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习文小语(四题)

编辑推荐 习文小语(四题)


作者:彭怀仁 布衣,24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20发表时间:2017-07-25 11:59:32
摘要:写生活之于写作的重要性。

走进生活
   一天,我在习作《难以割舍》中提到的那位文友打来电话说,尽管对文学创作难以割舍,但就是提笔写不出文章来。想写时,铺开稿纸,头脑一片空白,心里很急,不知如何是好?想来想去,他觉得应该静下心来好好读点书,问我行吗?
   我说,写文章是水到渠成的事,想写什么,头脑里成型了,才能写出来。实在写不出来,读一段时间的书,未常不可。读书是给自己的头脑充电。兴许读着读着,受别人的启发,又会有了写作的冲动,也未可知。想读书就读吧,磨刀不误砍柴工,读书可以帮助作者提炼生活,读书可以提高人脑的加工厂能力,对写作有益。
   他说,是得静下心来读一段时间的书。我说,行!
   放下电话,我想,像他这样在写作中出现的困惑,但凡业余作者,或许都会经历过。于我而言,早年时常遇到。有时想写文章,坐下来开了个头,便写不下去,思绪像是被冷冻了一般。有时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写文章的料?每当这种时候,我便停笔不写。等到生活中有什么感触,有了写作冲动,在心里蕴育成熟,才坐下来写。想到这里,我想到多年前,白族作家张焰铎先生问过我一句话。他问:“写完文章,你有何感觉?”我答:“有一种屎很急,一蹲坑,立马屙出来后的轻松!”屎急就是屎已运行到大肠末端,立排为快,排后浑身轻松。用以说文章,就是文章已在腹中成型,流入笔端,顺手而出;也就是说,想写的素材,已在肚里拉成腹稿,只剩跃然纸上了。那么,坐下来写不成的原因何在呢?以我之见,一是拥有的素材不足以成篇。二是没有有感而发的冲动。三是生活面所限,视觉单一。这样,仅凭静心读书是难解决问题的;得到生活中去寻找素材,尤其是退了休的人,天天在家庭这个点上转,转不出圆来;得迈开双脚到生活中去观察人,接触人,去听听街谈巷议,去看看别人在做什么?去听听别人在想什么?走进生活的旷野里,去拣些矿石,装进行囊,作为冶炼的材料。这样,仓库里有了贮备,头脑就不会空白。某一思想有了灵动,便可有感而发。
   走进生活,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发现生活
   每当我的文章在当地报刊上发表后,文友杨中兴总爱打电话给我说,你的哪篇哪篇短文我读了。我还让老伴也读。这个题材抓得好,你退休后在家待着还能写出这么多东西,你怪会编呀!
   我在电话中对他说,我很少待在家里,我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也常在老朋友之间走动,还接触各式各样的人。有时,上山背水,听人闲聊也能听到一些故事;有时,在公共车上也可以拾得素材;甚至在人行道上散步,也可以听到一些家长里短。我留意听别人讲那些平平常常的生活小事,听在心里,记在脑里。时不时,这些人和事便从我心里、脑里跳出来,于是,便产生了创作的冲动;于是,就有了那些短文章。如果老待在家里,哪来那么多东西?
   老杨说,我也不完全待在家里,公共场所我也去,但去了也没发现什么值得一写的东西。你是蓄意到外面找素材吧?
   我说,并非蓄意,多半是偶然得之,有句熟话说,抬枪不遇鸟,你带着目的出去走,不一定见到鸟,你无意时,鸟又会从你身边飞过。常常是在无意与有意之间听到别人讲故事。有些故事,用不着编,只消记录下来就行。故事写出来,我本人也从中受到教益,我是把听故事和记录别人的生活当做一个学习的过程。退休之后,无工作了,我就把读书和写文章当作自己的工作。写作与做饭一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米就得找米,到人群中找到米,才能做出饭来。当然,经常出去,有时也会空手而归,但不可能次次空手,总有运气好的时候,能带着素材回来。这些话,你老兄比我懂,不多说了,总之,写作就是卖生活,自己无生活可卖,就得迈动双脚,出去找米下锅,发现生活。2008年2月22日发在《大理日报》上的《职业病》,就是上山背山泉水听来的。2004年第16期《微型小说选刑》选的《过头》,2008年1月11日《大理日报》发表的《家事》,都是乘公共车时听到的故事。
   老杨说,你真会发现生活。
  
