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姓的来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许久、许多……许字给人的感觉干净清爽。xu,三声,许字发音温润婉转,许字写来轻松自由,许字看上去,仙风遗骨,两袖清风,侠士剑客之感。
许姓在中华姓氏中排名第20位,许姓人性格大多清高,淡名利,不为财所动,重德行,许姓后裔男女也大多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且擅长琴棋书画。
许姓源出有三:
一、出自姜姓,为炎帝的后裔,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后。“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西周。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二、出自尧帝时许由的后代,以祖名讳为氏。据文献史料及考古发掘所证,许由相传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其后人在许由死后取其名讳为氏,称为许姓。
三、出自其他源流有许氏。清代广西泗城府(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西南)土司及满、黎、瑶、彝、土家、阿昌、回、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均有许姓。
得姓始祖:
许由。许由亦称许繇,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老了以后,曾打算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坚决不接受,逃到了箕山下面,自己农耕而食。后来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就到颖水河边去清洗耳朵,表示不愿听到这件事。许由死后被葬于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许由的后代子孙便以其名讳为姓,称为许姓,许由则被纪念为许姓始祖。
许氏宗规族约。在纂修于750多年前宋淳佑年间的《五云夏造许氏初修族谱》中,许氏先贤就订立了宗规族约八条,直到清道光年间许氏五修族谱,还对这八条逐条作了注解,宋代许氏订立的八条宗规族约,其主要原则直到今天仍是许姓后人所尊崇的祖训,这八条宗规族约是:“一曰完田粮以实国赋;二曰先孝友以重纲常;三曰谨婚姻以免玷辱;四曰相体恤以联血脉;五曰息争讼以全和气;六曰警非为以安生理;七曰分主仆以别尊卑;八曰节冗费以敦俭朴。”
许氏家乘谱牒。是指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和事迹的书,即族史或家史,家谱是人们最常用的说法。许姓的谱牒最早发端于晋代许元度编制的《许氏谱》,惜已久佚,唐代龙朔年间的右丞相许敬宗奉敕纂修的族志也不存在。北宋王安石撰写的《许氏世谱叙》,南宋文天祥撰写的《五云夏造初修族谱序》,就受到后世历代许姓人的尊崇。现在各地所藏的许姓家谱,都是北宋以后所纂修的,尤以清代和民国时期为多。国家档案局1984年统计全国各地所藏家谱12000余种,许姓有161种;北京图书馆藏家谱2770种,许姓有24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家谱2565种,许姓有30种。
许氏门风忠君爱国,有诗曰为证:高阳言午世源流,屡代忠良佐君侯;上至许由高贤士,高阳郡公许敬宗。更有吾祖许兆联,身经百战保皇朝;为国捐驱因战死,灵柩返回葬长安。吾祖孟宇星辰阳,挂帅领兵战沙场;为国为民灭灾祸,德高望重美名扬。人文尉起高阳许,忠孝节义振家邦;若问吾家真祖籍,长安泾阳许半街。
许氏典故:
一、万卷毕览;五经无双:
上联典指隋朝时期的许善心,字务本,少年时聪明,被称为神童。在南朝陈曾任散骑常侍,入隋官至通议大夫。博学多闻,家中藏书万卷,无不遍览。接替父亲许亨未完成的《梁史》续修。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跟从贾逵学习,曾任太尉南阁祭酒等职。博通经籍,时人评论他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称。著有《说文解字》,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为后代研究文字及编辑字书最重要的根据。又著《五经异义》,专主古文经学。
二、许劭同县人李逵,正直有高尚的志气,许劭开始同他相好,后来两人有了矛盾,又与从兄许靖不和,当时的舆论对他不满。起先,许劭与许靖都有盛名,喜欢评论乡党人物,每月换一个题目,所以汝南有“月旦评”的风俗。司空杨彪征召许劭,举方正、敦朴,征,都不应。有人劝许劭做官,他回答说“:现在小人得志,王室将乱,我想去淮海逃难,以保全老幼。”于是南到广陵。徐州刺史陶谦以礼相待,至为周到。许劭感到不安,告诉他的门徒说:“陶恭祖表面上好名,内心却不是真的。对我虽然很厚,这种情况是不能维持长久的,不如走吧。”于是到曲阿投扬州刺史刘繇。后来陶谦果然收捕了寄居在他那里的宾客,孙策平定吴国以后,许劭与刘繇南逃豫章,死在那里,时年四十六岁。许劭的哥哥许虔,也有名,汝南人称平舆有两条龙呢。
