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童年蛇“趣”

精品 童年蛇“趣”


作者:周天鹤 童生,779.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884发表时间:2017-08-04 09:56:03
摘要:回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能给你留下多少反思……


  
   很多人都怕蛇,但我不怕。山里长大的孩子没有几个害怕蛇的。
   山里人把蛇叫“长虫”,毫无疑问,就是很长的虫。
   说实话,那满身鳞片,吐着鲜红舌头不长脚的长虫,突然出现在你面前,是人都会被吓一跳。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也会被吓倒。
   记得我十二岁那年,在东沟后洼拽猪草,忽觉内急,有大便之意,就急忙跑到旁边的壕沟里解手,谁知,脚刚一踩到壕沟底,一条乌梢蛇噌地从我脚面上蹿过,那渗凉的感觉一下传遍我的全身,吓得我一屁股坐在地上,便意顿失。所以说,说自己不怕蛇,多少有点水分。
   我说的不怕。就是我先发现蛇,就没有害怕之意,而且敢近前逮蛇。
   在山沟里生活的孩子,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没有哪个没有见过蛇。那时候,只要我们看见了蛇,没有几条能活下来的,那年代我们把打蛇当成了一种乐趣。
   山沟里蛇不少,我们通常看到的,有黑乌梢蛇、菜花蛇、野鸡行(颈)、黄汉蛇。大人还说,还有七寸蛇和土布袋蛇。七寸蛇只有七寸长,土布袋蛇,灰色的很粗很短像布袋,行走的时候不是爬而是蹦,但这两种蛇我都没有见过。
   这些蛇的名字,我并不知道它们真正的学名,都是人们根据蛇身上的特点趣的名。比如菜花蛇,它的身上有一片一片犹如菜花一样的斑块,就叫菜花蛇;黑乌梢蛇,通身发黑,尾巴稍乌黑发亮,叫它乌梢蛇;还有野鸡行(念hang)蛇,就是蛇的脖子那一段像野鸡身上的颜色,所以叫野鸡行。其实正确的叫法,应该叫野鸡颈,可是山里人把脖颈叫脖行,就是人民银行的行字,于是就称它为野鸡行。这些蛇都不大,我和伙伴们见到最大的蛇也就是家里常用的头把粗。
   小时候,听大人说过,我们山沟里西沟庄上的老阴壕里有一条蛇很大,大得都快成精了。
   西沟庄上,离我们家三四里地,在山沟的更深处。所谓庄,就是一个很深难见太阳的小山谷,一边是密林,一边是悬崖绝壁。而人们行走的路,就在悬崖上蜿蜒。
   说庄上有大蛇,但没有人见过它的真实面目。听说东沟庆子伯放羊的时候,在悬崖小路拐角处看到了蛇尾巴尖就有鸡蛋粗。庆子伯顿时吓得浑身发凉,抬不动脚步,好容易清醒过来连爬带滚回到家里,一病就是半年。后来又有人说,那蛇已经成精,不会轻易让人见,谁见了就要倒霉。到底庆子伯父真的见了尾巴尖都有鸡蛋粗细的大蛇没有,没有人知道。他已仙逝很久,更是死无对证。后来,我才知道,蛇大了就成为蟒,怎么也不会成为像白蛇一样的精。
   夏天蛇容易出来,我们上学、放牛、拽猪草的时候时常碰到蛇。大人们下地干活上山挖药更不用说,碰到蛇的概率更高。
   父亲说,一次他上山刨党参,下到一个深壕里,忽然听到背后有响动,他害怕是蛇,就赶紧往一边躲。谁知,父亲刚一离开那条路,就一条胳膊粗的蛇,从眼前蹿了下去,蛇身过时把草弄得窸窣作响。父亲说,那蛇怕人得很,浑身长着绿毛。他活了那么大岁数,都没有见过身上长毛的蛇。父辈们在一起分析,估计在深山阴壕里长久的蛇少见太阳,身上就会长毛。
   韩家保正叔说的两场事更邪乎。他说有回上山刨小药,要下一个很陡的小坡,刚走两步,就滑倒了。眼看就要出溜下去,他眼疾手快抓住身边的一根小树,但小树被连根拔掉,没有阻挡住他的下滑,他屁股着地呼啦啦滑了坡底。到了坡底一看,原来手里抓的那棵树木,不是树而是一条野鸡行长虫。还有一次,他上山砍柴,准备下山时,看到半山坡有一棵长得很弯的树,他一看粗细正好,是个做犁辕的好材料。于是,便从腰里取了斧头准备下去砍了它,没曾想,刚走两步,踩翻一块石头,石头咕咕咚咚发出巨大的响声滚下山坡。谁知石头刚一发出响声,那犁辕一样的树身在眼前忽地一下消失了。保正叔惊叫一声,好家伙,原来是条大蛇躬了身子,让他误以为是可做犁辕的树干。
   保正叔爱开玩笑,对于他的说法,如今我总觉得夸张,不太相信。但那时候,我们对保正叔的说法,确信不疑。
  
