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思

编辑推荐


作者:老游湖 进士,6324.2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13发表时间:2017-07-03 23:15:02

万婆来武汉已经三年了。
   万婆的老家在游湖。老家有一栋三间砖瓦平房。房子坐北朝南,场院也宽敞,大约有一两百个面积,门口两边各栽一棵树,左边一棵杨树,右边一棵杨树,杨树都已成活,枝繁叶茂,状如伞盖,便于乘凉。每到夏秋两季,更是知了、雀鸟的天堂。白天知了鸣唱,傍晚雀鸟啁啾,倒也不显寂寞。猪圈,茅厕都在前面。猪圈里喂养一头仔猪,都有百十来斤了。猪圈也干爽,全多亏万婆老伴的勤快,老伴早晚冲洗一遍,粪水也没外溢,都流进粪池,池上盖一芦席,防备鸡鸭掉落。下剩的田地也没空闲,抛荒,万婆与老伴在闲暇时节,一一开垦出来,种上蔬菜,蔬菜的肥料自是茅厕里的粪肥,蔬菜的长势也好,青的辣椒,紫的茄子,红的蕃茄,煞是惹眼。也不外卖,只供自家食用。倘有余剩蔬菜,万婆将那嫩些的一一挑拣起来,或晾干或腌制,以备春冬两季食用。万婆腌制的小菜辣、脆、香,闻一口,馋涎直流。老些的,全都喂了猪。再往前去,就是一条大堤,堤也有名,叫东荆河大堤,又叫沔阳革堤。大堤向东向西延伸,蜿蜒曲折,似条蟒带,很是令人遐想。堤面不宽,才三四米,北面植被茂盛,南面用桌面大的石头覆盖。从南面堤脚向前延伸,就看到一望无涯的萋萋荒草,当地人都管它叫外滩。其实,严格来讲,它是一条季节河。春冬水枯,乡人可在上面割柴禾,挖泥蒿;夏秋水盛,颇为浩淼。现在,这个地方又被辟为“沙湖湿地公园”。站在堤上南眺,隐约可见一条彩练,那就是洪湖大堤了。
   房子后面还有两间稍矮一点儿的平房,专做厨房。厨房左边还有一间偏房,专做鸡屋,鸡屋也没空闲,也还喂上了十几只鸡,鸡下的蛋或吃或卖均可,间或也还堆放些柴草。打开屋门,看到一条公路。公路已没了以住的破烂,都已是清一色的柏油路,车来车往,甚是繁忙。车子行驶在马路上,再也听不到以前的叮呤哐当声,只听到轧轧的脆响声。这条公路为省级公路,往西,行驶个半钟头,就到了仙挑;往东,行驶两个多钟头,就到了省府一一武汉。
   越过公路,就是一条小河,河面不宽,才上十米,小河为人工河,大约是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开挖形成,开挖这条小河的目的也不在其它,就是要将院子中的积水排放出去,便于农作物的生长。天旱时节,又将堤外河水抽取进来,便于灌溉,以免农作物受旱减产。而这一做法,全是因了当时有句叫“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说法。当然,这条小河,不光便利了农田,同时,也为依河而居的农人提供了饮水的便利,更给顽童戏水提供了便利。只是现如今,这条河里的水,再也不能饮用,也没了以往的清澈,河水已成绿色。
   趟过小河,就是一望无垠的田亩。在这众多的田亩中,也有万婆家的田亩。田亩也不多,也就上十亩。十亩田中,还有四亩是旱田,春种麦,夏种棉,万婆与老伴就在这十亩田里消磨日月,收获希望。人虽辛苦,倒也逍遥快活似神仙。
   万婆有五个小伢,两个儿子,三个姑娘,五个伢们都已成家,也有后代,都是一儿一女。两个儿子也不在老家,都搬去了武汉。万婆见了,甚为满足。万婆也不四处走动,只在家中,伴着老伴,守着家中田亩过活。两个儿子几次三番,回到老家,说要接万婆老两口去城里享福。老伴有意,万婆却不肯,说我能吃能动,我还有那大的八字?
   其实,万婆心里还有句话没有说出来,那就是受不了约束。
   儿子们没法,也只得任由父母去做闲云野鹤。
   但世事无常,人生难料。平凡人家,自有平凡人家的苦恼。
   这里单只说万家大儿子。
   大儿子发奋,七九年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分配在武汉工作。后来响应号召,下海经商,去了一家银行,倒也搞得风声水起,甚为风光。可惜,好景不长,又跌回了地面。时间一久,日子日见窘迫,大媳受不得这平淡生活,就与大儿子离了婚。离婚也没得什么,关键是还有个未满周岁的小伢。
   其实,大儿子之前也已有了小伢,小伢都已十七八岁了,正在读高中。可惜,是个姑娘。万婆就要大儿子再生一胎,大儿子也没反对,大媳却不乐意了,说是政策不允许。
   其实,大媳是怕磨。
   大媳也不是其它位置的人,就是武汉当地人。可说出来的话却又不是武汉话,是普通话。说起来,这也与大媳娘家有关。大媳的母亲是上海人,父亲是浙江人,父母都是搞地质的,组合在一起,自然要说普通话了。不然,交流起来就蛮成问题了。
   万婆却不死心,也没伞把捅屁眼——逐节进。万婆在等待时机。
   后来,大儿子去了银行,又搞了领导,收入自然就增加了,万婆这才又去做工作,哪知,竟做通了。十月怀胎,产下一个男丁,万婆自是喜欢得赶鸡撵狗,赶狗撵猪,把个鸡狗猪搞得不安生。哪知,世事难料,大儿子终因人孤言轻,后台薄寡,从那高位上跌入了红尘。时日一久,自是捉襟见肘,大媳自是难熬清贫,一纸婚书,也就棒打鸳鸯两分离了。两个大人离了,倒也无可无不可,可就苦了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小娇儿,无奈之下,大儿子只有求助家中的老父老母了。
