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亲地叫声“妈——”
电视剧《白鹿原》的结尾,冬阳和煦,朱先生已是满头银发,皓如白雪。老妻为他找到了最后半根黑发,正准备温水剃头。他出人意料地对白朱氏说:“我想叫你一声妈!”老婆子诧异万分。朱先生喃喃地说自己心里孤清得很,然后,真真切切地管老婆叫了声“妈”。白朱氏将那颗伟大的头颅搂在胸前,轻轻地应了一声“哎——”,随后,朱先生驾鹤西去……
人生路上太孤清,唯有亲亲地叫声“妈”,有人热热地应一声“哎”,这下,心里踏实了。先生,你放心地迈开大步,走啊!看来,世间之人,无论是凡夫俗子,还是伟人贤达,从生到死,无不恋着母亲。
几乎所有的母亲,脑海里都保存着一个经典镜头:孩子还在怀中,他人抱着,嘴里津津有味地咂着自己的拳头,忽然在人群一眼瞧见了母亲,即刻挥舞着双臂,投进母亲怀抱,然后,头一次清晰地叫了声“妈”。对于母亲来说,那不啻天籁之音。妈妈啊,哪一个又不是激动万分,惊喜连连,接着语无伦次地连声说:“叫妈!叫妈!”孩子呢,一声接一声地叫“妈”;妈妈呢,幸福地“哎”“哎”应答不迭。
后来,孩子们上幼儿园了,进小学了,读中学了,乃至工作以后,快到家门口时,都远远地急切地叫声“妈”。有人答一声,心安了,脚步更急促了。妈是什么?妈是家,是安全的港湾,是归鸟的巢窠。
可没妈的孩子,那真是根草啊!
一同学去山村支教,她头天一进教室的门,有个小男孩直接管她“妈妈”,她愣住了,没有回答,然后,让孩子叫她“王老师”。孩子嗫嚅了半天没出声,低头坐下了。
下课后,同事们给她讲了事情的缘由。原来这地方有些村子人穷地偏,许多没本事的或者木讷的小伙子,是从甘肃或者陕南经人介绍引了媳妇,婚后生了娃娃。外地人心硬,过了几年,女的看着日子没奔头,扔下男人娃娃,偷偷跟人跑了。二年级这个黑溜溜的大眼睛男孩,爸爸打工去了,两岁时妈妈离家出走了,和爷爷相依为命。因为从小没了妈,看见其他同学叫妈妈就很羡慕。于是,她见了班里的女同学,或者在学校见了女老师,就说:“我把你叫妈,行不行?”他叫妈,有人答应,小家伙就跟在人家屁股后面,喜笑颜开,一声接着一声叫。
“妈——”
“哎——”这个回答声音清脆,应该是五年级的女生。
“妈——”
“噢——要啥呢?”这是校工王阿姨的声音。
“妈——”
“哦——哪道题不会做?”这是女老师在他旁边。
下午放学后,空荡荡的校园里回荡着他稚嫩的喊妈妈声。应答声里,没有一句不让人心酸。男孩的妈妈,你在哪里呢?人家都说,远方有亲人念叨你,你就会打喷嚏。我想,你应该天天喷嚏打个不停吧?
有一天,女儿出嫁了,儿子娶媳妇了,生命里就多了一个妈。在我们当地,几千年里,媳妇管婆婆叫“妈”,天经地义;可是,女婿却管丈母娘叫“姨”。媳妇生了孩子都随夫家姓,叫婆婆为妈妈更是天经地义,而所谓的“一个女婿半个儿”,仅仅半个。媳妇是自己家里的人,女儿家是一门亲戚,所以,女婿叫丈母娘为“姨”,也就不足为怪了!丈母娘,也就是一丈之内的娘,而好男儿志在四方,叫姨似乎更在情理之中。
这些年,男女平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毛头小子为了获取丈母娘的信任,顺利娶到心爱的姑娘,喊丈母娘的那声“妈”,热乎乎,亲亲的,似乎比叫亲妈还更带感情,可有人偏不喊。一小伙婚前管丈母娘不叫妈,婚后更不叫妈,为这事,媳妇和他吵了几次架。
“我妈对你不好吗?”媳妇气哼哼地质问。
“好,脚上的鞋就是她做的。”他老老实实地说。
“咱娃谁看大的?”
“姨嘛,我记着呢!”