   二
  
   其实,生活中人蛇相伴是生存的法则。哪里有人哪里就会有会动的东西,这是自然法则,它们和人相互矛盾着相处着,这才成为世界,成为生活。
   我父母家那土木结构的房子里,就有一条菜花蛇栖居,并且很有几个年头了,从小拇指大小,最后到了擀面杖粗细。
   土木结构的房子,夏天凉快,一到夏天家里蛇就出来了。有时,门一开会在你的正房地下,有时会在里间的箱盖上,也会在你厨房里。只要它想出来,它会在任何一个地方。
   记得土地刚下放那年麦收时候,生产队唯一一台打麦机,各家各户轮着打麦。打麦的时候,队里的人都帮忙。在韩家保正叔家打完麦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坐前檐下的小桌旁吃饭。我清楚地记得,吃的是土豆糁捞面条。由于桌子坐不下,保正叔就依墙坐在他家厨房门口的捶布石上。
   正在吃饭的大伙,突然听到保正叔喊了一声,好婊子!
   大家回头一看,原来在前檐屋顶檩条上爬行的一条野鸡行蛇,不小心从上面掉了下来,不偏不倚正好掉在保正叔的脖子上。害怕蛇的人赶忙端碗跑到院子里,而保正叔骂了一句,不慌不忙地放下碗,两手一头抓住蛇脖子,一头抓住尾巴说了句:“咋,你也想吃捞面条?”说完,就把蛇扔到了院子边的地里。
   对于家里有蛇,山里人都见怪不怪,只是保正叔的胆大,让人唏嘘不已。搁了旁人,这蛇突然从天而降在脖子上,不吓出毛病,也会扔了手里的碗。
   我家那条菜花蛇,每年夏天都会出来几次。有年妻子在床上哄儿子睡觉时,听到背后墙角的角柜那里窸窣窸窣地响,她以为是我家猫,回头一看是条蛇,半截身子在墙上,头已经到了柜子上的电视机上。妻子吓得赶忙喊叫弟弟,弟弟拿棍子把蛇挑了出去。
   父母也怕蛇,尤其是父亲最害怕蛇。父亲最怕两种东西,一种是赖蛤蟆,一种是蛇。有一回,父亲骑自行车去村里的卫生室上班,到了南沟口自行车下坡的时候,结果从一条黑乌梢蛇身上压过去,蛇倒没事,把他吓得肚子疼了一天。
   我肯打蛇,蛇到了我的手里,活命的不多。母亲是反对我打蛇的,更不让打家里的那条蛇。母亲说,家里有蛇那是财运,还说打蛇造孽,所以那条菜花蛇,就肆无忌惮地任意在我们家出入长大。有一次居然半夜,从楼顶报纸裱糊的浮棚上掉下来,掉到父母卧室的地下,把父母吓得半夜不敢睡觉,生怕蛇上到床上。
   说来也怪,家里的蛇,你赶不走它,赶走了还会回来。那年夏天的一个上午,我和父亲在责任田里锄地,在家做饭的母亲,从厨房出来准备去正屋里取东西。那条蛇正好从楼上下来,吊在门上,信子吐得老长。只顾走路的母亲,跨门槛时头差点碰到蛇的头。母亲妈呀一声,飞快地跑到屋里,鞋都没脱就跑到床上。听到叫声,我赶忙跑回去,那蛇已经下到地上,正准备往屋里跑。我用一跟竹棍,压了蛇头逮住了它。
   我原以为,这条蛇把母亲吓了一大跳,母亲会让我惩罚它。母亲只是让我用布袋把蛇装了,把它送走。但我还是背着母亲,掐了蛇的尾巴尖,偷偷惩罚了蛇,然后把它送到离家近一里左右的水塘地。没曾想,到了吃晌午饭的时候,那条没有尾巴尖的蛇,居然又大摇大摆地出现在我家院子的梨树下。
  
