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道德=被道德绑架?
前些日子我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名副其实”的上当受骗,大抵是商家之前承诺的薪金未能支付,转而便跑路了。晚上躺在床上与室友谈及于此,忍不住发起了牢骚,甚至咒骂——“这人到底有没有道德啊!现在的商人真是……”
不曾想室友竟轻轻一笑,几乎以一种过来人的语气向我“开导”:“这多大的事!你真是被道德绑架了!”我在惊讶中想起了我桌上摆着的那些“理想而虚幻”的书籍,想起了同学说我一身的“臭文人气”,恍然就在心中将他的话直译过来——在人与人被经济联系的社会中,被骗不是很正常的事嘛!
念及于此,我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是在大学校园里面吗?真不敢相信一个还未满二十岁的帅小伙儿会吐露这样的文字。在他看来,“无商不奸,无官不贪”已经不是我们需要批判的现象了,反倒成为了当下的主流、常态,批判者竟成了“被道德绑架”的人。也就是说,“商不奸,官不贪”才是不正常,才是不符合常理,才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存在!
隐隐约约记得在去年全国道德模范的评选中,一位商人获得了“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的荣誉。原因只是:在他经商的年月里,他从未卖过假货。我对这样的评选标准感到费解。“不卖假货”不是作为一个商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吗?仅仅因为他从没卖过假货,就得到了“全国道德模范”的殊荣,真是滑稽可笑!这样的“模范”有多少含金量呢?这样的评选结果向社会传递的是正能量,还是会让公众唏嘘不已?我实在无法准确地判断。
再者说来,从道德层面评价一个人,理应分为“缺乏道德”、“有道德”和“道德高尚”三个方面吧。商人卖假货属于“缺乏道德”的行为,不卖假货的商人就是“道德高尚”(已被评为“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那么,“有道德”——这样一个本应作为对最广大群众的评判——去哪儿了呢?我们好像总是热爱于走极端,说一个人,要么他“没道德”,要么他就是“道德高尚”,似乎是为了评奖而勉强作出的区分。而中间层次的“有道德”却被人为压缩得越来越扁、越来越薄,几近消失了。如今当一个“有道德”的人发出道德的呼吁,竟会被人说成“被道德绑架”!
前几天我去听了一课道德讲堂,主办方请来了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老人和湖北省道德模范严昌筠,在他们漫长的先进事迹中,我深受感触。对于这些事迹,各大媒体已宣扬多次,便不再赘述。犹记得吴天祥老人在为一个素不相识的病童奔波操劳时,由于听到周围人的一句“你好苕(傻)啊”,他反问:“学雷锋为什么?”、“入党为什么?”、“当干部为什么?”、“做人为什么?”。在他下台时,甚至可爱地面向全场报出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并说“有什么难处就打我的电话”。严昌筠在初入党时反问自己“我何德何能”,于是成为了创办荆门义工联的发起人之一。在这些道德模范的面前,我真切感到自己的渺小无力,同时庆幸前方还有他们的引领。
毫无疑问,对于吴天祥和严昌筠,他们是道德高尚的楷模,我们或许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到如此,但一定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再一步步向他们学习靠拢。同时,请你一定记住,“有道德”绝不等于“被道德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