“昨日过事,一院子女婿都喊丈母娘为妈,就你叫姨。你太让人伤心了,太让我妈没脸了!”媳妇开始哭闹。
他不吱声儿。
他媳妇给我们讲述这件事情,依旧义愤填膺,最后竟然说:“他喊我爸‘姨夫’,我也学他的样子,叫他爸‘姨夫’。”
我们哗然大笑。
“你直接喊他妈一声姨,不就结了吗?”有人给她支招。
“我老汉,自小没妈。”
我们都沉默了。让一个失去母亲的成年男人,喊别人的母亲为“妈妈”,确实是难为他了。
我们一番劝解,那媳妇释怀了!其实,叫妈只是称呼,心里把丈母娘当妈,有话就说,有气就撒,有病就送到医院去给看,那才是真的。
过去,看结婚庆典仪式上,有个环节叫“改口”,自今日起,新娘子叫婆婆为“妈”。主持人逗乐,让新娘子敬酒并叫三声妈,然后问宾客:“声音大不大?叫得甜不甜?”大伙儿起哄“甜”,主持人一本正经地说:“他妈,叫甜了赶紧拿钱!”婆婆赶紧将早已封好的红包拿出来,不是9999元,就是10001元,寓意天长地久或者万里挑一。
我们跟着乐呵乐呵,人至中年,再参加婚礼,特别是独生女儿的出嫁,看着一对新人,再望望新娘子的父母,心里无端生出许多感慨。女子啊,当着你的亲妈亲爸面,管别人的父母叫爸叫妈,你看你爸妈笑呢,你知道他们那一刻心里最真实的感受吗?嫉妒,难过,不舍,喜悦……五味杂陈。女子啊,叫婆婆这一声妈妈容易,从此,世间你就有两个妈了,你在拥有两份母爱的时候,你也多了一份责任。一个是骨肉亲情,一个是责任义务,从此,你的心要分两份,这比例的划分,可考验着你的才智。你能智慧地分配这爱,让你的家庭稳定和谐吗?
想当初,自己叫婆婆为妈,何曾考虑过母亲的感受?真是个瓜女子。其实,我的母亲是一个最具传统美德的乡间妇女,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女儿家婆媳融洽,当然,我也做到了。
母亲离世后,回家叫婆婆为妈时,心里陡然生出了无名的惆怅。这面前的妈不是我的那个妈了,那一声妈就叫得模糊短促,兔子的尾巴一样,似乎言不由衷。不像见自己亲妈时,“妈——”声调为二声,那是远远的呼唤;“妈——”由三声变四声,那是嗔怪,妈又不按时吃药了;“妈妈——”那是在妈面前撒娇发嗲!
可人啊,在这艰难的人世间,不管你是有妈可喊,还是有人喊你一声妈,那你都是有福之人啊!
三夏大忙,去给弟弟搭把手,他种了几十亩的麦子。晚上起麦,半间房堆了一人来高,金黄的麦粒刷啦啦作响。弟弟突然感慨:“大和妈种了一辈子麦,成年攒粮呢,栖惶活着时,没有见过咱家有这么大的麦堆子。”我和姐姐默默叹气,母亲就是在收麦黄天走的,新麦进囤了,却没吃上一口。
第二日,弟弟丈人和丈母娘开着三摩也来了。往年,是女子女婿看老丈人的麦稍黄,今年女子麦多,老两口将自家的七亩地场活干完了,又急匆匆顶着烈日来给女儿女婿帮忙。
中午,弟弟的老丈人在毒日头下,一遍一遍地搅动麦粒,一次一次地用扫帚掠麦糠。他的丈母娘则是在案板上忙着擀面,咚咚切菜。
“妈——”弟弟进了灶房说,“你等一会下饭!”
我恍然如梦。咱妈在哪里啊?
“能行,迟早吃饭都一样。”那老太太喜咪咪地说。
哦,那是他的妈,不是我们的妈,我怔怔地呆在原地。
十几年了,弟弟终于改口把“姨”叫“妈”了。他有妈疼惜,挺好!
“千里的路啊,我还没有走,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流……”儿行千里母担忧,能为儿操心,是妈妈的福气。但愿你年过半百,千里迢迢回家时,还能当着母亲的面,亲亲地叫声“妈——”你的妈坐在门口翘首期盼,或靠在客厅的沙发上,热辣辣地答一声“哎——”那一瞬间,天大地大。
我想叫我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