   三
  
   山里孩子淘气,胆大,常被大人骂为“憨贱”。那时候,我们见蛇就打,不打死不会罢休。蛇跑到河里,下河追,跑到山上,上坡追,钻进石堰窟窿里,我们就扒了石堰也要把它掏出来。
   记得我十岁那年,我和天贵哥在房后洼放牛捎带刨血参。刨药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土洞,土洞里有个黄黄的东西。我喊天贵哥过来看。
   天贵哥撅起尻子看了会说,像“黄瓜楼”。
   “黄瓜楼”就是黄鹂鸟,山里人把黄鹂鸟俗称“黄瓜楼”。黄鹂鸟我们经常见它,黄黄的羽毛很漂亮,它总是飞得很高,落在高高的树枝上,发出清脆的叫声。
   一听是“黄瓜楼”,我喜出望外。因为从小掏过山喜虫、火燕、猫头鹰等鸟窝的我,从来没有掏过这种漂亮高贵的“黄瓜楼”鸟。我赶忙抢在天贵哥前面,飞快地把手伸了进去。那时候真傻,都没有想到一种高飞的鸟,怎么会在我这样惊动下居然不飞。
   我手一摸,摸到了冰凉冰凉的东西。我连忙缩回手,结结巴巴地说,不是“黄瓜楼”,是长虫,是长虫。
   再看天贵哥一脸得意的坏笑,我才明白,原来他早就看出来是蛇,故意在诳我。
   我俩拿了头,几下就把蛇挖了出来,是一条黄汉长虫,有我们手里的镢头把那么粗。最终,那条蛇被我俩砸成了好几截命丧镢头之下。
   黄汗蛇,我们叫它“懒黄汉”.因为它行动迟缓,慢吞吞地很懒惰所以叫它“懒黄汉”。其实,黄汉蛇不是懒而是胆大,所以见了人,才不那么仓皇逃跑。正因为它胆大,后来收蛇贩卖蛇的时候,就只收黄汉蛇。因为收蛇贩卖蛇,要的只是蛇胆。如今想想,药厂收了蛇取了蛇胆,估计就是做了蛇胆口服液之类的凉药了吧。
   家里的蛇,有时也祸害人。它会吃刚孵出的小鸡,吃刚会跑的兔子,还会爬进鸡窝吃鸡蛋。我们很好奇,鸡蛋壳那么硬,蛇又没有牙怎么吃鸡蛋。大人说,蛇吃鸡蛋的时候,是囫囵吞下去的,当鸡蛋到了脖子位置时,蛇会扬起脖子在地上摔,这一摔,鸡蛋碎了,就可以慢慢地消化吸收。大人们说得很形象,但我没有见过。到底蛇是不是真的这样吃鸡蛋,我不知道,也没有考究过。可伯父说这是真的,他说他见过蛇吃鸡蛋。
   伯父和保正叔一样,最不怕蛇。伯父不打蛇,但经常逮蛇。伯父逮了蛇,也不打死,也不吃肉,只是往蛇嘴里吐口唾沫,就放了。伯父说人的唾沫比蛇还毒,这样能把蛇闹死(毒死)。有时候伯父不往蛇嘴里吐唾沫,而是瞅准机会在蛇张嘴信子吐出来的时候,一下掐了蛇半截信子,再把蛇放了。山里人不把蛇信子叫信子,叫“廖子”。其实“廖子”就是蛇的舌头,但它却比舌头多了更多的功能。蛇的视力不好,主要靠舌头来捕捉外面的信息,如食物,周边环境情况等,我不知道,蛇没有了信子,不能获得外界的信息会怎样生存。
   经常逮蛇,当然会有被蛇咬的时候,这是定律,像世上的万物都有定律一样。
   有一年初夏时节,正在院子里吃饭的伯父,看见一条懒黄汉蛇,出现在河对岸的行行田地里。伯父马上来了精神,他端着一碗黄灿灿的玉米糁子饭就酸菜,跨过小河,穿过绿油油的刚冒穗的麦行,跳到玉米行里,三两步就追上蛇,伯父一手端碗,一手一把捞了蛇尾。毕竟手里有碗,行动不是很迅速,速度慢了点,那蛇被拽了尾巴后意识到危险受,闪电般的折回头,在伯父手上虎口附近咬了一下。伯父骂了声,日娘还咬我!随即将手一轮,把蛇扔到了河沟。
   伯父的手被咬下两排牙印,伯父只是用唾沫在蛇咬过的地方,抹了抹,居然什么事都没有。后来长大能看书了,才从书本上知道,咬伯父的不是毒蛇,毒蛇咬人后,会留下两个牙印,那两颗牙上有个细细的小孔,当咬住人后,小孔里就往人的身体里注入毒液,毒液到血管里再侵害你的中枢神经,如果不及时救治,就生命不保。而无毒蛇咬后是两排密密的牙印,有明显的区别。
  
