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天涯】故乡的草头〔散文〕

精品 【天涯】故乡的草头〔散文〕


作者:沁香一瓣 探花,22069.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90发表时间:2017-08-01 13:43:49

【天涯】故乡的草头〔散文〕
   每当看到乡村田野嫩绿色的草头,每当耳畔响起“嫩是嫩得来,香是香得来”的对草头的赞美声时,我记忆的闸门就会打开。
   小时候,家住靠近长江口边的一个村子里。由于乡村各生产队每年种植大量的草头,被誉为草头之乡。说是草头之乡真是名不虚传。每到乡间草头繁衍生长的时候,站在田野的路上眺望,就会看到一片又一片的草头地,就像铺就的绿色地毯伸向远处。俯身观望,只见绿色的草头在和风中轻轻摇曳,绿嫩得醉人。
   草头原名为苜蔌,古称“盘歧头”,别名黄花苜蓿、金花菜,相传我国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大宛国带回西安。当时是作为喂马的饲料而引进的,后来流传至江南,经江南的气候和土质的润养,成为江南人家餐桌上的一道野菜,在上海地区和江浙一些地方,人们都唤它为草头。
   我清楚地记得,故乡的草头是在每年的金秋时节播种的,那时为挖潜节约用地,草头大多是被播种在棉花地里的,当八月底棉铃开始成熟的时候,当棉花铃开出洁白的棉朵时。这时,母亲和乡人就会手握锄头,在成片的棉花地里松土,把泥捣细后,就把圆形的扁扁的如小纽扣似的毛茸茸的草籽撒在地里;除了这种播种方法外,凡河滩头有空地的地方,也通过直接松土后播种,经过一至二次秋雨的淋洒,入土的草头籽就会很快萌芽长出新叶,密密麻麻,水嫩嫩的特别娇嫩。等到十月下旬,它们就会蓬蓬勃勃地长出茂密的叶子。草头叶为羽状,叶呈倒心圆形,每小叶小如指顶,绿色碧艳,光滑无毛,它的叶梗极短,炒或腌鲜嫩可口,在江浙一带被视为美味佳肴。
   到了入冬后,棉花枝干全被乡人合力从地里拔掉了,留下的就是满眼新绿的草头。入冬后的草头约有二三寸高了,经过冬雨的洗礼和几场霜降,农田里的草头开始从水嫩嫩变得翠绿般嫩色,草头经霜打之后是最好吃的,卖起来也最值钱。为了能卖个好价钱,生产队就组织乡人用小镰刀把它们的叶割下来,运到市区的菜市场卖。城里人都喜欢买。因为经霜的草头经油锅一炒,吃起来又糯又香甜,是餐桌上的一道香喷喷的绿色菜肴,深受城里人喜欢。
   草头的生命力很强,无论在春光明媚的条件下,还是冰雪满地的恶劣气候下,它们总是顶风冒雪生长,无所畏惧。特别是草头叶被割了几次后,它们又会很快长出新叶来,再生能力特别强。那时民风纯朴,尽管乡人的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面对农田里到处是草头,但谁也不会随便去偷割生产队的草头吃。
   草头过了春节后就变得更加生机盎然起来,等到了清明节前后,随着春雨的增多,草头就又变得蓬蓬勃勃向上,茎叶密密麻麻地叠耸起来,这时的草头割下依然柔软好吃。到了清明节前后不久,成片的草头地开始盛开金黄色的小花,这就是乡间的草头开花,黄色的花蕾从叶茎的缝隙中探出头来,簇簇,一朵朵,在阳光下越发变得黄金,黄绿相融,远眺似繁星落地,成为乡野里一道别致的风景。
   草头是乡间的一道长菜。等到清明节过后,草头除了由集体割了继续上市场卖外,生产队还会按照每户家庭人员的多少进行人均分配。这样的日子从入冬到立夏有三到四次,特别是到了清明后,每个人最多可以分得15斤之多,乡人们扛着沉甸甸的草头回家,在草头上各做自己最喜欢吃的文章,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时,母亲既是生产队的劳动好手,又是家庭生活的一把手,我们常常品尝由母亲用草头做成的各种菜肴和点心。
