不到饭买不了食品而寸步难行。兑换全国粮票个人要打报告,局长批准后,凭粮油供应证扣除粮食指标兑换,控制甚严。二是地方粮票。由各省市区政府自行发放,也有市级政府发行过粮票。这是发行量最多,品种上万的粮票。允许在本省本地范围内流通使用。三是军用粮票。为部队和武警专用的粮食供应凭证。军用粮票从1957年开始发行,共有7个年版。军用粮票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军用粮票分供给型与价购型两种。供给型由国有粮食部门根据军用粮票标注的粮食品种数量,直接供应粮食实物,其价款由当地财政负担并和粮食部门结算。价购型军用粮票,则需要根据当地当时的粮食价格全额付款购买。第二个特点是军用粮票规定了粮食品种,直接印制在粮票上,例如:大米、面粉、大豆、粗粮、马料等等。同时,军用粮票面额大,最小面额的也有50市斤,以及100斤、500斤1000斤。西藏军区曾发行过面额为一万斤的最大面额的军用粮票。
我国是发行粮票最早的国家,历代都有收税收兵粮的惯例,由此产生了一些粮食票证。如宋代的“粮食要券”,明清时期的“漕米版串”“完粮串票”,以及太平天国的“征收粮票”等,都是当代粮票的鼻祖。民国时期也发行过“粮食配给票”,解放区发行过“临时借谷证”、军用粮票、边区粮票等。
计划经济年代的粮票,是当年所有发放的各种票证中最重要的票证。那时,粮食实行“定购定销”政策。对农村,根据田亩多少及所处位置,下达粮食征购任务。其中征粮即为“农业税”,由农民承担。粮食部门收到“征粮”后,按照固定价格向财政部门付款,上缴国家。收到“购粮”则按国家制订的价格,直接兑付粮款给农民。对于吃商品粮的城镇居民。定量定价供应粮食。凭证凭票购买大米、面粉及粮食制品以及食品。记得那时的粮食定量制定是根据职业、工种、劳动强度以及小孩子的年龄、学生以小学、初中、高中为三个阶段确定粮食供应定量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月定量是29斤。轻体力劳动者定量是36斤左右,区分了很细的工种挡次。重体力劳动者,如搬运工人月定量是45斤。当年我的体验是,定量的粮食短缺约20%左右,需要瓜菜代。主要原因是肉食油脂的摄入量少,所以饭量大。
城镇居民兑换粮票,要有正当的外出理由,同时,在供应证上扣除等额的粮食供应指标。农民兑换粮票,则要出售等额的粮食,例如稻谷或大米,换取等额数量的粮票,同时还要有公社(乡政府)一级盖章的证明材料,才可以兑换粮票。据我所知,农民手上的粮票,大部分来自当年各种下乡工作队吃派饭时所收的粮票。那时在农民家吃派饭,每天交粮票一斤、钱一元。分别是:早餐二角二两粮票,中、晚餐各交粮票四两,钱四毛。
粮票是吃饭买食品不可少的凭证,在外出差少了粮票就寸步难行要饿肚子。记得有一年,领导派我和小李去上海釆购粮食油脂的捡测设备、仪器和化学试剂。那是文化大革命运动刚刚结束不久。几天里不停地跑南京路,到淮海中路忙着为同事采购。忽然发现所带的30多斤粮票掉了。糟了,没有了粮票就无法在上海再呆下去了。但是,购买的仪器、试剂还没有包装发运。于是,我即刻打电话回单位,请示领导怎么办?局长告诉我,你带着工作证到上海市粮食局去要求补助一些粮票,他们会给的,办好事情才回来。并补充说:“天下粮食一家人。”果然,上海市粮食局的办公室里一位女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把我的工作证和要求补助粮票报告给副局长看了,那位副局长二话没说,就在我的报告上签名同意补助。并询问我给30斤粮票够不够,并告诉我到哪家粮食供应站去拿,在哪条路上怎么坐公交车去等等,真是“天下粮食一家人”啊!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心存感激。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全国形势好转。安徽省委书记万里搞了个“省委农村工作六条”,突破了“三级核算,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老框框。允许生产队下分作业组,以组包产,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的,简称“联产计酬”。这样给农民松了绑。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伟大转折。这一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人家的男人冒着坐牢判刑的风险,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按下手印,搞“包干到户”。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小岗村一年就翻身了,粮食人均产量和增幅为当年凤阳县之冠,也是全省之首。小岗村人向省委要求让他们再试三年,万里同志回答:“我批准你们试5年!”
1980年,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在全国范围迅速铺开。事实证明,包产到户是解决温饱的最好办法。不出5年,包产到户就基本上解决了中国人的粮食问题。包产到户的的确确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粮食生产上去了,粮食统购统销就没有必要存在了。1992年底,国家实行粮价放开,由此粮票走完了它漫长而苦难的历程。小小的粮票,现在成了收藏爱好者的珍藏品。它看似平淡无奇,甚至不屑一顾,却蕴含着许多政治、经济、历史、艺术的深厚内含。展示了绘画、民俗、地理、计量等多方面的知识。翔实地记录了我国那段苦难的历史,是一种难得的档案实物资料。
作为国家发行的无价票证,粮票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作为特定时代的生存见证,粮票仍然存储在老人心中。
今天,我十分羡慕我的孙子辈。他们从一出生起,就不知道什么叫饥饿,自然更不知道什么是粮票?有什么用?我想,应该找个时间,将家里收藏的粮票展现出来,让孙子看看粮票是啥样的。告诉他粮票在老一辈人的心中留下了怎样的烙印。更多的要教育他,要珍惜今天的好生活,努力学习,学好本领,长大了建设好我们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