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菊韵】大顺(赏析)

编辑推荐 【菊韵】大顺(赏析)


作者:玉峡耕牛 秀才,1360.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60发表时间:2017-07-31 17:02:14

第六十五章 大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详解:
   1、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白话:古之前辈中善于遵循大道者,并非靠用法律、政策和制度等,明白无误地告知民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做,告诉百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将是非黑白分得清清楚楚、不差毫厘,借以实现管理的;而是以大道之理,行不言之教,晓喻百姓,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作聪明,简单一点、朴实一点、厚道一些,踏踏实实、安守本分地过日子。
   阐述:为什么在“明”、“愚”这两字上加引号,因为字里行间感觉老子是在模仿俗人之口吻言事。“明”、“愚”是以世俗标准衡量出来的。常人认为,善断是非者曰明;日月同照,一览无余,毫发毕现,谓之明。而小人所谓的“明”,是指就现有政策下,你告诉我如何规避,让我至少不吃亏,甚至能赚点蝇头小利,则可称之明。而老子却说“古之善为道者”所为之事。善为道者自然明白:“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大道无言,对于道之奥妙,只能靠悟;善为道者自然懂得:道在天地,而天地不知,故天地能长且久;道在万物,而万物不知,故万物生化无穷,古今长存。天地万物日用而不知,大道依旧善天地万物。善为道者更加清楚:“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在上者,常以察察之明,治之于民;在下者,常以缺缺之明,防之于上。上下有心,上下相防,此乃乱之源。故如此之明,有何用哉。此其一也。其二,老子曾言:自知者明,知人者智。通观全文,其二字寓意正好相反,“明民”反而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愚之”正是让百姓有自知之明。
   老子借古喻今:“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意即以前那些圣人“治人事天”,并非靠明文规定以晓喻民众,那时也没有现在这么多这么细的法令条文,没有现在分得这样清楚明白,天下照样治理得有条不紊。那靠什么呢?古之善为道者“将以愚之”,是用大道“见素抱朴”之理,“为腹不为目”之用,行“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现可欲”而使民不知不欲之策,以“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为己任,让天下之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使民返朴还淳,去妄归真,安其自然之天性。用百姓自己的话说:“人还是傻些好,蠢人有蠢福”。而并非象当今的上位者,总想把一切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分毫不差,反而让原本纯朴厚道之民,变得精于算计,巧于应变,反而激发了民众使巧智的心机,反而教会了民众如何阳奉阴违、投机取巧、钻营使诈,这不是“善为道者”所为也。
   这句话,被许多人的误读误解。当然,有人是故意曲解。之所以会如此,关键是省掉了几个字,补全了应该是:“古之善为道者,非以道明民,将以道愚之”,如此或许不易产生歧意。“非以道明民”,因为道浑,道一,道隐无名,道性就是“不明”。所以,古之善为道者,将道性不明这样一种精神、这样的实质、这样的真谛,融会贯通,融入到法律、政策和制度中去,融入到施政的过程当中,所以其政,会相对宽松且“不明”,甚至其政闷闷,但又能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故曰“非以道明民”。“将以道愚之”,将以大道之理,晓喻众人,使之变得“傻傻的”、“蠢蠢的”、“笨笨的”。当然,这是以世俗之人的视角来看的。因为此政一开,原来一些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现在变得胆小怕事了;原来自以为是,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人,现在收敛了;原来自作聪明,以为没有自己干不了干不成的事,现在懂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原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现在不敢越雷池半步;原来唯恐天下不乱,喜欢火中取栗,现在安其本分了;原来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的人,现在憨憨的有点糊涂了,等等。