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情怀】收视率和作品的思想性之我见(随笔) ——观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有感
随着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的热播,涉及本剧的各种讨论话题也热闹起来。在此,以我浅显的笔墨略数本剧为追逐收视率的两点看法。
首先,剧组为了追求收视率,在演员的选用上就做足了文章。
上世纪末就已走红的马伊俐、袁泉分别担任女一号和二号,她俩再次用过硬的表演博得了观众们的喝彩。就连担任女三号的吴越的表演也是获赞连连,以至于近日她的微博被观众留下骂声不断,似当年老一辈艺术家陈强饰演“黄世仁”后遭遇到的囧事,如出一辙。这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吴越在处理和塑造“凌玲”这个小三形象上是可圈可点的。饰演子群和她母亲的女演员虽然之前在演艺界默默无闻,但就她们在本剧中的表演而言是成功的,两位演员逼真地演绎了生活在大上海底层的妇女形象。还值得一提的是著名演员邬君梅也客串了本剧的“吴大婶”一角,虽然戏份不多,但足见剧组在选用女演员上是下了功夫用了心思的。
至于男演员,我首先想说大叔陈道明。大叔的演技对全国人民来说心知肚明,出演本剧男三号该是大叔演艺生涯中的小菜一碟,而且我们也的确领略了艺术家精湛的表演和从容稳重的艺术风范。担任男二号的雷佳音在本剧中出色的表演为他加分不少,剧中他到位的眼神表现和丰富的面部表情,以及处理工作和家事时的判若两人,成功地刻画了陈俊生这个人物形象。
最让我不看好的是男一号的饰演者靳东的表演。众所周知,靳东是近几年刚刚走红的一位男演员,很明显导演选用靳东担任男一号也是冲着作品投放市场后的收视率,说白了就是紧盯作品投入市场后所创造的利润。剧中人物贺涵已年近四十,导演显然不能选用那些偶像派之类的小鲜肉来吸引年轻一代观众,但个人认为就靳东那样永远一幅严肃的面部表情对千千万万的观众而言,估计会得到半数以上的差评。
毫无疑问,影视剧的拍摄制作是一种商业行为,所有剧务工作都是冲着作品的利润而去的。剧组精心选用演员,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日后的收视率。但作为观众,我觉得在我们欣赏演员们给我们带来的愉悦的同时,我们更在意的是作品积极向上和适应时代、社会需要的思想性。
这就涉及到剧本在创作中所界定的主题思想。
可以肯定,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前三十集弘扬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在女一号罗子君遭遇婚变后,她的世界是天崩地陷的。从一个三十三岁(尽管后来几集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三十七岁,即使时间只过去了一年)生活无忧的全职太太一下子成为人们耻笑的弃妇,罗子君的精神是崩溃和颓废的。
可以庆幸的是罗子君的身边有唐晶和贺涵这对恋人,这两个职场上的精英在拯救和救赎罗子君的精神层面是功不可没的。唐晶像罗子君的亲人一样有求必应,贺涵的刀子嘴也无不是想方设法地拉罗子君靠上社会这条大船,罗子君毕竟脱离社会做了十年全职太太。
故事接近尾声,罗子君终于破茧成蝶。她的嬗变同样也改变了她与唐晶和贺涵的原有关系模式。罗子君与唐晶的男友贺涵互生爱意,其实他们在短短的一年内共处了可数的几次,罗子君就在贺涵的心里取代了相处十年的唐晶,这是唐晶所不能容忍的,也是大多数观众认为变得狗血的一种剧情发展。无论故事结尾罗子君和贺涵是否能走到一起,都会使唐晶伤心欲绝。我不理解如此安排剧情,导演将这部电视剧的思想性立足在何处?
作为大众文艺样式的任何一部影视剧,它应该是社会正确意识形态的载体,除了具有实现经济价值的功利性,也应该具有传播适应时代与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性。但本剧在最后显然忽视了这一点,让罗子君这个深受小三之害的正面形象也做回了小三,无疑是让罗子君自己打自己的脸,同时更令观众大跌眼镜。究其原因,这种看似迭跌宕起伏的剧情变化,笔者认为仍然是剧组追求收视率的具体目的体现。
本剧另一发展突兀的情节是罗子君的母亲薛甄珠的婚姻观。薛甄珠,一个年近七十的寡居大妈。从始至终薛大妈都是现实加功利型的小市民形象,或许因其独自拉扯大俩女儿且吃苦颇多,于是让女儿们找有钱有能力的老公成了老太太的口头禅。正因为如此,薛大妈与罗子群的老公白光总是合不来,甚至吵闹不断,并且多次当着白光的面让罗子群离婚再找。及到电视接近尾声时,薛大妈却自己掉进了黄昏恋,而且在对方儿子的极力阻挠下又大声标榜自己与对方是真爱,不贪图人家的财产。薛大妈的新爱人脑溢血瘫痪住院期间,老太太千辛万苦地寻到医院,并精心地服伺照料病人并给老头儿儿子写下了一纸保证书。这一前后大相径庭、判若两人的人物塑造委实突兀且有失常理,令人费解。
总之,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为了追求收视率,除了在摄影、剪辑、配音等后期制作上精心处理之外,在选用演员和剧情发展这两方面有得有失。但我更认为一部好的影视剧应该把剧作的思想性放在第一位,再辅以剧务上其他方面的精雕细琢,如此,何愁收视率不会领跑同档期其他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