   又后来,听学校植物老师介绍,乡间的草头是一种很好的乡土野地菜,内含有大量的铁元素、维生素B和维生素K,常吃一些是治疗贫血的辅助健康食品,其中还可帮助治疗恶性贫血,对止咳平喘和支气管炎有一定疗效;另外草头中还含有的粗纤维,可以促进大肠蠕动,有助于大便及毒素的排泄,还可以预防大便秘结和肠癌……
   我们把老师的话在乡间普及开来,草头的身价顿时倍增,有些不爱吃草头的人家,也开始喜欢起来。在乡间,母亲和乡人食用的草头方法基本大同小异,但又有一些不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吃法:一是炒来吃。草头经旺火加工后变得脆嫩,爽口,这道菜取名“生煸草头”,是上海滩的特色菜之一。我的母亲和乡村其他家庭主妇一样,炒“生煸草头”是她的拿手。炒时铁锅里放点油,待油温升热时,将草头倒入,快速翻炒后便入盐、糖、味精,跟着再浇一小勺浓香型白酒,熄火装入瓷盆即可。当洁白的瓷盘中装着绿莹莹的草头端上桌面时,吃一口,顿觉清嫩爽口,还有一丝绵甜和酒香。后来上海滩及其他地方的“酒香草头”,也是承袭了“生煸草头”的炒制方法。草头炒时炒速要快,如白酒没有就用江南的黄酒。如果速度一慢,嫩草头就会变成老草头,吃起来味道就不一样。那时食用油是凭票供应,所以家里很少用这种方法炒菜,大多是放进汤里煮了就吃,名称是家庭草头汤。但每年的清明祭日在招待亲戚吃饭时,母亲总是会炒出清香扑鼻的“生煸草头”。
   二是把草头制作成金花菜。母亲把洗净和凉干的草头加点盐用手揉和把渗水挤干后,用木棍子把草头撑进坛子里,撑得越结实越好。撑满坛子后,在坛子口上包扎不透风的竹笋壳扎紧,再涂上严严实实的泥巴,让坛子里不漏空气。过了十天半月打开时,一股清香味直扑鼻子,从坛子里拿出来的草头都变成了金黄色,所以这时的草头也被唤作为“盐金花菜”。“盐金花菜”吃起来稍带点酸甜味,是吃粥和吃饭的上好的菜肴。记得小时候吃粥吃饭时,母亲从坛子里夹出一筷子金花菜,然后放在小碗里,洒上几滴麻油递到桌子上,让我们在酸甜的香味中感受无穷的舌尖上的美味。
   三是把吃不完的草头用来制作草头干。母亲把洗净后的草头放在铁锅烧开的水中烫一下,凉一会后用手把水挤干,然后放在竹篇里,在炽热的太阳下晒干,就成为了草头干。草头干是农家的一道长菜,放在坛子里密封保存好,可以吃到来年春天。吃时加点盐麻油清蒸,或者用来煮红烧肉等菜肴,是一道经典的农家名菜。
   四是用草头做糯米团子馅。母亲把草头洗干净后用沸水焯一下,沥去汁水,捏成拳头般大小的碧绿菜团,用菜刀切细,加点精肉或鸡肉之类的东西,可以做成糯米团子,做成的团子外面白乎乎的,里面的馅是青绿色的,成为看色美和常吃的食品。特别是在清明节前后,糯米团子和青团一样还可以用来祭先人。
   五是制作成草头塌饼子。说来也巧,家乡人大多喜欢在立夏那天制作这种饼子。这天早晨,母亲会把洗净的草头在热水中焯一下,然后捞出来用手拧干,加点盐和少量的糖花、味精拌匀,再把糯米粉加入其中。做饼如果掌握不好和米粉的干湿和均衡,那么做出来的饼要么是硬的不好吃,要么是太软了会粘在桌上,不成圆形,吃在嘴里会粘了舌头。我的母亲是做草头塌饼的行家里手,经过她用手一番按揉后,如果感到粘手太糯了,就加入一点一般大米粉,这样就会软硬搭配得当,直到柔软均匀为至,再经过母亲的双手反复合捏,很快就做成了一个个扁的圆形的塌饼。
   草头塌饼可以是实心的,也可以在饼的中间放上一些豆沙馅,芝麻粉馅,或者肉浆馅,也可以在饼的表面撒上十几粒白芝麻或黑芝麻。这样入锅煎出的饼,美味可口。所以每每看到母亲在锅里煎草头塌饼时,闻着着诱人香味,我的口水也要流出了。出锅的塌饼颜色变成墨绿色,表面经菜油的煎后变得油光黄亮,吃起来软软的、甜甜的,糯而不腻,真是一道很好的乡间点心。母亲常对我们说:“立夏吃了草头饼,可洗肠防疰夏。”除了这,母亲还会做上汤草头、草头炒蛋、草头笋丝、草头红烧肉、草头嵌油面筋、草头排骨汤、草头菜饭等。
   立夏这天,村宅上的伙伴们还都会拿出自家做的草头塌饼一起分享和品味,还喜欢到草头地里做游戏,大家在柔软的草头地举行一对一的摔跤比赛、列队骑马冲锋比赛、埋伏捉贼等游戏,玩得浑身是汗;女孩子们呢,也喜欢在草头地上举行打滚比赛,看谁滚得远。直到大家玩得精疲力尽了才走回家去。因为这时的草头地马上就要收割插秧,生产队里不会有人说话,更多的是看我们怎样比赛。