三、许绾,魏国大夫。魏王欲建造一座高台,取名中天台,意为直插云天的高台。为了避免大臣谏阻,下令曰:“敢谏者死。”许绾得知此事后,不顾安危,求见魏王。许绾对魏王说:“听说大王将要兴建中天台,臣愿意为大王助一臂之力。”魏王见许绾不但不反对此事,而且愿意出力,十分高兴,便问他有何高见。许绾说:“臣听说天离地:有一万五千里之高,即使按一半计,这座台也要高达七千五百里,其占地至少也要八千里。魏国全部土地也不够建台之用,大王一定要建此台,必须兵伐诸侯,以攻占其地。如果仍然不足,还要攻伐四夷,尽占其地,才可以满足需要,否则就不能称中天台。八千里之外,才能作为农业耕地,其收入足够大王建台之费用。请大王立即采取行动,兵伐诸侯。”魏王听了这些话,无言可答,建台之事只好作罢。许绾机智地阻止了魏王建台行动,使魏国的财力免遭耗费,使姓免受劳役之苦,受到后人的赞扬。
四、清季野史之中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
图陈秘戏张之洞,
御烟惹炉许久香。
关于这副对联,有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乃是近代历史上两个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一个是张之洞,另一个是袁世凯。
在袁世凯来说,不是科举出身,因为机缘与才干,竟做到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清朝的官场里,算得上一个异数。袁世凯知道,在科举出身占绝对优势的官场之中,自己无论是资历还是名望,都远不及早年的清流派领袖张之洞。所以,他十分重视与张之洞的交往,尽管当时无论是官职、政绩还是实力,他都不在张之洞之下,一向桀骜的他却放下架子,对张之洞执弟子礼。
不料,张之洞并不吃这一套。张之洞少年高第,仕途顺利,任两广总督时,打败法国人,为大清朝争足了脸面;总督湖广,推行新政,政绩累然,所办汉阳铁厂,乃亚洲之最,隐隐有取代李鸿章为天下第一督抚之势。如此一来,也养成了张之洞高傲自恃的脾性。在他看来,比他年轻22岁、连秀才功名都没有的年轻直隶总督不通文墨,纯粹是个靠机缘发达的暴发户。因此,他们俩的初次见面,就闹了个不愉快。张之洞自大惯了,加之他本身就瞧不起袁世凯,竟然得理不饶人,把袁世凯的一再忍让当作无能,想借机羞辱他一番。便故意说:“老朽如今年老体衰,文思大不如从前。不久前偶尔觅得一下联,还算有趣。想请教慰庭老弟,帮我对上一句上联。”
袁世凯知道张之洞的意思,不露声色道:“香帅取笑了,您是老佛爷钦点的探花,当代大儒。您知道我是行伍出身,一介武夫而已,哪敢在您老面前献丑?”
张之洞正色道:“慰庭老弟,这种说法就不对了。老弟现在是一方总督,怎可还像练兵之时,不学经济文章?老弟的才干有目共睹,可这场面上的学问,也还是要懂一些的。”
袁世凯只好说:“香帅教训的是。请香帅赐教。”
张之洞道:“我这下联也没什么别的蹊跷,只不过是镶嵌了一个人名罢了。慰庭老弟,你听好了,我的下联是:御烟惹炉许久香。”
这下联看起来十分平常,却十分难对。因为这“许久香”三字,既与“御烟惹炉”构成诗句,又是当时一个翰林的名字。所以,上联也必须用一个翰林的名字作对方可。
袁世凯的才干本不在此,当然对不出来。一时之间,宴会上的气氛十分尴尬。幸亏藩台杨士骧打圆场,总算遮掩过去。可张之洞似乎对此毫不知晓,散席之时,他拍着袁世凯的肩膀说:“慰庭老弟,没想到一旦做了总督,连杨莲府这样的人才都愿意做你的藩司。”
袁世凯十分恼火,散席之后,他立即召见杨士骧,没好气地说:“张香帅既然如此看得起足下,足下不如干脆请调武昌算了。”
杨士骧知道这是袁世凯说的气话,忙赔笑道:“慰帅说哪里话!张之洞不过是一老朽而已,司里不过是看在前辈的份上才敷衍他的。人人都说张香涛有经天纬地之才,在司里看来,其实不然,他根本不是干大事的人。这么些年,张之洞除了寻章摘句、夸夸其谈外,何曾真正办成一件大事?哪里像慰帅您,手握六镇北洋新军,雄视寰宇。试问当今天下,有谁能与您相比?依司里看来,就是放眼整个大清朝,除了曾文正、李文忠二人可以与您一较长短外,余人皆不足道。”
杨士骧如此一番说道,着实把袁世凯抬得老高老高。听罢,袁世凯心里妥帖了许多。他笑着说:“按理,有你这一番言语,我没有必要与张香涛计较。不过,这个老朽实在是太不识好歹了。这样吧,老兄替我出出恶气,把他的对子对上。注意,一定要气气这个老朽。”
杨士骧连声答应,他召集所有的幕僚,说,有谁能对出上联,戏弄张之洞替慰帅出气者,赏银一千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堂堂直隶总督衙门哪里缺乏寻章摘句的书生?第二天一早,几十句上联就送到袁世凯的手里。袁世凯看罢,选中了其中的一副,用信封糊好。
