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影视戏曲 >> 儒者“清明上河图”

编辑推荐 儒者“清明上河图”


作者:杜逍遥 秀才,1680.6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12发表时间:2017-08-07 00:37:22
摘要:孔子的儒家风采。

儒者“清明上河图” 孔子(唱):茫茫宇宙兮无处驻足,
   巍巍周礼兮无国行施。
   十五始学兮三十成立,
   期教化之成兮惠及万民。
   (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点,上)
   众学生:先生好!
   孔子:众弟子好。
   子路:今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煦,春来乍到,万物腾跃。泗水潺缓,泰山可见,不知夫子今天有何见教于吾辈也?
   孔子:众弟子游过泰山乎?会当凌绝顶,方能小众山,壮丽的日出,雄浑的大海,唯有登上泰山之巅方能看到,故古之成大事者,必先立其大志,然后躬行之。尧舜是也,周文王周武王也。而你们经常埋怨别人不了解你们,假设今天有一位国君赏识你们的才能,你们该怎么办呢?
   子路:(孔子话刚完,“腾”地一下站起来,整了整衣服、清清嗓音,他带剑,一副侠士打扮,挽了挽袖子,昂首挺胸)
   “鄙人从夫子学了多年,说到治国,特别是一个不小也不算大的国家,如探囊取物耳!即使这个国家处于内忧外患,内外交困的境地,行将灭亡,但我有办法让这个国家复兴起来,让这个国家的军队强大起来,人人骁勇善战,显威于诸侯,称霸于中原。
   (幕后,一队队武士排队而来,持戈举剑,高呼“杀,杀!”一面“胜”字大旗迎风猎猎。一将军昂然立前,挺胸阔步。)
   (唱):赴赴武士兮天下第一,战无不胜兮攻无不克。
   征有苗兮败楚熊绎,树威于万国兮臣服诸侯!
   孔子:(微笑,仅露齿而已)好!
   孔子:冉有,你说说你的想法!
   冉有:与子路兄相比,无能为也矣。本人才疏学浅,只能在五六十里或六七十里方圆大小的国家充任一个宰相之职,实施一些富民强国政策,让老百姓吃得饱些,穿得暖些,至天子礼乐方面的事,只有另请高明了。
   (一队队农民,头戴黑帽黑头巾,扛着锄头,来回走,担着粮袋,肉、鸡等物。)
   (唱):日出而作兮日落而息,丰衣足食兮我民欣喜。
   宰相圣贤兮国君圣明,国无忧患兮四境平安。
   孔子:(语气平缓)可以!
   孔子:公西华,你呢?
   公西华:我的才能更有限了,只配做个小司仪,在宗庙祭祀的时候或诸侯朝见天子的时候,唱唱赞礼,以表达对祖先和天子的敬仰之情。
   孔子:(语气平缓)可以!
   (天子、诸侯出场,高处坐天子,诸侯坐阶下。司仪叫:“诸侯相见。”诸侯互相祝贺:“辛劳了!辛劳了!”司仪叫:“朝见天子,”众诸侯伏地三呼万岁:“天子万岁万万岁!”)
   天子:“众卿辛劳了,众卿请坐。”
   唱:“觐见威仪兮天子穆穆,威加海内兮万寿无疆。
   诸侯和乐兮共护周王,天下共福兮一统四方。”
   孔子:曾点,那你谈谈你的想法吧!(正弹琴,“嘣”地一声结束,慢悠悠地站起来)
   曾点:恐怕与三位师兄高见大有异趣。
   孔子:有什么关系呢?只是讲讲各自的志向。
   曾点:我治国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
   唱:暮春三月兮草长莺飞,风筝飘摇兮童稚无忧。
   黄河如带兮泰山耸翠,春光明媚兮师长同游。
   河水清清兮鸭鹅游弋,雩坛高高兮以望田畴。
   微风吹衣兮神清气爽,其乐融融兮令我恋留。
   幕后唱:人人勤劳兮无有闲暇,人人敬爱兮没有战争。夜不闭户兮路不拾遗,万民同乐兮羲皇再生。
   (众人作游戏状,优哉游哉。)
   孔子(唱):各抒己见兮真情流露,师生对话兮不存褊袒。克己复礼兮任重道远,上下求索兮敢为天下,求索兮敢为天下先。
  

