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 ——滇中纪行之五
一直以来,对大山、大川、大江、大河有着一份莫名的亲近与向往,就像青年男女间的爱恋,朝思暮想,挥之不去。
大江大河发源于大山,然后,在大山深处经千回百转、激荡奔腾并挟带着滚滚泥沙,一路向前,冲积成沃土千顷、万里平川,养育茫茫苍生。
我爱山川江河,其原因,大约也并不缘于以上山川江河的蕴泥沙、积沃土、成平川、养生灵的功德。其实很简单,就是觉得大山很神秘、大江很激荡,尤其看过一些山水画,觉得养眼、润心、很好看,如此而已。所谓日久生情,一点不假,江河山川在心里萦绕久了,生出爱恋之心,发出憧憬之意,进而向往之,便毫不奇怪了。有时,即使不在山水之中,比如睡梦前,眼前心间,仍可以飞来逝去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大山、大川的背景下,飞来逝去的是江岸、江峰、江渚、江汀、江渡、江帆、江雨、江风、江雪、江月、江天……
不知道别人会是怎样的感觉,反正我是真没有装腔作势,也不矫情,我是真的为我能生在中国而感到自豪、荣幸。因为这里有巍峨苍莽的山脉、广袤肥沃的平原和纵横交错的江河;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伟大杰出的人物、历史、文化、山脉、平原、江河,尤其有着广袤的国土,这确实不是这世界任何国家都能拥有的。有多少国家只需一两小时,便可以将国土走个来回?又有多少国家,其历史也不过三两百年?
说到山川,我一向以为,昆仑山、横断山、太行山、峨眉山等,单是看山名的文字,已经可以沁人心脾,这样的文字,天生就是为山脉命名的;致于江河,长江、黄河自不必说,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又是江河中顶顶上好的好名字。
曾常常打开地图,着眼处又常常是落在华夏的西南部——云南。在云南,几乎到处是山,而且是大山,尤其在滇北,山脉巍峨高矗,林木亘古苍茫,江河奔腾激荡。就在这里——喜马拉雅山之东,昆仑山之南,大小凉山之西和高黎贡山以北,便是以南北走向为主的横断山脉。就在这横断山脉之中,平行奔腾着三条江流: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江齐头并进,宛似三骑烈马,从青藏高原出发,先是在高原上流连慢行,一俟进入横断山后,便像脱了僵绳一般,头也不回地向南、向南、再向南直至向域外而去。这情景,即使是在地图上看,也看得是扼腕痛惜,甚至惊心动魄起来。说痛惜,是眼瞅着怒江、澜沧江就真的头也不回地分别奔域外的印度、越南去了;说惊心动魄,是看见金沙江竟然像迷途知返的游子,于紧要关头却能戛然而止,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回转,竟回过头来复又向北一段,才掉头向东,经滇黔,走巴蜀,过荆楚、洞庭成为长江,然后造就出吴越江南,奔向大海。倘若,倘若没有这个戛然而止,没有这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回转,金沙江也将流出国外。如果这样,那么金沙江将不为华夏独有了;如果是这样,华夏的第一河流——长江,其上游,也再不是金沙江了。
初见金沙江时,就是在有着“长江第一弯”之称的这个金沙江的戛然而止的大回转处。那是丽江去往香格里拉路上的一处著名景观,本来,此次来云南旅行的一个重要主题,便是要来看看金沙、澜沧和怒江的风彩与雄姿。关于这“三江”的行程方略是:由丽江单独去虎跳峡看金沙江,再顺道瞻仰、拜谒“长江第一弯”。此外,在去泸沽湖的路上,在小凉山的山涧深处,也可车览金沙江的雄姿;然后,再去滕冲、和顺。因为有道是“中国滕冲,天下和顺”嘛。在滕冲、和顺可以游览下有“鹅毛沉底”之称的怒江;最后再转向西双版纳的景洪,在那里,可领略谰沧江那雄浑的身姿。
那日,站在观赏“长江第一弯”的高处,但见激荡澎湃的金沙江水,由北向南,宛如野马,狂奔而下。奔至此处,像似猛然间听到一声断喝,惊抬眼,一架大山俨然挡住去路,随后,更像猛然醒悟一般,便仰天长嘶一声,戛然而止,猛然回首,华丽丽转身向北又向东而去。在那架大山角下,留下一个美丽的大写U字符,而那美丽的大写U字符,颇似一只巨大的马蹄印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诗经·秦风·蒹葭》中的一节,记得最初读时,很迷。但是,这之中,却莫名地生出一个误区,那便是将诗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两句,总要理解成:“要一直一直往上走,看看这流水源头到底什么样子?”没有办法,这误区很顽强,顽强至如今都无法更改;而且,还有另外的主观臆断,那就是,但凡大江大河,其源头均出自一处神秘高山峡谷,而这高山峡谷大致的模样应是李白诗中所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到处都是一派“巉岩不可攀,悲鸟号古木。松挂绝壁,水瀑砯崖。日见峰天不盈尺,夜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而眼下,对于眼下的这金沙江,正是这样,总要顽强地以为就是出自这样的深山峡谷。虽然知道金沙江的上游叫通天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冰雪融化,而且经过了很长一段平坦的草原,才流进横断山,流进云南境内,才被称为金沙江的。