   至于大儿子的姑娘,倒也无须担心,依然在外婆家。
   大媳家也并非大媳一人,上头还有一个哥哥,只是哥哥的脑壳有点不灵光,估计就是因了这个,才有了大媳。从小到大,姑娘只在外婆家养大,连带姑娘的户口,也一并上在外婆家。现在,两人虽已离婚,外婆家也没嫌弃,依然金宝疙瘩样供养。
   万婆得此讯息,只得埋下心中的不甘不愿,自是去了。
   家中只遗老伴一人自吹自吃,料理田亩。却终因年老体衰,力量有限,转年,推了大部分农田,只留亩把水田以充口粮。却又在插秧,割谷,打谷时节,央了幺姑娘两口前来帮忙。只在农闲时节,去到武汉,帮忙看顾。
   万婆初到大儿子家,也未觉出不妥,一应做法,皆依古法,尿片,灰袋(就是将灶灰装在袋里,供小伢夜晚拉屎屙尿。)一应俱全。哪知,一到大儿子家,却又不是往昔模样,人家用的都是尿布湿,比那灰袋,尿片先进多了。
   万婆见了,嘴上不说,心内却有了震撼,难怪别个都要往街上跑,这抚个伢都不要尿片子了。可再一问大儿子,万婆的嘴都能塞进个鸡蛋了,薄薄的一袋尿布湿,都要大几十块呃。万婆就有些心疼了。开始,万婆没得经验,听了大儿子的话,白天黑夜都蔸着尿布湿,时间一长,万婆也摸出了门道,把那带来的尿片子洗了又洗,晒了又晒,这才放置在小伢的屁股下面,这样一来,倒也减少了尿布湿的运动量,一袋尿布湿也能延长个十天八天了。当然,这也只在白天,晚上,依然使用尿布湿。
   尿布湿的问题有了缓解,喂奶呢?现在,大媳走了,回了娘家。没了母乳,自然要喝牛奶。好在小伢已习惯了,倒也不难。万婆也不再装怂,询问大儿子,一罐奶粉多少钱?大儿子答说两百零二。万婆又是张大了嘴。后来,万婆想了一妙法,把那米汤伴了食糖喂养,效果也一样的好。只在晚上喂养牛奶,一罐奶粉竟也能延长个三天四天。
   这些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
   万婆毕竟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粗声大嗓搞惯了,哄伢的时候,自然是声喉嗓大,开始倒也没得什么,时间一长,自也有人上门说道了。
   从此,万婆再也不敢大声了。可那喉咙口,却又总象堵了口痰样,憋的慌。但为了儿女,万婆还是隐忍下来了。
   当然,万婆也不能专职引伢,还要在伢儿睡着后,去烧火做饭。可万婆却又不会摆弄电饭煲,煤气罐子,虽然大儿子教了几回,万婆也当着大儿子说会了,会了,可大儿子一旦外出,万婆却又不敢使用。实在饿不过了,万婆才赶急赶忙出门去买上几个馒子,又匆匆回家,生怕小伢有个三长两短。
   时日一长,万婆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好在万婆终日只在家中转悠,虽有不适,却也不致于出现危险。
   每每伢儿睡着,万婆坐在板凳上,心中不免思念起老家来了。老家的一草一木又都在万婆脑中一一闪现。万婆就动了回家的念头。
   这一日,老伴来了,还带来了一蛇皮袋子蔬菜,万婆一一捡出,闻着那熟悉的味道,万婆都陶醉了。心中又涌起了回家的冲动。
   吃了喝了,老俩口推上车子,自在小区转悠。却又不敢去到那车多人多的繁华地带,专挑那僻静人稀车少的地段。走了一节,万婆转头看着老伴,哀求道,回吧,我们?
   老伴错会了意,不满道,才出来就回?
   万婆一笑,道,回老家。
   老伴一惊,指着小伢,道,他呢?
   万婆道,带回去。
   老伴听了,现了难色,幽幽道,老大同意?
   万婆听完,沉默了。
   过了会儿,万婆长叹一声,道,每天像坐牢。
   老伴瞟了眼万婆,不再做声。
   二人就这样推着小车,默默往前走。

共 336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平常人家的平凡故事,没有波澜起伏,只有静水流长。小说讲述了生活在农村的万婆和老伴的日常生活。以及到了城里照顾孙子的一些点滴片段。通过城里和农村生活环境的对比和衬托,写出了农村老人为了帮助儿女减轻负担,进城看护下一代,却因为不适应城里的生活,心里委屈,可却无力改变这种状况的无奈和心酸。其实这是社会普遍现象,小说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关注社会上农村老人的生活状态,心理需求,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意义,让做儿女者引以为鉴,凡事深思!荐赏!【编辑:雅润】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雅润        2017-07-03 23:17:17
  问好作者,祝写作愉快!小说关注民生,关注老年人的晚年需求,引人深思!
雅润
回复1 楼        文友:老游湖        2017-07-04 17:50:19
  感谢精彩点评!问好了!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