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泪洒手榴弹箱
看着眼前的手榴弹箱,我落泪了。
这军绿色的手榴弹箱,长五十二厘米,宽二十四厘米,高二十厘米,是用金属扣件把一块块一点五厘米厚的板子拼成的,连接盖板的活叶非常传统,非常结实。
四十二年前,我们步兵军事训练的主要科目是五大战术的训练,投掷手榴弹是五大战术之一。初冬的一天下午,我们二分队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考核,按照刘副分队长的要求,等待考核的人员在四十米外的安全区待令,叫到一个过来一个。
这第九个过来的是入伍不到一年的新战士小郭,他个子约一米六多一点,矮胖矮胖的,平时少言寡语,干活倒是挺卖力的。小郭投掷时,由于紧张,把拉了环的手榴弹脱落在了地上……手榴弹滋滋滋地冒着白烟,不停地旋转着,情况十分紧急!只见刘副分队长在发出“卧倒”命令并一脚将手榴弹踹开的同时,一抱抱住小郭并将他按倒在自己的身躯下面。时任分队文书的我,负责发弹和记录考核成绩,距离投弹位置不到两米。一秒、两秒……手榴弹在八九米远的地方轰的一声爆炸后,我们抬起头来,只见刘副分队长和我身上满是泥沙。庆幸的是,由于刘副分队长的果敢,小郭和我以及刘副分队长丝毫没有挂彩。
“刘副分队长,您这是英雄行为啊!”作为获救者之一的我,情不自禁地感叹。刘副分队长用命令式的口气说:“什么英雄行为?以后不许再说这事儿。谁来组织考核,遇到这种情况都会这样做。”考核结束列队讲评时,刘副分队长把他的这席话再次讲了一遍。
部队用过的手榴弹箱和子弹箱一般不再回收兵工厂,基本上是用作部队燃料。这次用空了的这个手榴弹箱,我没有交给炊事班,而是悄然地把它拿回了我的宿舍。作为军人,对刘副分队长“不许再说这事儿”的规定,我必须服从,但心里总在犯着嘀咕:“要是我会写新闻的话,一定要把这事儿捅给报纸电台。”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用这手榴弹箱陪伴我永远记住刘副分队长舍身救战友还不许别人再说的英雄之举。
这箱子跟了我以后,也没让它闲着,每当捡到一颗螺丝、一根圆钉什么的,我就把它装在这个箱子里,需要时再派上用场。从基层部队调到拉萨后,出门可以骑自行车了,为了方便自己修车,我买了几件修理工具,也放进了这个箱子。久而久之,箱里的东西越发增多,无意之中成为了我的工具箱。服役期间,从基层部队到军区机关,虽然调动频繁,但无论调到哪里,我都一定会带上这个箱子。转业时,我坚持把它带进了成都。我转业后搬过三次家,每搬一次难免要淘汰一些家具什么的,但我都没有淘汰它。光阴荏苒,箱子有的地方已经磨花了,同现代家具电器放在一起,的确不那么般配。最后一次搬家时,我不在成都,还专门在电话里叮嘱儿子,一定要把我的手榴弹箱带上。几十年来,我每次开箱取东西,刘副分队长要我们“卧倒”的命令总会在耳旁响起,他舍身救人的壮举总会在恼海里浮现。刘副分队长转业时,我在军区机关工作,他离开西藏,不知被组织上安排去了哪里,我一直没能同他联系上,但一点也没把他淡忘。很有意思的是,这几年党和国家开展打老虎拍苍蝇的反腐斗争,每当从电视新闻中传来又抓到一只老虎的捷报时,我的心中总会泛起涟漪,这些腐败份子怎么啦,我们的刘副分队长舍己救人还“不许再说”呢,都是党的人嘛,怎么会有如此差异呢?难道……难道……
两个月前,我的家人为了“遮丑”,悄悄地把手榴弹箱放进了洗碗池下面的厨柜里。前些天,我开箱拿钉锤,发现由于洗碗池下面潮湿,整个箱体上的金属扣件和活汁都长满了锈,甚至,箱里的工具和螺丝什么的也长了锈……我心痛极了,泪水蓦地塞满了双眼,我冲着家人吼道:“你们怎么一点不懂得一个军人的情怀呢?你们知道这箱子对我有多重要吗?”
我找来机油瓶,用一个多小时把箱体上和箱子里的所有金属件都非常仔细地擦拭保养了一遍,整个过程,我的双手就像在一遍又一遍地抚摸我儿子小时候的脸庞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