同时,老子的“愚之”,也是紧接上一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所以“愚之”,堂而皇之的做法,一是“复众之所过”,即把与大道背道而驰、渐行渐远的众人拉回来,让其回归,回到大道上,否则,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名为“愚之”,实乃救之。二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帮助、辅佐、引导万事万物回归到自己的本性上来,从此以后不敢妄为,不再一厢情愿、异想天开了,懂得“为腹不为目”,明白踏踏实实地过日子比啥都强,平平淡淡才是真。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是老子梦寐以求“愚之”的最高境界。
   2、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白话: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民众自认足智多谋,沉迷于巧智心计所带来的眼前利益,不信索然无味的道,而蒙蔽了天性之明。
   阐述:智,之所以加上引号,因为明显不是指它本意,这叫正话反说。“智”,不能解释成智慧、聪明,而是一种与道相悖的智巧、小聪明。老子在此有借古伤今之义。意思是上古之时,民如赤子,世风淳朴,慈孝同然,家国无事。而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老子深深地感触到,当下之民,天真日荡,智巧日彰,民心日诈,风俗日薄,君民并行于诡谲,此所以难治也。也就是说,众人沉迷于巧智心计,与“大道”渐行渐远,该是弃“智”还“愚”,“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于自然而不敢为”的时候了,否则病入膏肓,真的无药可救了。
   3、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白话:抛开大道之理,凭借自己的机智聪明去治理国家,这是祸害国家之开端,乱之源头;抛弃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大道作为治国之本,这才是国之福气。
   阐述:“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从这句话的话里话外,多少读出老子将民之“智多”,归咎于管理者的“以智治国”。老子认为,人之智,于“大道”而言,顶多算作巧,可能会一时得逞,绝非长久之计,而世人却沉迷于此。长此以往,其智必邪。而以已邪之智,用之于纪纲,纪纲必乱;用之于伦理,伦理必乖;用之于家国天下,其如披麻救火、饮鸩止渴。故曰“国之贼”。统治者不用其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欲不欲,学不学,不以智扰民,不以智乱政,则民安其居、乐其俗,朝野相忘于无事,天下自然太平。故曰“国之福”。不以智治国,那以啥治国呢?当然是“以道莅天下”。仅凭个人的聪明才智去治国,从本质上说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但家天下,一向如此,所以天下之民只能期待遇上个好皇帝,如遇上个扶不起的阿斗或商纣、夏桀,只能自认倒霉,自求多福了。
   4、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
   白话:知道以上这两种治国模式,即“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也就懂得治国之范式。熟知、悟透它们的精神内核,掌握其的实质要领,这就是一种高深大德。
   阐述:楷,法、效法。式,则、守则。楷式,作动词,以……为法则。意思是知道了、明白了这两种治国模式,也就是知道了治国之范式,从今往后,细加领会,常熟稔于胸,以此为遵循,这就是一种莫大的功德。换言之,不是其不为也,而是其不知也,多少有些劝勉之意。如果统治者牢记这两种法则,一以贯之,自然能体会那种须臾不离、头头是理,无须勉力,尽得其妙,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所以称之玄德。
   5、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
   白话:久而久之,你会体悟,玄德它深不可触,遥不可及啊,你会惊喜地发现,它与凡俗之物、与我们日常信奉的一切正好相反啊!长此以往,损之又损,抛弃智巧,物我相忘,乃至于合道,就可以到达大顺之境界。
   阐述:物,指日常所信奉的遵循的一切。最后一句,老子以殷殷之期望,恳切之言辞,言道之深远,言道之奥妙,希望世人细细体道悟道。老子以赞叹之口吻,美玄德之妙,希望世人遵循大道。物以华为美,而玄德敛华就实;物以用智为能,而玄德去智若愚;物以逐利为快,而玄德不生利欲之妄。可谓与物反矣!损之又损,“复众人之所过,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则民回归其质朴,万物归于自然而不敢凭私智妄为,渐渐与道相合,则上上下下皆遵道而行,一切无不顺畅,一切无不妙合,无往而不利,无往而不胜,一顺而百顺,其妙自不可言。作为修道而言,内心畅通无阻,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何其爽快,何其通透。
  