   立夏过后,草头变老不能食用了,但它们依然是绿色之宝,它们经分割后大多被用来当作绿肥或喂牲口所用。用饲料机打碎的草头拌上米糠,是喂猪的特别饲料。除此之外,草头还是牛和羊的好饲料,吃后特别能长膘。
   过去的农村化肥供应少,农作物需要的肥料全靠有机肥或有腐殖质的河塘泥。立夏时节又是农村单季水稻的插秧时节。到了这个插秧季节。村民们除了留一些草头地育种外,把其余的草头连同茎叶用牛或拖拉机拉着犁刀翻耕,把草头的茎叶全埋在泥土下,灌上水摊平泥土后,乡人们就开始插秧。绿肥被埋在土下很快腐烂了变成肥源,水稻通过吸收后又很快发力,不仅长得长得青秀不易倒伏,而且长得稻穗颗粒饱满。
   有的草头地很茂盛,翻在泥下太多了也不好。所以乡人又会在草头地靠河的地方挖一个大坑,把草头连根带叶扔进坑里,然后找来罱泥船,把罱的河泥用木勺子浇到大坑里,通过放一层草头茎叶,盖上一层河泥,让它掩埋在泥浆中自然腐烂变成有机肥料。到了来年春耕播种时,再把这种草河泥担进筐里分撒在地里。这种种植方法一直被传承到七十年代末。
   如今的乡间草头,种植方式有了新的变化。种植面积的多少是根据城市供应量和需求作安排,有的地方采取大棚培育,使得草头一年四季都有供应;有的地方由乡间成立的生产合作社统一安排收购销售。这一道幽雅的乡村味道,以绝对的绿色、绝对的美味倍受四方顾客的欢迎。成为减肥和大健康的一道绿色菜肴,成为一些宾馆和百姓餐桌上所需求的绿色食品之一。
   今年三月春暖花开时节,我回到故乡。这天午间,亲友将经旺火油煸的色泽碧绿飘逸清香的草头端上了餐桌,白色瓷盆装着的绿色草头,多像是一份特意布局的艺术品。随着一股清香扑鼻的美味呈现眼前,醉了我的心肺,我的眼前仿佛又看到了小时候乡间田野里的绿油油的一望无际的草头,看到了母亲在世时为我们做的好吃的草头菜和草头塌饼,不禁燃起了我对故乡的无限情愫。
   可不是吗?无论走过了多少岁月,记忆依然留恋着当初的味道,草头连接故乡的情怀,我心中的执爱依旧……
  

共 39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沁香老师的《故乡的草头》是一篇精美的乡情散文。老师这篇文章取材于乡间绿色的草头,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美好追忆。阅读美文可知,原来乡间的草头是绿色食品,是被誉为野菜的一种,草头是农家人的财富,是时令的鲜菜。草头不仅可以炒来吃,也可以做红烧肉、放汤,做成草头塌饼……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昔日的乡村生活中草头所起的作用。文中的母亲不仅是劳动好手,又是美化生活的高手。文章一次又一次把我们带进乡间的草头。那漫田的草头宛如一块绿色地毯铺满家乡的大地;那金黄色的草头花就像一块块绿色的绸缎上镶嵌的黄色金花,似繁星铺天盖地。吃不完的草头,采摘后经分配后洗净晒干,可制作草头干;或是将新鲜的草头采摘后晾干,放进坛子里做成盐金花菜,味道极为鲜美。草头是人工种植的,金秋撒下草籽,深秋便争先恐后地萌芽钻出地皮,沐浴着柔和温暖的阳光,春天,它们摇曳起自己柔情的风姿。立夏的饼与在草头地上玩耍的童趣,醉了读者心。草头是绿色之宝。初夏插秧时,可以将草头翻进土壤可当肥料……草头是乡村里的一道绿色食品,是舌尖上的美味,对健康保健减肥养生都有作用。读着文章,眼前似看到嫩绿的草头,喉头似充满了满满清香。老师的文章文字朴实,叙事清晰,平凡的草头被写活写美了。好文当读,倾情推荐!〔天涯诗语编辑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70804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栀子芬芳        2017-08-01 14:51:00
  绿色的草头,美味的草头,值得一读的美文。问好老师!