   四
  
   那年代,大人都没有蛇与人,蛇与生态关系的意识,我们小的更是没有。但大人也不让我们打蛇,说打蛇造孽。他们总把蛇与龙一类的动物联系在一起。龙,顾名思义,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常用来象征吉祥瑞和。但我们不管这些,见了蛇逮不住就打死,逮住了就会变着法子折磨。
   我们上三四年级的那几年,打蛇折磨蛇最为疯狂的年代。一天,几个伙伴在红土梁的地里拽猪草,发现光光的土愣边有一条蛇,大伙快速奔过去,可蛇没有跑,只是艰难地往上爬。这是一条鸡蛋粗的野鸡行(应该是:颈)蛇。蛇爬到一半就会滚落下来,走进仔细一看,原来蛇脖子的地方比其它的身子粗了很多,形成一个大包,才影响了它的行动。几个人七手八脚地把蛇捉住,把弄到一边的路上。有人拿出了刀子,是那种用绳子绑起来挂在胸前扣门上的削铅笔刀,三下五除二地豁开了蛇的肚子,还没等我们看清咋回事,一只拳头大小的癞蛤蟆从蛇肚子里爬了出来,让我们惊讶不已。蛤蟆头上还有血,不知道是蛇血还是蛤蟆的血。原来,蛇刚吃了蛤蟆,还没有来得及吞咽进肚子就被我们发现。蛤蟆重见了天日,赶忙向一边爬去,也被一个伙伴一脚踩瘪了。
   更多的时候,我们折磨蛇,让蛇跳舞或者甩鞭子。跳舞,就是绑了蛇尾巴,把蛇吊在树上,看蛇身子在空中来回扭动翻飞,像一个身体柔性极好的舞者。或者在地上钻一个和蛇身体差不多的小洞,把蛇头插进去,蛇头受了局限,进出不得,就会激烈挣扎,这个时候,地面上的半截身子,就会扬起来乱舞,舞动的时候发出劈里啪啦的响,像甩出的鞭子发出的声音一样,当然声音要比甩鞭子低很多。
   我们的暴行,偶尔会被大人们看到,也不制止,甚至有时还会驻足看一会,然后骂一句,这一群淘气包子,把长虫作践恁很干啥?

