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风】凭吊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小记(散文)
携带着踏进大暑持续40度以上的高温,我抹着满脸的汗珠子走进雨花台东路1号的“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北门。此时,距离我抵达南京南站刚过去3个多小时。南京的热,虽然在没有到来之前就有了心理准备,但身临其境仍然热得令人有些吃不消。要不,走出陵园本来看好有一趟公交直达所住宾馆的,等了会儿没见车来,浑身上下汗珠子不受控制地往下掉,便赶忙挡了辆出租,花32元钱图了个快捷凉爽—出租车的空调有些冷,我还让师傅往上调了调。
之所以一下车办好住宿就往雨花台跑,是心里早就有这样一个夙愿—想看看无数革命烈士到底被反动派杀害到什么地方了,是不是于我心里想象的地方一致。我曾经想,这是一个有一汪水,水里有雨花一样色彩斑斓的石子,那一汪泉水之上应当有一个石子儿砌成斑斓色彩的墙,细雨从天下滴答滴答落下来,在水面上开出一朵朵花儿。革命烈士最后走过这个地方,无不投下留恋的一瞥……从小那些年轻革命志士给我留下的影响深刻而壮烈,南京雨花台这个名字便与重庆歌乐山上的白公馆、渣滓洞一样,成为脑海里的炼狱记忆。
进入烈士陵园的第一感觉,跟在广州看过的黄花冈烈士陵园好相似—都是北门,一进大门满目青松翠柏,国旗高高飘扬,宽敞的甬道引级而上是烈士群像雕塑,背后露出一截烈士纪念碑顶。不像的是,这里用绿植种出了雨花台三个大字,正在国旗基座前边,翠绿映红旗,分外显明;那里当时去的时候孩子老人很多,而这里或许是天气原因,只有稀稀拉拉几个游人。还有几个年轻男女,或许是没地方去了,找这么个僻静之处来游玩的吧—挟烈士英气,什么都好说的吧!虽然天气很热—树木葱茏的陵园里也一样地热,毫无北方山林中的凉爽,有的只是湿气更重,闷气更浓,但是,望见烈士群雕,还是顿觉敬仰肃穆,顿感心神宁静。革命烈士们,我来看你们来了!
有电瓶车守在树下等游人。我望了一眼,稍一踟蹰便决然走过。在烈士的英勇无畏面前,天热算什么,流汗算什么,一点点饥渴算什么!用自己的双脚,在烈士们长眠的地方轻轻走过,才与夙愿二字相配,也与我的心情相契。我是来凭吊的,不是来游玩的!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叛变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雨花台变成了国民党屠杀中国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的刑场。这二十二年中,约有近十万的共产党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革命志士、爱国人士在此被杀害,壮烈牺牲,这里撒满了烈士们的鲜血。1950年,南京人民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在这里兴建了达1.14平方千米的雨花台烈士陵园。”这段话是我从百度上看到的,之前,我只知道这里是专门屠杀革命志士的刑场,根本不知道被杀害的竟有近十万之众。这么一片地方,十数万众生命,怎一个白骨累累,冤魂重重啊!
在这样一片土地上,我怎能、怎敢重重踩下脚步、怎能、怎敢不敬肃心情?
瞻仰完烈士群雕,便往烈士纪念碑的正南方向找去。汗水哗啦,蝉唱鸟啾,树木参天,夕阳朗照。似乎有一个火星子,空气就能暴燃。真是赶上了。在西安,说是最热的日子,到南京,还是如此。是我的命好呢,还是我把曾经肆虐于戈壁沙漠的高温给带出来了?就当是命好吧,把一切能品味的特色都尽情享受到了。绕进密林深处,空气更加凝滞,不见一丝儿清凉。走出林子,仍然尽量走在架设的人行小道上。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不敢乱走的,说不好,那地儿就有好几个烈士的鲜血浇过。终于绕到烈士纪念碑下。举头望,台阶高耸,纪念碑高大宏伟。回首瞧,正南通衢,依次下降而设有国际歌墙、国歌墙、倒影池、纪念桥等。革命烈士纪念馆被围起来维修,没能进去,甚是遗憾。国际歌、国歌墙分别用汉、蒙、藏、维吾尔、回等文字书写。在国歌墙边回首望纪念碑,思绪纷飞。我知道,许多革命烈士是唱着国际歌走上刑场的,他们宁死不屈,是抱着为了全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一定胜利的信念。他们中有许多并不知道为之奋斗到最后的国歌是什么样儿的,但他们却像国歌里唱的那些人一样,前进前进,直到倒下,仍然保持着冲锋的姿态……在这里,我似乎看到一队人迈着艰难的步子走来,他们形容憔悴,精神矍铄,面对死亡他们毫无畏惧。他们镇定自若的样子连拿枪的刽子手们的手都发抖了。他们喝斥道:别笑了,别唱了!然而这根本不起作用。烈士们仍然用低沉的声音歌唱着他们最美的理想:“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地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这此起彼伏的声响被山林树木迎合着,久久回响。一声枪响,却不能阻断歌声的余波。直至七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能在这稳丝不动的树林间听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倒在血泊中的著名革命烈士有谁?