栀子芬芳
2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7-08-01 14:53:52
  谢谢栀子花美赞。问好!祝编创快乐!
热爱文学的人永远年轻,热爱文学的人永远是奔放的,激情的、灵气的、智慧的、执着的,永远是生活的探索者……
3 楼        文友:思想者        2017-08-02 08:29:16
  乡村的草头,赞的。
回复3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7-08-02 09:04:07
  感谢文友留墨。问好!
4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7-08-02 10:40:10
  谢谢编辑美按。问好!
热爱文学的人永远年轻,热爱文学的人永远是奔放的,激情的、灵气的、智慧的、执着的,永远是生活的探索者……
5 楼        文友:诗心如兰        2017-08-02 18:59:59
  抽空过来看看沁香老师。敬佩您对文学如此执着忘我的同时,不得不为您这位“文学疯子”倾情点赞!您是天涯社团文字盛宴的台柱子,更是秀锦书山的妙笔传奇神话!天气炎热,创作辛苦!请您多多保重!
静是知之始,知是静之成;让文字点缀生活的绚丽,让生活成就文字的经典!
回复5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7-08-02 19:39:35
  谢谢如兰美评美赞。你的到来为天涯评论增辉。天气炎热,也多保重!
6 楼        文友:薇梦儿        2017-08-03 09:18:03
  小小的草头,就洋洋洒洒这么多精美的文字,师傅就是厉害。
回复6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7-08-03 18:33:18
  谢谢徒儿美评。祝编创快乐!
7 楼        文友:馨语馨愿        2017-08-04 07:44:49
  欣赏老师美文,我在拉萨祝您创作愉快!
馨语馨愿
回复7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7-08-04 11:10:06
  谢谢馨儿美评。祝旅途愉快!
8 楼        文友:袁梦雪        2017-08-08 13:28:23
  欣赏学习老师精美散文,思绪也跟着飘回到了遥远的故乡。田间地头那些叫出名或叫不出名的野菜或野草,虽然不起眼,却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也成为心头的念想。问好老师!祝福您幸福快乐!精彩多多!!
回复8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7-08-08 16:18:21
  谢谢梦雪美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创作大花园。一起加油!
9 楼        文友:山中木屋        2017-08-12 09:26:16
  听老师娓娓道来家乡的一道美味菜,读来才知道,老师所说的草头,在我们家乡只知道老师说的别名“黄花苜蓿”。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道菜。看完文章,一段温馨的回忆弥漫心头。当年我怀孕时竟然特别想吃苜蓿,我们农大虽地处远郊,附近却没有苜蓿。一位老师回乡回来的路上看到一片苜蓿地,特意为我采摘,没想到被人发现成了大事,被视为“偷”,老师只好自报家门,说明原委。村里人看到女老师斯斯文文的,确实不像贼,就原谅了她,好一次惊险。当时我们夫妻身处异地,怀孕时被同事关照,这件温暖的往事令我终身难忘。感谢老师带来的精彩。
认真书写每一篇文章,真诚对待每一位文友,徜徉文字的海洋,感悟文字的魅力
回复9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7-08-12 17:29:52
  好啊!记忆永恒。谢谢木屋美评。问好!
10 楼        文友:柴湿燃        2017-12-18 09:33:25
  熟悉的滋味啊,读此文让我口水直流。
回复10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7-12-18 13:59:18
  谢谢柴友美评。问好!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