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直书”与“曲笔”

  “直书”与“曲笔”


作者:纳兰容容 白丁,76.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887发表时间:2017-07-13 10:43:27


   古代史官修史,对材料处理、史事评论、人物褒贬,各有原则、体例,谓之“书法”。记录历史的时候,会用到直笔和曲笔,直笔好理解,秉笔直书,无所避忌,《左传·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春秋时期,晋灵公十分残暴,相国赵盾劝他改变作风。晋灵公竟想杀他,他只好准备出逃。赵盾的侄儿赵穿,趁晋灵公酒醉时将他杀死。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赵盾杀其君。赵盾不服要求改写。董狐说:“你身为相国,国君被杀,你不讨贼,你就是主谋,这事我就是死也不会改”。赵盾认为他很冤枉,听了这话哑口无言,不管内心如何,表面上他没计较这件事。
   齐庄公与大臣崔杼发生了争夺美女之战。崔杼借机杀了齐庄公,立了齐景公,自己做了国相。齐国太史就因写了权臣崔抒的“弑君”之罪,结果被杀。太史的二个弟弟也如实记载,都被崔杼杀了。崔杼告诉太史第三个弟弟,说“你难道不怕死吗?”太史的弟弟仍要据实直书,崔杼软下心肠,只得放了他。太史弟弟回去时,正遇到南史公执简而来,南史公以为他也被杀了,是来继续实写这事的。没有拦住史官之笔,崔杼叹息:为保全国家社稷担了这个名声,虽是直书,他认为后人能谅解自己的行为。
   可见,礼崩乐坏的时期,不惧权势,坚持“书法”原则,往往会召来杀身之祸。唐代刘知几《史通》:“故知当时史臣各怀直笔,斯则有犯必死,书法无舍者矣”,“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没有史官的认真态度,后人无法了解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
   历史不能直白地写,史官们只能以曲笔代替。“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醉心于权利争夺的人们,谁会在意一个学者呢?孔子怀着“礼乐仁和”的梦想,奔波多年,倦极归来,回到鲁国。相传《春秋》是孔子编撰,春秋笔法,也称春秋书法,是他的首创,现多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委婉的表达倾向,也指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亦称“微言大义”。
   《史记》里,这样的书法也很多,比如在《吕后本纪》里,司马迁成功刻画了吕后的形象。惠帝死后,“太后哭,泣不下”,丞相陈平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掌握南北军军权,诸吕入宫,居中用事,则“太后悦,其哭乃哀”。这些细节,传达出吕后处心积虑培植势力的心理。排除歪曲历史品德低下的人,毋庸讳言,“曲笔”做史绝对不是史学家们的初衷。

共 97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古之“书法”,是史官记录历史之时,直笔与曲笔之意。所谓直笔,便是直抒胸臆,曲笔则是委婉行文。可见,历史因人而写,《史记》里这样的“书法”也不少。文字真切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读者的见识,欣赏!【编辑:冰煌雪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7-07-13 11:45:46
  文字富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欣赏!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