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读《巷》

编辑推荐 读《巷》


作者:青青芳草地 秀才,165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722发表时间:2017-07-21 15:27:15

读《巷》 《巷》
   作者/PK时空
  
   荔枝树、牛羊,都已长大
   而我要远行。我们总有一巷之隔
  
   风像出去游玩的孩子。它知道
   抄哪条近路,能更快地回到这里
  
   母亲坐在节骨眼上发愁
   今夜,将月光牵回屋还是留给我
  
   收破烂的刚从这儿经过。母亲的目光
   也被收走了。没给一颗糖
   这首诗抒情隐忍,回味内容多,对于有某些相似成长经历的人来说,极易产生共鸣。我非常喜欢这首诗,收藏了!并且想尽绵薄之才解读之。
   第一节,荔枝树、牛羊都是“我”小时候的“伙伴”,我们一起长大了,它们还在那儿,而我却远行了。可能是奔赴外地工作或者学习,总之不再生活在那个儿时熟悉的小巷了。这让我本人也想起小时候的一些事情。那时候,物资匮乏,村子里的果树总能得到小孩子的青睐。有心的孩子就想着自己栽种果树,期待着能有更丰盛的果子吃。可是,等到果树长大了,孩子也长大了,对那些果子再没有儿时的那种急切渴望。而且,长大了的孩子还会离开家乡,这时候,那些果树更多的成了故乡和儿时记忆的一种念想。我想吃果子时,它们还小;它们长大结果了,我却远行了。这就是我们曾在一起,而我们总有“一巷之隔”的感觉。伴随着成长的一草一木,都是有感情的,这种感情汇集在一起就是对故乡的眷恋。它温暖,却也有隐隐的痛感。第一节,把这种感觉写得很到位。
   第二节,顺承第一节的情绪而来。离开家乡的孩子多么想念家乡,可是,由于离得远或者生活所迫或者种种原因,并不能随时随意地回去。而风就不同了,它只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临时出去游玩了,随时知道抄近路回家。想家的“我”该是多么羡慕它呀!这一节中,“我”的思乡思亲情绪,通过风进一步得到体现。这个风的物象取得非常合适,小巷子里的风确实是如此,有时来得突兀去得突兀,行走灵活,素有“穿堂风”之说。而此时,它是作为一个意象,带着“我”的情感在自由穿越。
   第三节,终于写到亲人了!母亲坐在“节骨眼”上发愁,从小到大的日子中,一定有许多个“节骨眼”让母亲发愁。而此时的“节骨眼”是诗意的相牵,这是作者的想象。年迈的老人瞌睡一般较少,那么,睡不着的夜晚,大概也会对着月光辗转难眠,作为母亲不想儿女还会想谁?而外地的“我”也一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光自古就是思乡思亲的象征。又因为“千里共婵娟”,天地间只有一个月亮,寂静的夜晚只有它亮着,所以,作者写下的母亲会有那样的愁思。这种双方对月光的眷恋,恰恰体现着“我”和母亲的血亲相连。
   第四节,可是想归想,天亮了,儿女依然不在身边。寂寥的巷子除了留守的老人,就只有偶尔光顾的收破烂的了。除老人外无一活物的巷子,任何一点移动的东西,都会牵走老人的目光,看着他看着他,一直到他走出巷子。那终归不是你的亲人,所以,老人空落的情绪可想而知。再者,旧时代里有破烂换麦芽糖的生意。所以这时,母亲也可能会想到,年幼的儿女四处搜罗家中废旧物品,追着破烂王换糖的情景。这只会使得老人想念儿女的心情更加具体而真切。糖是甜蜜舒心的食物,在这里特意指出“没给一颗糖”,对比之下更能加强这种空落的情绪。这是“我”的情绪,也是母亲的情绪,自然也是小巷的情绪。
   整首诗歌情绪推进自然顺畅,情感饱满却隐忍含蓄,都是通过实物意象表达,回味内容多空间大。且无晦涩造句,读者很容易领会作者的感情。我个人很喜欢,所以赘述这么多。谢谢作者写出这么好的诗作!

共 13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围绕诗歌《巷》的意象展开赏析,以剥笋的笔触层层剖析,把作者的思乡情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例如诗的第四节:母亲回想到年幼的儿女搜罗家中的物,追着破烂王换麦芽糖的情景。糖是甜蜜舒心的食物,更能思乡的情绪。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7-21 16:43:51
  欣赏佳作,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青青芳草地        2017-07-21 17:13:04
  不需要复制那么多原文中的话呀,那几句又不是中心思想。这是一首诗歌的解读文字,简单介绍一下就可以了。谢谢,武戈老师辛苦了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