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人间百态】湘西门户,千年名镇(散文) ——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湖南高沙
青翠的山哎,
绚丽的霞;
一弯流水,
绕我家。
……
这是一曲群星演唱的《邵阳声音唱高沙》(网上有高清视频,可以下载使用)。音调高亢激昂,给人荡气回肠之感。唱的是在遥远的湘西南大地上,有一个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镇——高沙。今天,我们“发现之旅”频道《魅力城乡》栏目组,就来到了这个闻名天下的中国宗祠之都——高沙。这儿生态宜居,物产丰饶,历史悠久,人文璀璨。
虽说是时光流转,沧桑幻变,很多的名胜古迹都已“雨打风吹去”了,但所幸的古镇高沙的格局犹存,骨架依然,尚有林林总总的珍贵古建筑得以保存延续。更有前赴后继的志士仁人,生生不已,名播海宇,光照千秋。
穿街走巷,古韵彷徨,叫人想家!高沙的老街老巷子,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却还保持着原先的生动模样,是按照明清时期的装修风格来“修旧如旧”的。高沙人爱老街老巷子,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这里商铺林立,市声如潮,无疑是这个古镇的商业中心了。店铺里卖的很多的并不是千篇一律、随处可见的旅游产品,而是小镇上寻常人家的居家生活用品,还有民间的土特产和小吃,像始于清代康熙年间的猪血丸子,由糯米做成的糍粑、腰子粑,还有人们喜爱的米花、团皮和米豆腐等等,都是地道的本地货。那种浓浓淡淡的世俗的烟火气息,叫人不经意间就回到了童年,不由自主地乐意去亲近她,很容易联想起《三言》《二拍》之类的市井言情小说来,也很容易打开记忆的闸门,前尘往事便会氤氲而来。
高沙镇因为地处雪峰山麓蓼水冲积平原之上,古时蓼水溢洪改道,去雪峰山北向8公里处,地势趋于平缓,四野开阔,泥砂堆积,地势增高,山环水抱,天然形胜之区;物产丰富,遂成膏腴之地,“高沙”古镇因此而得名。在水运盛行的久远年代,流经镇区的蓼水河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段水运航道,成为滋养两岸生灵的母亲河。
高沙镇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这儿就有先民们繁衍生息的痕迹,秦汉时期出现了最初的集市,到了唐代,高沙蓬勃发展,已成为湘西南远近闻名的重要门户与商埠重镇,史称高沙市,宋元,以至明清与民国时期,高沙古镇呈现“五里长街、烟景繁华”之地,从而臻于鼎盛,赢得了“小南京”的美称,为湖南省总人口最多的建制镇,为湘西南最重要的农贸市场和农副产品集散地。
自古以来,高沙人择水而居,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造文明。由于各种文化的渗透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它有起源于本土的苗蛮文化,又传承了湖湘文化,经过几次历史上的大移民,更接纳融入了中原文化,成为湘西南地区既能秉持原有个性,又能兼容并蓄的复合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里的一颗灿烂明珠。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大诗人屈原被流放于沅湘之间,自楚都郢进入沅湘之地,溯沅水而上,披发行吟,远达溆水之滨,忧时伤国,形容憔悴,愤而作楚辞,写下了一系列千古绝唱《离骚》、《九章》和《桔颂》等。经学者们初步研究发现,《离骚》中描绘的芳草嘉树、山水美景,就是源自雪峰山区一带,《桔颂》赞美的,就是名扬天下的雪峰山蜜桔。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成为古代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并影响了一代代的湖湘儿女。
高沙得天独厚,既有雪峰山之坚韧,又兼蓼水河之灵秀。前人依照堪舆之学,参合星象之术,择取南起龙头石,北迄马鞍石,在号称“九曲回湾水、七星傍明月”的风水宝地上,枕山傍水,依山设景,沿河筑街,移步换景,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如星罗棋布,历尽千年。如高沙古商城、蓼湄中学、曾氏宗祠、云峰塔、观澜书院、青云书院、黄埔军校培训基地旧址和牛江明代古村落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都是各有特色,享誉日久的名胜古迹。而邻近的蔡锷公馆,又会将我们的视线拉向那英雄救美、倒袁护国的烽火硝烟里。
高沙镇2008年定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14年,又成功申报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文教圣地、人才摇篮,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史建筑别树一帜,传统手工业巧夺天工,民间文艺多姿多彩。全镇现有文物保护单位13处,其中曾氏宗祠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用脚步丈量厅堂的长度是百步,用时间丈量厅堂的长度则是千年。转过身,走几步,就成为了历史。而历史在高沙依然鲜活生动,可触可抚,并不遥远。高沙古镇上,历经百年甚至数百年风雨洗礼的古物随处可见,走进曾氏宗祠,庄严地历史感扑面而来。高沙古镇的宗祠,都保持着明清建筑群的风格,随着宗室家族的繁衍生息与扩、改建,在历史上这里原有18座宗祠,历经战乱,保留至今的,只有眼前的这3座了。而无论是曾氏宗祠、杨氏宗祠,还是刘氏宗祠,都是匠心独运,美轮美奂的精品,它们都是空间通透而高达,既各自独立又相互通联,粉墙黛瓦,雕梁画栋,看上去古朴典雅,而又历久弥新。
古镇高沙以教育发达,人才兴盛而名震湖湘。历代以来高沙的社会贤达和广大民众重教兴学、蔚然成风,私塾、族学遍布城乡,观澜书院、青云书院、蓼湄中学和敬业女校,二百年来为中华民族培育出成千上万的栋梁之才,被誉为湘西南的文教圣地和人才摇篮。
高沙因此成就了湘西南文化高地的地位。它地灵人杰,古风盎然,文化灿烂。以“孝德”为核心的雪峰文化,渊远流长,福泽千秋。由于孝德文化深厚,当地敬老爱幼相沿成风,老人们都得以颐养天年,是当之无愧的“长寿之乡”。历史悠久的高沙“打渔鼓”,涉及到音乐、舞蹈、说唱、美术等多个艺术门类;“托茅船”不知勾起了多少人的深深回忆与游子的乡愁。高沙文史博物馆于2012年正式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云峰公园、高沙沿河风光带、文化广场等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的开建,高沙的文化事业必将迎来空前的繁荣。
近年来,高沙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干部群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强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保一方平安”为目标,坚持“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文化兴镇”的发展思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着力打造农业大镇、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和文化名镇,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重点实施“商贸活镇”发展战略,以商促工,以工带农,着力打造湘西南的商贸重镇和旅游名镇。
古镇高沙,在高山之下,蓼水之滨,矗立于历史的深处,又以开阔的胸怀融合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贾工匠、文人墨客,以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铸就了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并以雄厚的财力反哺于文化教育与城区建设,继往开来,用汗水和智慧谱写了高沙名镇的辉煌过往与灿烂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