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史札记:以何为宝
春秋战国史,是一部人才竞争史,有眼光的明君,把人才看作争霸图强的关键。《管子•霸言》指出:“夫争强之国,必先争谋。”
齐威王注重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同魏惠王会谈,惠王问他,你有明珠吗?齐威王说没有,惠王很诧异地说,我的国家小,还有十颗光照几十丈的明珠,你怎么没有呢?威王说,我的明珠同你的不一样,我以人才为明珠。“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当魏惠王以夜明珠为宝的时候,齐威王却以人才为宝。他让平民邹忌做了相国,任命田忌为将军,选用受过刑法的孙膑为军师,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军,为其在战国称雄道路上扫清了障碍。
对人才的评估,齐威王视其为国宝,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同时,他赏罚分明,严刑重赏。即墨大夫为人正直,不喜欢阿谀奉承,不善结纳朝廷的近臣,有人经常说他的坏话;而阿城大夫的赞美声很多,管理的阿地却是“田野不辟,民贫苦”。齐威王明查真相,给予即墨大夫“封之万家”的嘉奖,然后一声令下,把阿城大夫扔进大锅,还有给他说好话的近臣一块给煮了。举国震惧,没有官员再敢隐过是非,不敢心存侥幸,全力务实工作。
齐威王不愧为一位明君,让齐国迅速由弱变强,成为诸侯国中最强盛的国家。
君主和士人,是双向选择,见识超群者,四处奔走寻找自己的人生舞台。“士”阶层的兴起和形成,正是有需求的社会环境,最能体现他们的性格,赋予重任。他们绝不同于后来的迂腐书生,有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目标。人的智慧,能够转化为巨大的力量。《战国策•秦策一》讲苏秦合纵之策得用之时,不费一兵一卒,使秦不敢出关东向,“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这些文字当中,足可见到杰出人才的作用。亲士用贤,关乎国家命运,谁不重视人才,缓贤忘士,怠慢遗弃贤士,《墨子•亲士》说:“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
魏国,是战国前期的强国,疆域广阔,军事力量强大。魏惠王即位于鼎盛时期,按常理来说,他轻而易举可把魏国送上霸主位置。由于流失很多人才,甚至进入了敌国,对魏国是巨大的打击。魏惠王没有在意过商鞅,没有听老臣公孙痤的忠告:“不重用商鞅就杀掉他。”结果商鞅听说秦国广招贤才,投奔而去。商鞅把秦国建设的很强盛,说服秦孝公攻打魏国,差点儿把魏国给灭了,迫使魏王割让河西之地,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称谓梁惠王。迁都之痛,错失商鞅,是重要原因,梁惠王深恨没有听从公叔痤的话,杀了商鞅,却无进一步的反思。
另一个关键人物,是被剜去膝盖骨的孙膑。魏惠王听说孙膑很会用兵,就派孙膑的同学庞涓把孙膑请来。庞涓心胸狭隘,怕孙膑超过自己,诬陷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十分恼怒,把孙膑办了罪。后经齐国使者秘密接回,孙膑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名将庞涓死后,魏国军事实力彻底衰落。
春秋战国的年代,各种人才不为自己画地为牢,他们希望施展才华,英雄有用武之地。人才流动,是这时期的特点,“楚才晋用”者不在少数。当时的文化有齐鲁文化、荆楚文化,河洛文化,三晋文化,秦陇文化、吴越文化等,具有不同的风格。得人才者得天下,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聚集人才的诸侯国,肯定兴旺。能有这么辉煌的文明成果,后人只要看一看,这个时代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就可在其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