共 678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明暗两条线结构行文,明线是蛇,暗线是作者对蛇的认识和情感的变化。文章用大量的语言,叙述描写了关于蛇和村里人的传奇故事,故事中把人对蛇的保护写了出来。比如母亲,虽然被蛇吓唬了,可是并不伤害蛇,而且用警告语言和梦中故事阻止自己的孩子去伤害蛇;作者家里的蛇,经常出没在家里,作者的父母怕蛇,但是也没有驱赶蛇;文章讲述了村里两个不怕蛇的大伯的故事,写了他们对蛇的逗弄,但是,他们并不伤害蛇。也写了蛇的对头,一群贪玩好耍的孩子——作者和玩伴,不怕蛇,甚至到处去找蛇,找蛇的目的,是捉弄蛇,把蛇当做了玩具,文章毫不回避地描写了这群孩子们捉弄蛇时的残忍、狠毒,这些内容为后来作者的情感变化做了铺垫。长大之后,作者对蛇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情感也发生了变化,作者不再捉蛇,而是救蛇保护蛇了,因为,作者明白了蛇与人与生态的关系。文章最后一部分,通过小伙伴的故事讲述,再一次突出了蛇对于人的关系,虽然偶尔伤害小家禽,但是更多的是保护人的粮食;遗憾的就是,蛇成为了一种谋钱的物品,村庄里捉蛇的人多了起来,包括作者童年的玩伴,明知道蛇是有益人类的,可是为了钱仍然加入了捉蛇的行列。这对蛇的伤害和毁灭,比作者童年时代的“残忍”伤害更大。作者把这些故事讲述出来,带给我们的震动是很大的:童年的无知和残忍,现在人的贪婪和愚昧,都在破坏着我们生存的生态环境,人啊,戒吧!【编辑:春雨阳光】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70805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8-04 11:24:28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学习: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没有哪个没有见过蛇。那时候,只要我们看见了蛇,没有几条能活下来的,那年代我们把打蛇当成了一种乐趣。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回复1 楼        文友:周天鹤        2017-08-08 22:20:10
  谢谢老师鼓励和厚爱。
2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8-04 19:17:52
  文章写出了童年的无知,写出了无知中的“残忍”,写出了作者对这种残忍行为的弥补。文章更深刻地写出了今天成人世界的更为残忍,这是大肆的捕杀,对生态的破会性更为强烈。文章叙述描写生动,在场景描写中,写出了童年时代真切的生活画面。喜欢老师的文章,期待着老师的下一篇文章。
语文教师
回复2 楼        文友:周天鹤        2017-08-04 21:29:23
  感谢老师的鼓励!
回复2 楼        文友:周天鹤        2017-08-04 21:30:15
  感谢老师的厚爱和鼓励!
3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7-08-05 18:51:00
  拜读老师精彩之作,欣赏学习了,祝夏安!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回复3 楼        文友:周天鹤        2017-08-08 22:19:22
  感谢老师鼓励。
4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7-08-06 17:07:08
  问候朋友,欣赏精品佳作,祝福写文愉快,创作丰收!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回复4 楼        文友:周天鹤        2017-08-07 06:23:52
  谢谢老师厚爱,还望多指导。
回复4 楼        文友:周天鹤        2017-08-08 12:52:39
  谢谢老师鼓励!
回复4 楼        文友:周天鹤        2017-08-08 12:53:15
  谢谢老师鼓励!
5 楼        文友:笑天        2017-08-08 10:59:23
  祝贺天鹤您又获精品!
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河南影视家协会会员,卢氏作协顾问,副教授。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