我在烈士纪念碑下“弘扬雨花台烈士精神、做合格共产党员”展览中一一找到了他们。恽代英,1921年加入党组织的革命者之一,第一个提出了怎样做合格党员的五条标准。谢文锦,浙江永嘉人,参加过讨论党的章程。朱克靖,旅俄期间每周做出党小组报告的人。吕惠生,一个时刻考虑党的利益的人。晋夫提出,增强党性锻炼必须在实践中提高……近10万名烈士是个什么样的数字呢?我无法比喻,也无法想象。从1927蒋介石发动的“4.12”政变到1948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0年间,多少革命者被敌人戕灭,多少为国家强大想多做些事情的人被极权专制断送了青春生命。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黑暗时期,这是国家走向光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在南京,在雨花台这片地方,敌人试图用杀人来达到镇压反抗、统治国家的目的。他们没想到的是,压力越大反弹越强这不仅仅是个理论,还是个必然实践。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统治风雨飘摇,外患内忧,其根本原因不是他们的兵器不利兵员缺乏,而是逆人民利益而行,自己把自己的路走死了。世界上的路都是相通的,但有人不走通达的路,非要走悖逆之路,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或许,就跟棋局一样,对弈的一方精妙绝伦的计算与站在历史发展对立面上的另一方绞尽脑汁的算计最后都没起作用,起作用的只是人民用脚步的选择,是老百姓用独轮车把国民党800万军队打了个七零八落,只能逃到台湾那么个小岛上苟且偷生。
打败国民党政权的,还有献身于雨花台这片热土上的革命烈士们。是他们的精神激励鼓舞人,是他们的理想震撼人,是他们的实践榜样作用引领人,是他们对理念信念的坚定强壮人。后来者继承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英勇顽强,实现了他们未曾看到的繁荣美丽中华梦。
站在雨花台陵园高高的纪念碑平台上,是可以小小俯瞰一下这座历经风雨变化发展的美丽城市的。从倒映池往上走,走到纪念碑平台上共要走过108级台阶。纪念碑名由邓小平同志提写,一方面,他是参与解放这座城市的最高领导人之一,同时,他也是事实上的时任国家最高领袖。纪念碑前有一尊烈士铜像,燃烧着一缕永远不灭的火焰。一群白鸽在纪念碑前起落。没看见养殖人,是它们自己飞来的吗?鸽子象征和平,和平又是烈士们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是多么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啊!
南门无法去,展厅看不上,越走越感觉温度飙升,汗水淋漓。从东边绕来,从西边回去,是想把脚步均匀地留在这里。看到“烈士殉难处”的指示牌,心里小小悸动了一下,连忙循迹而行。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小路是现在修建的。烈士们走过的时候,一定还是泥土上鸟兽跑出来的小道。越走越深,忽地就有些冷汗从额头的热流里挤出。这里鸟少了,蝉多了。听,满树都是蝉世界了吧,这声音汇合在一起,没有指挥但高低错落成非常自然的和声。间或有一声“宁吵不屈”的不知道什么鸟叫一声,像是设置好了的擂鼓打锣者,倒也配合不错。每一只鸟,都是一个非凡的演唱家。在一个树林环绕、碧草茵茵、阳光明媚的低洼处,我强烈感受到这里一定是烈士殉难处,因为这里似乎非常适合生命长久伫立、灵魂长久存在,因为这里给人一种回归的感觉,它似乎能屏蔽一切声音,万籁皆鸣它独宁。我在这里再一次见到恽代英晋夫等,他们似乎很满意这个地方,他们用深远的目光向世界告别,用国际歌表达自己的理想,他们的眼眸里全是明天,是全中国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的晖光。我看到烈士们微闭着眼睛远眺着生命里最遥远的地方……
在我边想烈士们倒下的情状、边走过这片宁静之所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蝉们像忽然看见指挥来了一样振作起来,它们的声调忽地一下提高,音量奇大,声音更长。是我惊动了哪位,还是我的猜想被印证,或是烈士英灵调动了万物生灵,甚或这里的一切本来就是永远不灭的灵魂的化身?不知道原因究竟,我总觉得,烈士们的青春面孔那么清晰,烈士们像活着一样都在身旁。噢,转身一个大门让我豁然开朗。原来那里开设着一个游乐场,摩天轮这样的家伙每天都吵吵闹闹蹦蹦跳跳。烈士们怎能相信,尊重还存在于锦绣大地,不忘初心真正记在人的心里?
走出北大门已然被汗湿透了短袖,像从淋浴里洗濯了一般。我想或许来到这里才能得到真正的洗濯、荡涤,对灵魂做一次透彻的清洗。回头望去,红旗,绿树,石雕,碑顶,它们搭配得非常合谐自然。忽然有一种冲动,要记下烈士们告诉我的种种情状。
正是:碧血丹心,浩气荡漾。英灵所愿,雨花纷扬。昨日抛洒,天地变样。今日富强,一切值当。再铸盛世,牺牲砌墙。不忘英烈,大梦登场。奋斗不休,中华更强!
2017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