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传奇小说 >> 【檀香】黄土地(中篇小说)

编辑推荐 【檀香】黄土地(中篇小说)


作者: 白丁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110发表时间:2017-07-05 00:00:53

【檀香】黄土地(中篇小说)
  
   英国著名作家雪莱曾经说过:“历史是一首用时间写在人类记忆上的回旋诗歌。”我国唐代学者吴兢也在《贞观政要·任贤》中写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也是人类在各个时期各个领域不断探索发展、不断拼搏创新、不断战胜挫折的奋斗史。如何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反思历史、借鉴历史,在创造历史进程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智慧,创造人类赖以生存的历史价值和精神财富,从而减少人类为之奋斗而付出的重大代价,这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大课题。从文学的层面纵观历史,使之能从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中看清本源,分清是非,“哪些可值得回味、欣赏、怀念,继承和发扬;哪些需要借鉴、摒弃、革新、鞭挞与惩治,让后人温故知新,明鉴识途,少走些弯路,多开拓进取”,以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这是我创作小说《黄土地》的初衷。
   从这个意义出发,如何挖掘《黄土地》的深层内涵,凸显作品的核心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了我孜孜不倦夜以继日思考、摸索和探求的文学创作之路。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农民,而这些农民终生都在和黄土地打交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地生活在这赖以生存的黄土地上。
   我的家乡地处豫西伏牛深山区,有建县2000多年的历史。(西周初年乃古鄀国属地,后成为楚国都城丹阳之白羽邑有白羽城。公元前524年至506年为许国国都。秦、汉置析县,县域延及今淅川县南.后划内乡县辖,解放后设西峡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这里盛产山茱萸、猕猴桃,大板栗等土特产,是盛名中外的“中华猕猴桃之乡”和山茱萸之乡;二十世纪末又成了中华香菇的产销一条龙的集散地,被冠以“中华香菇之乡”的美誉;这里人文历史底蕴深厚,……这里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典故习俗、人文情怀、风土人情等等情愫深深地熏陶了我,恐龙蛋化石的大量发现使西峡县一跃成为世界九大奇迹的恐龙之乡。所以,我对这一方热土有着一种鱼水相依的情结与恋恋不舍的情怀。
   在我写作《黄土地》之前,就如何寻找文本的落脚点、切入思想的闪光点、捕捉历史的转折点、铺展故事的起伏点,成了我构思《黄土地》最大的难点。后来,我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从曹雪芹笔下的【红楼】、到施耐庵笔下的【梁山泊】、鲁迅笔下的【未庄】,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贾平凹笔下的【商州】,马尔克斯笔下的小【小镇】,或者福克纳笔下那邮票一样大小的故乡……从那里我得到了启发,《黄土地》的立足点无疑就落在——生我养我的故乡豫西西峡县北堂小山村。
   唐代诗人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我们立志要成为一名写作者,或者成为一名有社会责任的作家,他写出的东西,首先必须确立“以意为主”创作理念,使自己的作品内存风骨,外扬正气,在社会得以立世、启志、励人;在此基础上再施以“气”及“辞采章句”,使作品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其思想内涵、精神情操及人生意念得以升华,让人物的思想灵魂流芳百世,以积极的人生姿态影响后人,这也是我开展文学创作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黄土地》从构思创作,整整花去十年时间,正所谓“十年磨砺,始见刀锋”。真正动笔写作、修改到脱稿不到两年时间,而从构思至动笔却用了九年多,这期间真可谓绞尽脑汁、好事多磨。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生活习俗也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按理写作起来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可往往一动笔却无法写下去,感觉千头万绪无从下手,三番四次推倒重来。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自己对作品的整体架构和基调还没有把握好,尤其对作品的核心意义及创作思路在还没有明晰和确立之前动笔,就很难找到展开故事的切入点。晋代卫铄在《笔阵图》中写到:“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意思是说,思想意义在后而下笔在前者都是败笔;思想意义在前而下笔在后者都是佳作。如何确立“笔前之意”,也就是寻找评论家们通常所说的“种子”,成了构思作品的关键。
   “种子”在哪里?我认为“种子”就是凡为文之“意”,是作品的内核——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内涵以及作品所要展示的核心价值。
   《黄土地》应如何展示其核心价值,这是我常常思考却无从下笔的症结所在。直到有一年的端阳节,我的灵感才一下子打开。
   “站在群众利益的高度谋事、做人!”于是,一个朴素的农民形象就耸立在我的眼前。这句话成了《黄土地》作品主人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行动指南和动力源泉。
   有了这个行动指南和动力源泉,于是,就有了主人翁对偷红薯儿童的恩威并施;就有了主人翁遭遇批斗革职后仍继续进行生产自救抓包产到户履行这个不是村长的村长职责;就有了主人翁“上面千头万绪,到了下面,归结到一条,就是要人民过上好日子”这一刻骨铭心的认识;就有了主人翁顶着政治压力辨清恩怨是非始终不言放弃抓生产搞建设的坚定信念;就有了主人翁不顾阶级立场雨夜挽救地主母女的宽阔胸怀;就有了主人翁土法上马打砖烧瓦改造危房使村民安枕无忧的举措;就有了主人翁顺应历史潮流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把家乡建设成为“人人住别墅、家家有汽车”的誓言;就有了主人翁不惜牺牲与歹徒搏斗保护公共财产的英雄壮举……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农民衣食住行父母官的朴素情怀!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到:“……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为时”即为社会现实。《黄土地》所要表达的正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的一面镜子,是我国农村发展跨越6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画卷之所以命名为《黄土地》,就是要充分展示作品主人翁的公仆精神,体现中华民族龙的传人刚正睿智、勤劳质朴、忠厚仁义的人性魅力,体现中国农民在生养与斯的黄土地上为过上好日子而奋斗不止、生生不息的不灭灵魂!
   慎然,一个政党的成立,一个新政权的产生,她的成长道路崎岖曲折,没有前人指点,没有前车之鉴,难免会出现决策失误和走弯路,譬如建国初期的四清、人民公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但只要其宗旨是对的,最终目标是明确的,我们的人民都会深明大义、都会谅解错误最终会得到纠正。《黄土地》的主人翁正是怀着对党对人民事业的忠诚,在路线出现错误或偏差、时局出现混乱和迷茫的时候,他总是牢记党的宗旨,坚守着一个农民的道德良心和一个党员干部的理想信仰,时刻校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巧妙应对对待来自上面的错误和施压,充分展示自己的机智和老练,保持着“站在群众利益的高度谋事、做人”的坚定立场!自觉地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与父老乡亲融为一体,因而得到乡亲们的拥护和爱戴,最终为人民群众的富裕安康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和个人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人思想沉沦、良心缺失、道德伦丧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边缘。尤其我国农村,9亿多农民多么需要一个先进的代表、一个学习的榜样。《黄土地》的主人翁形象,无疑是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不可多得的农民楷模,也是一个共产党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宗旨的先锋模范。小说【黄土地】的着墨重点放在文革时段,改革开放后轰轰烈烈的场面戛然而止,作了略写。对此,本人有自己的考虑,读者是聪明的,定会理解我的用心。
  