袁世凯心计深沉,喜怒不形于色。送张之洞离开时,他一点都没表示出不快,依然恭恭敬敬。等到张之洞上了火车,即将离开时,他才装做忽然记起的模样,掏出信封,说:“昨夜承蒙赐教,晚辈惭愧,没有香帅的捷才,没能当场对出。回到官邸,苦思良久,方才觅得一句,还算工整,请前辈指教。”
说罢,诡秘地一笑,扬长而去。
张之洞打开一看,气得几乎要晕死过去。
原来,那上联是:
图陈秘戏张之洞。
五、许姓历史名人:
许行:战国时楚国(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农人,为最早立入史册的许姓名人,主张“贤者与民耕而食,饔飧而治”。
许慎: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中国古代首部字典作者,著有《说文解字》十四卷并叙目共十五卷。
许敬宗:唐朝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西南)人,历任著作郎、中书舍人、侍中、中书令等职,参与编撰了《武德实录》、《贞观实录》、《晋书》等。
许衡:河内(河南沁阳)人,宋元时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学家,其所著被后人集成《鲁斋遗书》。
许有壬:汤阴(今属河南)人,元代著名政治家,他历官七朝近五十年,官至中书参知政事、集贤殿大学士。
许夫人:元初畲民起义女首领,后其所率部众被元军所镇压。许天赐:闽县(今福建闽侯)人,明朝弘治年间进士,为官刚直不阿,著有《黄门集》。
许孚远:明代浙江德清人,官至南京兵部左侍郎,著有《敬和堂集》。
许宗扬:清代广西人,太平军将领。曾随石达开赴皖,随韦昌辉杀杨秀清,后不详。
许景澄:浙江嘉兴人,清末外交大臣,曾出使法、德、意、奥、荷等国,后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许雪秋:广东海阳(今潮安)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曾任职中华革命军东江都督。
许广平:广东番禺人,鲁迅夫人,建国后,任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中华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等职。许地山:原籍福建,生于台湾,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著作有《缀网劳蛛》、《空山灵雨》、《印度文学》、《中国道教史(上)》、《大藏经索引》等。
许世友:河南新县人,著名军事家,早年加入国民革命军,后入中国共产党。
当代许氏名人:
许光达: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十大大将之一,时任装甲兵司令。
许胜发:台湾实业家,发起并成立了世界许氏宗亲总会,任理事长。
许智明:香港国际投资商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被评为全国十大扶贫状元。
许芥昱:美国学者、作家。
许光:美籍华裔学者、美国人类学博士。
许龙: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工学硕士,现任一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
许连捷:现任恒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首席执行官。同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乡镇企业协会副会长、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副董事长、福建省商会副会长、泉州市商会会长等社会职务。
许飞:歌唱家。
许氏迁徒分布:
许姓最初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许昌东。春秋时,源于姜姓后裔文叔一支,被郑、楚所逼,多次辗转河南叶县西南、安徽亳县东南、湖北、河南鲁山东南等地,后被楚所灭,子孙有流落于今湖南新晃、芷江一带者。这可以说是许姓第一次的繁衍迁徙。
秦汉时期,许姓已遍布河南、河北两省的绝大部分地区,后形成许姓历史上最大望族:汝南郡望。此郡望又分支出高阳郡、太原郡、会稽郡等许姓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名门望族。
隋唐时期,社会趋于稳定,不管是居于北方的许姓,亦或是迁居南方的许姓,都得到了相当的发展,许姓人口日益增长。
宋元至明清之际,许姓主要特点为南迁及移居海外。宋元时的南迁,促使许姓在南方长于北方的发展趋势,清代移居台湾的许姓,多出汝南一郡,集居于台北、屏东、高雄等地。
至此,许姓可谓枝遍天下,广播各地。今日许姓以江苏、山东、云南、广东、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上述七省许姓约占全国汉族许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