   综述:
   上一章,老子讲了“复辅”之道。全文共分三段,第一段,道明为什么要“慎终如始”,以及怎么“复众人之所过,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得出“未有”“未乱”之时,是“为之”“治之”最佳时机。第二段,以三个事例,说明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惟有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想拔苗助长,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肯定会失败;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违自然之理,逆众人之意,势必众叛亲离、两手空空一无所得。所以圣人不生有为之心,不起强为之念,不会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或在“其安”、“其未兆”之际已为之,在“其脆”、“其微”之时已治之,而常人不知,常人不见,故曰“无为”也。圣人当为则为,不当为则不为,一切顺从自然,成败不挂碍于心,自然无胜败可言。圣人不生执着之心,不起执意之念,去留无意,当然无得失之忧。普通人做事,常于几近成功时候功亏一篑。说明“慎终如始,则无败矣”。第三段,点明本章之主旨,即上位者应该“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简单地说,一是复,二是辅。总之,以最小的代价,最低的成本,以实现治人事天。
   本章,老子讲“大顺”之道。一上来,老子又是借古言今:“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乍一看,老子何以突然抹黑古之善为道者,细细揣摩,非也。一者,老子难得幽默诙谐一把,嬉笑怒骂一回。二者,正是用这样异常的语气、以世俗常人之口吻,以惊醒世人。三者,借今讽今。嘲讽当今统治者“明民”之策,嘲讽当政者玩弄权术、耍弄巧智,而弄巧成拙,愚弄自己。四者,正话反说。当今,制定的法律条例何其多,规定何其细,施政何其严也,是乎很“明”。如今,天下之民,天真日荡,智巧日彰,民心日诈,风俗日薄,百姓“不愚”啊。“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你们埋怨百姓不听管教,难以约束,是因为他们的“智慧”太多了啦!言外之意,这是上行下效的结果,问题出在下面,根子却在上面。“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所以说,凭借你那点“聪明才智”去治理国家,这简直是在戕害国家,抛弃你那些“聪明才智”去治理国家,才是国家之福气。语句非常辛辣,批评可谓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第四句总结,提炼出本章主旨。“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知晓古今这两种治国模式,也就懂得治国范式,将范式熟稔于心,将其真谛融会贯通,这可是一种高深大德。长此以往、久久为功,你就能体悟玄德之深远,会惊喜地发现玄德与世俗所信奉所遵循的恰好相反。这样治国之后,你会慢慢发现从上至下一切都顺畅起来,想做的事无一不顺畅,上上下下无不妙合,真是一顺而百顺,其妙不可言啊。

共 43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章,老子讲“大顺”之道。一上来,老子借古言今,难得幽默诙谐一把,嬉笑怒骂一回。老子正是用这样异常的语气、以世俗常人之口吻,以惊醒世人。当今,制定的法律条例何其多,规定何其细,施政何其严也,是乎很“明”。如今,天下之民,天真日荡,智巧日彰,民心日诈,风俗日薄,百姓“不愚”啊。“民之难治”,你埋怨百姓不听管教,难以约束,“以其智多”,这全是拜你所赐,是上行下效的结果。“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所以说,凭借你那点“聪明才智”去治理国家,这简直是在戕害国家,抛弃你那些“聪明才智”去治理国家,才是国家之福气。语句辛辣,可谓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第四句总结,提炼出本章主旨。“知此两者,……然后乃至大顺。”知晓古今这两种治国模式,也就懂得治国范式,将范式熟稔于心,将其真谛融会贯通,这可是一种高深大德。长此以往、久久为功,你就能体悟玄德之深远,会惊喜地发现玄德与世俗所信奉所遵循的恰好相反。这样治国之后,你会慢慢发现从上至下一切都顺畅起来,想做的事无一不顺畅,上上下下无不妙合,真是一顺而百顺,其妙不可言啊。谢谢耕牛!辛苦了!耕牛一解读,毫无挂碍,通透了,真的“大顺”了!【编辑 叶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远近        2017-08-01 17:47:20
  这不是老子的愚民政论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楼        文友:叶雨        2017-08-02 18:07:49
  其实也不是愚民政策,是以德治国。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