   (一)
   北堂村是豫西一个比较偏远的小山村。全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河。逶迤曲折的北小河流经此地,河水迂回盘旋,汇入一个河流。这河流名叫老灌河。老灌河畔有一个小镇,便是五里桥镇所在地。镇前只有一条直街,街上建有几十间店铺。(此街是近年来形成的)北堂村就位于五里桥镇十里开外的羊胡山下面。村前有一口两亩见方的池塘。(现在没有了)池塘的水清澈见底,是北山那条山溪水流经这里的,水质冰清玉洁,没有一点污染,因而这池塘成了天然的游泳池。夏天的时候,无论是放牧的孩童,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收工回来都会跳到池塘里痛痛快快地畅游一番,洗刷一天的劳累,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在池塘旁边的一块草地上,生长着两棵百年以上的老榆树。老榆树枝叶繁茂,郁郁葱葱,仿佛撑开两把巨型的雨伞。树荫底下砌了几张石椅石桌,村里的老人、小孩就常常在这里闲聊、玩乐。老榆树向池塘中低低地伸出的一枝粗壮树丫,离水面只有一米多高,竟然成了孩子们游泳跳水的跳台。
   北堂村住着百来户人家,五、六百人口,属于五里桥镇的一个村。只是这里的乡亲乡里叫惯了北堂村,就没有人再叫原来的北堂大队了。章怀德也设有人叫他做大队长而叫他村长。
   北堂村土改后是西峡县的重点,章怀德是土改后北堂村第一任村长,章怀德当了村长后很积极也很有干劲,每次掀起运动他都是活跃积极分子。在他的心目中,运动就是斗争,斗争就是革命,共产党号召闹革命能不执行吗?可不,村里刚刚放完“卫星”,“大跃进”运动又开始了。上头要在村里搞公共食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让乡亲们吃饱吃好,这可是天大的好事,章怀德怎么能不积极呢?这几天,他兴奋地对大伙儿说:“上头来了指示,村里要实现共产主义了,这回可真的‘放卫星’了,乡亲们可有饱饭吃了,再也不用受饿了……”说得人们肚子咕咕叫,垂涎直流。
   他发动全村社员,打砖的打砖,烧瓦的烧瓦,挖石的挖石,砍树的砍树,在村头建起了一间宽宽的,足有五、六卡长的土瓦房,里面可摆五十多张桌面供人们吃饭。
   公共食堂开膳那天,村里开了个群众大会,还专门组织了狮子队舞狮庆贺,敲锣打鼓,炮竹喧天,热闹极了。食堂大门口上工工整整地贴着这样一副对联:
  