   阅读生活
   有位文友在网上与我交流时,说,他读书有点偏爱,就读那么一二个人的书,结果写出来的作品,笔法几乎与两位作家很接近,是不是读书面太窄之故?
   我告诉他,业余作者,包括我在内,最初以自己的偏爱读书,一点也不奇怪,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但随着写作的不断深入,读书应以开阔眼界为主,不要挑食,应该博采众长、扩大读书面,吸取多种多样的养分,这样,就不会受几个人的影响。众多作家的经验,被你潜移默化地吸收,变成了谁也不像的模式,渐渐形成了自身的风格。这是其一。
   其二,对业余作者而言,至关重要的是读好生活这部博大精深的书。我曾写过一篇名叫《写熟知的生活》的短文,说,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写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走进寻常百姓家庭的东西,这样,方能引起别人心灵的共鸣,才能吸引他人的眼球。如果你写的东西,不是亲历所见,不是来源于生活的东西。那么,就会给人以编造的感觉。数十年前,作协不是要求作家“深入生活”吗?不少有建树的作家,都有各自的生活基地,深入一段时间的生活后,作家才能写出带有泥土香和机油味的作品来。孙犁的生活基本在白洋淀,草明的生活基地在上海钢厂,浩然的基地在三河县农村。他们的作品都是到生活基地仔细阅读生活后的产物。可以这样说,不阅读生活,就没有他们留传后世的著作。
   我们业余作者本身就置身于生活之中,最紧要的就是读懂自己司空见惯的生活,读懂了生活这本书,写出来的人物才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才不会千人一面众人一腔。
   在生活中,要留心阅读各种各样的人,听他们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看他们做些什么?行道路上,飘着人生传奇;公交车上,也有多彩故事。没准,你熟识的人,有一天会成为你笔下的“这一个”。
   只注重读别人的书,而不阅读生活,你将停留在“取法其上,近次于中”,难以创新,更难突破。
  
   编排生活
   在网上与一位年轻文友交流时,他发贴说,我们的生活大多平淡无奇,有时甚至觉得无啥可写。你不可能将普普通通的生活写进文章。
   我给他回贴道:不少作家也是从平淡无奇中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他们常常将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写出新意来。
   他回贴道:作家是作家,我只是学习写作不久的业余作者。
   我跟贴,说:作家也是从业余走向创作道路的,只是这条路很艰难,很漫长。
   他发贴问:我能成为作家吗?
   我跟贴道:能!但要有长期艰苦磨练的打算。
   交流过后,我想,作家与业余作者之间的差距,恐怕就存在于眼睛和脑袋上的差异吧?眼睛和脑袋的差异,其实也就是扑捉生活素材和分析生活的能力。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生发开来的东西,作家发现了,我们没发现;作家抓住了,我们没抓住;作家提炼出一种闪光的思想,我们没能挖掘出来。这就是作家的高明之处。常有这样的事,我们把一些平淡的事当作谈资讲给作家听,用不了多久,作家就写出一篇动人心魄的文章来。你不得不心悦诚服地佩服作家脑袋的灵光。你不能不说作家有惊人的编剧能力。看来,从一个业余作者成长为一名编剧,并非是一年两年的事。
   由此说来,尽管生活多么平淡无奇,但作者应该具有编剧的能力。因为,写作本身不是记流水账,它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你得想法设法对平淡的生活进行合理的编排。当然,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可能是一本流水账。但流水帐里,没准也会有精彩的几笔。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变成我们想要的体裁。那些如风花雪月的东西,可以写成抒情诗;锅碗瓢盆,可以写成记叙散文;那些历经的痛楚,可以写成市井小说。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座堆砌散乱的素材库,写作者要做的,就是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用笔复印生活的作者。这就要求我们沉下心来,苦心磨练,练出一双会观察生活的眼睛,练出一个能思善想的脑袋,再加上你丰富的想象。这样,就可能渐渐成长为一名得心应手的编剧,才会有编排生活的能力。

共 315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学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只要用心观察,用心去体悟,生活中处处皆文章。文中,作者根据文友的创作困惑,真切展示写好一篇文所必备的元素;相关的生活经历与体验,生活细节中的温暖或感动,亦或排斥;以及生活的透视或提升,并以此上升到一个艺术的高度!文字理例结合,条理清晰,解述详尽透彻,有一定的写作经验与知识,读来受益,欣赏! 【编辑:冰煌雪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7-07-25 12:00:30
  文字富含一定的写作知识与创作经验,有一定的学习价值,欣赏!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2 楼        文友:彭怀仁        2017-07-25 13:10:22
  谢谢冰煌雪舞老师,剖析鞭辟入里。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