共 13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代圣人孔子,他主张“行仁义”,倡“礼仪”。对统治者力荐实行丰衣足食、富国强民的政策,表现了一代孔圣人忧国忧民的朴素思想,也表现了他伟大的责任和担当,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当时的思想进步的先进性和旗帜性,再现和还原了一代圣人孔子和众弟子之风采。微剧本语言凝炼,历史底蕴浓厚,言之有物,人物鲜明,主题清晰,文笔精湛,佳作,力荐欣赏!【编辑:箫音依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箫音依依        2017-08-07 00:41:41
  微剧本再现和还原了一代圣人孔子和众弟子之风采,拜读分享,问好老师,期待精彩继续!
2 楼        文友:杜逍遥        2017-08-07 07:30:17
  谢谢编辑。
3 楼        文友:文阁书痴        2017-08-07 16:24:47
  儒者的七大智慧
   一、奉天法古
   儒家非常强调以天为则,以史为鉴,这就是要奉天法古。以天为则就是要效仿自然,顺从自然。对于自然,对于天地万物,我们必须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去理解它,而不应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去随意地改变它。这不仅仅是道家的思想,也是儒家的思想。
   在《论语》里面曾经提到,尧为什么伟大啊?“唯尧则天”!赞扬尧舜能够无为而治。我们已经一再说过,无为而治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相反,它蕴含着积极的意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禹治水。大禹没有采取“堵”的方式治水,而是顺应水性去化解水灾。儒家对他的做法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那么以史为鉴呢,唐太宗有一句话是“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刚才讲到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当政局稍微稳定以后,一定会修订礼乐,另外还一定会修前朝的历史。为什么?是为了总结前朝兴亡成败的经验教训,这就是以史为鉴。这是中国的一大特色,所以中国历史在世界上来讲也是最发达的。
   二、内圣外王
   “内圣”就是自己的修养要高,那么怎样提高修养呢?就是以君子为榜样来要求自己。但是,仅仅提高内在的道德、修养是不够的,还必须强调“外王”。“外王”就是所谓的“事功”,即不仅要有内心高明的修养,还要把它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并做出成绩来。
   在中国形容一个人品德好,就是立德、立言、立功。首先是培养自己的品德;然后还要“立言”,就是说你的话能够让大家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但只有立德、立言还不行,还要立功,就是要做出成绩来。
   三、知行合一
   内圣外王是指内外两个方面——既要有自己的修养又要有外在实际的业绩,就是强调要能够经世致用。怎么用呢?《中庸》就讲,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审问之”就是要多搜集资料,直接去考察一下;然后“慎思之”——慎重地思考;还要“明辨之”,即辨析清楚;最后“笃行之”,就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去。“笃”就是实在的意思,要很坚定,实事求是地去做。儒家荀子有一句话叫“学止于行而至矣”。行,就是做学问的最高点了。
   朱熹也讲过一句话,“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就是说你学问再广博,如果不能把握知识的要领,那做这学问也是没用的。但是你能够把握它的精神要点,又不如你去实实在在地做。“知”必须要落实到“行”,落实到“行”才是最重要的。
   四、重在体悟
   中国的儒家强调学习是为己之学,就是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修养,所以并没有把学习看成是纯粹的知识积累,而是把它看做提升自己智慧的工具。因此儒家就非常强调在学习中的体悟。
   “体悟”一词中的“体”本身也包括前面所讲的实践,即身体力行。在体悟中,儒家更强调悟,悟就是通过学习知识去把握事物内在的精神,并灵活地运用它。
   而且在体悟中,儒家还非常强调对不同个体的针对性,而不是一种普遍的适用性。哪怕是有很多普遍使用的东西,也要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个别的处理。我想这就是儒家非常重要的学习和思维的方法。
   五、执两用中
   再一点就是儒家非常强调中庸,这个“庸”是平常的意思,它还有“用”的意思。所以中庸实际上也可以反过来讲,就是孔子讲的“执其两端,用其中”的“用中”的意思。强调过犹不及,要把握适当的度,把握中道。
   中庸不是调和的意思,而是恰如其分的意思。比如你吃得太饱了不行,会撑得难受;同样你吃不饱饿着也是不行的。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你放手不管不行,管得太严也不行。既不能太严也不能太慈,要做得恰如其分。
   掌握这个东西并不容易,所以在《论语》里面,孔子感叹道,现在很少有人能具备中庸这种品德了,常常都爱走极端。
   六、和而不同
   另外,儒家的思想里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和而不同”,实际上就是多元并存和相互包容的意思。这个世界只有多元并存才能够互相吸取,互相推动,才有共同的发展。如果都是单一的话,没有不同的意见,没有不同的思想,那么可以说就没有一个前进的动力。所以,我觉得“和而不同”也是儒家非常有价值的思想。
   七、守常明变
   最后我想还提出一个儒家守常明变的思想,或者叫知常明变,即认识到事物都有它的原则,或者是根本的规律,但是这种规律应该在特殊的情况下灵活地处理。这在儒家那儿就称之为“经”和“权”的关系,“经”的意思就是有原则或者规律,“权”,就是权变、灵活。
   比如儒家讲男女授受不亲。孟子讲这个是“经”,男女授受不亲这是根本原则。但是如果你的嫂子掉到井里面去了,你伸不伸手去抓她?孟子说应该伸手,这就是“权”。你不能光是守着井让她掉下去淹死了,这个时候你就要权变。知常还要明变,即知道“经”还要用“权”。
   所以儒家非常强调顺时而变,要与时偕行。“时”这个观念,在儒家思想里面跟“中”一样非常重要。在《周易》里面就把“时”、“中”这两个字放在一起讲,又把“中”、“和”这两个字放在一起讲,所以“和”、“中”、“时”三个观念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处理问题的原则。
   和而不同的意义,就是多元并存。那么多元并存就不能对一个过,对另一个不及,而是要掌握好一个分寸,这就是“中”。但这个分寸也不是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要看时机。这个时机就包括环境和条件,其实也就是一种机遇。有了机遇,一件事情才能真正地实现;如果没有这个机遇,那你的愿望也不一定就能够实现。
   对于这一点中国古代有一句谚语做了概括,叫“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本来是个正面的话,俊杰是非常能够识时务的,所谓识时务就是能够把握时机。可惜后来多数用到贬义上面去了,变成投机取巧的意思了。
   所以把“时”、“中”、“和”这三个思想很好地融合起来,吃透了,把握住了,我想儒家考虑问题的方法和处理问题的原则就都有了,做一个真正的儒者也就不难了。
   (信息源于网络)儒者,智睿之人尔。诚谢杜逍遥老师赐稿江山。问候杜逍遥老师夏祺。
指下生花,心上无痕!
4 楼        文友:文阁书痴        2017-08-09 07:43:09
  献分推送江山首页文游上榜,让更多的文友领略杜逍遥老师的飞扬文采。诚谢杜逍遥老师赐稿江山,祝福杜逍遥老师身康笔健,万事如意。此积分可兑换江山VB。
指下生花,心上无痕!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