   饮水不忘共产党,
   吃饭全靠毛主席。
  
   横批:共产主义好
  
   在群众大会上,章怀德上台发表了一番热情洋溢的话:“乡亲们:今天,我们北堂村的共产主义食堂----开业啰!”
   台下一阵骚乱:“喂!食堂也搞开业吗?”
   “不是说共产主义食堂吗?可不是开饭店吧?”
   ……
   “大家静一静!”章怀德接着说:“这是全县第一批搞试点的公共食堂,全靠共产党、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才有我们的今天!大家看到了门口这对联吧?嗯?我们大家都要记住:‘饮水不忘共产党,吃饭全靠毛主席!’我们有今天,全托共产党、毛主席的福啊!……”
   “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共产主义’食堂万岁!”
   不知是谁带头喊起口号来,声音一浪高过一浪,真是振奋人心。
   初始,人们有程有序地进入食堂,个个规规矩矩地坐着等煮饭的伙记送上饭来。大家客客气气,说些礼貌谦让的话,品尝着这“共产主义”的滋味。可后来,总有那么一些人不自觉。他们吃饭特别快,也特别多。吃三碗、四碗已不少了,可吃五碗、六碗也不够,有个别的还吃了七、八碗,真可谓“饿狼传说”。他们一人已经吃掉了三、四个人的饭,一些妇女、小孩就不够吃了。这样一来,食堂就出现了一些争吃、抢吃的乱哄哄的场面。到后来,每次开膳都发生吵架、打人的事件,饭厅一片狼藉。煮饭的伙记个个都摇头晃脑:人啊人,为了填饱这个肚子,怎么可以不顾一切啊!
   为了控制争抢的混乱局面,章怀德真可谓绞尽了脑汁。这几天,他嗓子也喊哑了,饭没吃好,一连几个晚上也睡不好觉。到了第八天,他宣布食堂不能再任吃了,要实行分饭:大人两碗,小孩一碗。这样保证了妇女、小孩都吃上饭。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
   第二天,他安排工作时,说话竟然不灵了。
   干重活的说:“我饭都没吃饱,怎么能干重活啊!”
   干轻活的说:“有些人不干活也有饭吃,难道这活非要我们干不可?”
   “哪些人不干活有饭吃?嗯?好啊!待会儿就安排你妈干活去!”
   “喂!她都七八十岁了,走路都走不动了!还能干活吗?”
   “要不,就安排你儿子去干。”
   “他才两岁哩!”
   “难道要他们干活才有饭吃吗?嗯?”
   “我们不是说老人和小孩,我们是说有些青壮年劳动力!”
   “谁呀?嗯?”
   ……无人出声。
   “你们都哑了吗?嗯?”
   ……仍然没人说话。
   “无话可说了吧?嗯?无话可说还不干活去?”
   一些人不情愿地干活去了,可还有一些人不肯走。
   “还有谁呀?还不是你的兄弟‘癞蛤蟆’!”
   “你弟弟不干活都可以分饭吃,难道我们不可以分!”
   “你太自私了!”
   ……
   他们不说犹可,一说,就你一言我一语,连珠似炮地说个不停。

共 56267 字 12 页 首页1234...12
转到
【编者按】黄土地带着厚重和沧桑,养育了多少代人。有多少故事在黄土地上流传,多少英雄豪杰从黄土地上走出来,又有多少平凡的人在黄土地上演绎不平凡的人生。走进黄土地,走进一段历史,走进一段尘封的岁月,感受那份生活。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立意新颖,手法独特,结构紧密,布局合理。乡土气息浓郁,人物形象塑造成功,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细节描写到位,如在眼前。场景描写真实感很强,读后如身临其境。一部厚重的小说,值得品味。文笔生动,语言精湛,充满感染力。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好作品,推荐共赏,感谢赐稿,问候作者,期待更多精彩佳作。【编辑:卡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圣尊魔熙        2017-07-05 12:47:16
  黄土地,这片富有生机的大地,我们永远心灵的归宿。值得鉴赏。问好作者,祝作者写作快乐。
大道至简,天下为公。 兼爱非攻,尚同尚贤。
2 楼        文友:卡米        2017-07-05 14:13:17
  感谢赐稿,祝创作愉快,期待精彩继续。
卡米
3 楼        文友:漠沙利亚        2017-07-06 17:24:19
  能在众多的文字海洋里读你的文字很幸运!
交有志之士,结肝胆之朋。
4 楼        文友:檀香编辑部        2017-07-07 16:40:51
  内容充实,落笔生香。祝开心快乐每一天。
檀香编辑部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