实际上,上述中那样的高山峡谷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存在的。只不过,不是在金沙江的源头,而是在她的途经之处。所谓“虎跳峡”,已经可见一斑。但,在我看来,金沙江所穿行的真正的高山峡谷是在小凉山山脉,那是在去泸沽湖的途中亲眼所见。
从丽江出发,去往泸沽湖要向东途经小凉山山脉(如从四川攀枝花去泸沽湖要向西途经大凉山山脉)。这一路之上,大巴车在连绵不断的山峰腰间穿行,穿行中,看一眼窗外,车辆是在云朵之上,探下身子仰望,山峰似在青天之外。于偶尔中,于接峰连壁的空旷处,可见一段虚无缥缈的金沙江水,飘落在侧下方的涧谷处。这时刻,说金沙江虚无缥缈,是说在一逝而过的峰壁缝隙间,看转瞬即过的金沙江身影,确有些不真实之感,倒像虚幻一般,虽然,这是真的。王安石在《桂枝香》有言:“登高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是的,此时的金沙江,颇似一段黄色彩带,飘落在这大山深处。我不知我乘坐的大巴车距那有些虚幻的飘带般的金沙江究竟有几何,只知那奔腾不息的金沙江水,就在这群峰绝壁之下,弯转着只有一条窄窄飘带的模样,在这深山峡谷、绝壁险峰里,百转千回。
知道有金沙江这河流,是在儿童时期的小人书上。我小时候看过好些小人书,其中,有一本叫做《金沙江畔》,说的是红军长征路过金沙江的故事。不过那小人书中,金沙江一带是藏区。而我此刻穿行在这小凉山脉中,偶遇有村寨时,其房屋虽也是黛瓦粉墙,但却在粉墙之上,都画有一只大大的虎头,经询问,方知这是彝族的图腾。
那是一处林场所在地,有几户人家,依公路内侧而建,不远处建有厕所,可供往来车辆方便;公路外侧就是一条山涧,山涧弯弯转转,所以,所乘的大巴车也就随山涧弯弯转转逶迤至此,停车方便。公路外侧有一个小卖部,有烟酒及煮熟的玉米在卖。一车人方便完便围着这小卖部边买东西边与老板闲聊。闲聊中得知此处叫白水,属宁蒗县,山中的百姓多是彝族。
站在这处叫白水的地方,前瞻回望这一路的山势峰貌、壑状壁态,其中的巉岩陡立、峡谷幽冥,山峰在青天之外,车辆在危崖腰间,段云成团成朵悬于峡谷层巅之下,当真惊心动魄。直至此刻,两脚安立在这处叫做白水的结实的山涧之上,紧崩的心弦方才安定了少许。叹一口长气,复细细俯视脚下这条山涧,只见两岸灌木丛生,有凉气冉冉上浸,却不见涧底。对岸似不甚太远,貌似加一段助跑奋力一跃,便可攀抓住对岸的灌木技条,从而去到对岸那边。曾去过湘西,知道湘西的青年男女有隔岸对歌的习俗,并以此建立美好爱情。由彼及此,想必这小凉山中,也要对山歌的吧?而此山涧貌似一处上好的唱山歌、情歌的场所。比如,就在此处,小伙在这岸,女子在彼岸,倘若男女有缘,甭说对唱,就是要说情话,怕是也听得见。只是,倘若要想再进一步,却是难上难了,当真要加一段助跑飞跃攀爬过去吗?想至此处,不由仰头哑然失笑,而就在这仰头哑然失笑间,却见对岸侧后的一座大山山半处,有几处房屋,房屋周围有几块条状梯田,想道:“那该是此山中地道的山民,成年累月地生活在那大山山半,靠种地过活。”见此,不禁叹息连连,在叹息中想:“要是要过这边买油盐等必需品时,怎么过来?路在哪里?”想罢,又是叹息不止。于是,得空也上前问那小卖部老板:“要是那边的人要过来买东西,怎么过来?”老板指着公路前方答曰:“往上三四公里,有一座老石桥。”
当大巴车复又逶迤在这大山中前行时,我在心里默默计算:“将三四公里取中,是三公里半,也就是从这里到老石桥要走七里;从老石挢过桥沿对岸走回到那小卖部对岸处,也算七里;再从对岸处去那侧后山半房屋,目测直线距离绝不下五里。这样,单程已接近二十里,一去一返,就是四十里。买斤盐油要走四十里,大山里的人啊。
“大山的子孙哟,爱太阳喽,太阳那个爱着哟,山里的人哟。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水路九连环,这里的山歌排对排,这里的山歌串对串……”在车上,当我算罢这笔山路账后,情不自禁哼起了“山路十八弯”来。
实际上,当从泸沽湖返回丽江,并没有按原计划去藤冲、和顺。因此,鹅毛沉底的怒江无缘得见;而是由丽江乘车直接去了西双版纳的景洪。在景洪,倒是见过澜沧江。只不过,当澜沧江流至景洪时,地势已平缓起来。所以,游览时,澜沧江水,其势虽然也是很喜欢的模样,然而,到底也不过如此,并由此流出华夏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