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再读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编辑推荐 再读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作者:少飞 秀才,1074.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22发表时间:2017-08-07 08:06:20

再读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一个人生命的存在时空是有限的,而一个人思想精神的存在时空却可以是无限的,这一点在名人们身上的体现最明显。毛泽东最后一次畅游长江,至今已有51年了,这51年间,每年都有人举行纪念活动,人们纪念的就是一种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毛泽东畅游长江51年后的今天,再读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必定会有一番新的感受。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是毛泽东当年写畅游长江感受的一首词。自从这首词作发表以来,人们感受到了“不管风吹浪打”的无所畏惧精神。可是现在读起来,人们有了一番新的理解。
  
   一
   人们在江河中游泳也经常仰泳。每当仰泳望着天空时,“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诗句就会显现在脑海里,人们会想到,那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非常轻松的。当然,也许人们难以理解这种心情轻松的原因和程度,但是,诗人在诗中却倾情地表达了出来。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诗的开篇就给人一种欣喜的感觉。诗人是作为领袖出巡的,人们当然不了解一个领袖出巡是怎样的状态。不过百姓们一般都会觉得,领袖人物出巡当然就是工作。但是,毛泽东的写诗作词,就和他的为人行事风格一样,常常“不受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有自己新的突破。
   记得诗人之前写过一首《沁园春•雪》,按理他是写景,抒怀也就是赞美祖国江山的“多娇”而已。可是,诗人却古今几千年,纵谈阔论,直评中国历代最高统治者,以至于让当时的统治阶层感到很不自在。而在这首《水调歌头•游泳》中也是如此,一开篇就是“饮水”“食鱼”,让人觉得他好像就是在旅游,感觉非常轻松。然而,就在极目楚天,闲庭信步的宽余之时,风吹浪打带给了他新的思绪。首先他想到了孔子在《论语》中说的话:逝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是孔子用来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是孔子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当然,孔子的这个感慨中也含有惜时之意。然而,毛泽东的立意就更高了。他不是简单的感叹和惜时,而是励志起宏图。
   一个当年的延安人,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大意是有一次在延安与毛泽东交谈时,毛泽东问他,说马克思早已不在人世,但人们还是知道马克思,这是为什么。对此,毛泽东说,这是因为马克思留下了他足以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我相信这段可能无法考证的记载,因为它说明毛泽东阐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一个人留在世上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对后人的影响却可以是无限的。
   毛泽东曾对人解释说,这首写于1956年6月的《水调歌头•游泳》,“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毛泽东在词中写了“一桥”的建设,通过对“一桥”建设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很明显,毛泽东并不只是要表达“不管风吹浪打”的所谓大无畏精神,其实,他更要表达的是他“只争朝夕”立业的成就。
  
   二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立,都是人们奋斗的结晶。由于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于是,时间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就显得特别珍贵。所以,孔子感叹江水奔流而去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留。
   正因为人的生命期是有限的,而人的精神影响力是无限的,这也就造成了人们对于惜时观念存在着认知上的差异。有的人所谓惜时仅仅只是想延长自己的生命期限,也就是因贪恋自己的享乐而怕死。曾经有一个贪官在知道自己将被处以极刑时,竟然恐惧地乞求监狱的看管人员,说你让我不死,我以后报答你。这种人他也觉得生命可贵。他所认为的可贵,就在于他只要活着,他就还能享受他得来的不义之财荣华富贵。像这样的人,“逝者如斯夫”对他就是一种告诫;如果你糟蹋自己的人生,时间是不会再返回的,
   有的人惜时,是他知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他要珍惜有限生命期内的时间。在一些名人的言语中,我们就常常能感知到这点。习近平在回答俄罗斯记者采访时曾说过,承担他这样的工作,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时间。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于他来说,问题在于他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他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同样阐明了要珍惜时间,在事业上做出自己的成就的道理。
   大凡事业有成的人,都是在有限的生命期内,全身心地把时间用在事业上。这让我想起了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诗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诗句似乎显得有点凄凉,但却道出了诗人将一生献给了事业的心怀。南宋名将岳飞也曾在他写的《满江红》中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珍惜时间的人会忘了留下自己的时间,当他们老了,他们才会感觉到时间过得真快。而留恋自己荒淫奢华生活的人,到了生命终结时,他就会由于极度的空虚恐慌而祈求生命的延长。不同的“惜时”理念,体现了不同的人生价值。虽然都如孔子所说“逝者如斯夫”,但他们对人类传承的影响作用却是大相径庭的。
  
   三
   唐末信州永丰诗人王贞白在《庐山白鹿洞二首》中有诗曰,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古人利用“日晷”上的阴影变动来测试时间,把移动一寸的光阴,看得比一寸黄金还贵重。其实,一寸光阴的价值是无法用一寸黄金来衡量的。一寸黄金使用了以后仍然存在,只不过是易了主而已。而一寸光阴逝去以后,就永远不可能再回来。毛泽东用他一生践行了他对时间宝贵的认知。在他的诗中,“一桥飞架南北”“高峡出平湖”的成就,实现了“天堑变通途”“截断巫山云雨”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诗中的神女应是一个虚拟人物,实际上,毛泽东在这里只是用她来代表流逝的时间。把流逝的时间拉回来,神女对比了“巫山云雨”与“截断巫山云雨”的变化,她感叹当今世界在时间流逝的过程中惊人的发展成就。
   毛泽东在他的其它诗词中,同样经常表述了自己对时间的珍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说明自己以往流逝的时间很不平凡。“人生易老天难老”,警示了生命时间的短暂。“踏遍青山人未老”,表现自己在努力为事业奋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表达自己珍惜生命期内的朝朝夕夕。而在这首《水调歌头•游泳》中,更是表现了自己在时间流逝过程中,“不管风吹浪打”而“起宏图”,成就了“一桥飞架南北”“更立西江石壁”的大业。就是在所谓“得宽余”的情况下,他还把“不管风吹浪打”的大无畏精神昭示于世人。
   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把时间都贡献给自己的事业,留下一笔精神财富给后人。流水逝去,时间逝去。作为时间痕迹的先人们的精神却永存于世。这就是时隔51年后,我们重读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的新感受。

共 282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195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获得了伟大胜利的一年。到处都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繁忙建设景象,武汉长江大桥正进入紧张的施工阶段。而毛主席从这一年开春起就工作很重,他用两个半月的时间,每隔一或两天都要找一个部的领导干部谈话,共向34个经济部门的同志作了调查。接着他又于4月25日和5月2日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先后两次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报告,提出把国内外所有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共同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都知道毛主席终生热爱游泳,他对祖国山水独有所钟,独有其体会。他年轻时代就写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及“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英迈之诗篇。毛主席写《水调歌头•游泳》一诗时,已是63岁的高龄了,但依然壮志不减当年。他从上片对游泳的舒畅之感及时光流逝之感,一直写到下片对社会主义建设蓝图在胸的自由联想,可以说是起伏迭荡,大气回旋。诗人在1957年2月11日写给民主人士黄炎培的信中注解了此句:“游长江两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楚天”当然是指长江中游地区的天空,这儿指武汉上空。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8-07 08:22:28
  五十一年前,毛主席在畅游长江时所作的《水调歌头·游泳》,传达的是一种建设伟大祖国的豪迈精神,还将影响着我们继续前进。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少飞        2017-08-07 14:36:28
  我在文中是说毛泽东最后一次畅游长江51年。也没说《水调歌头·游泳》写了51年。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横渡过长江,写了这首词。但在全国并没有兴起群众游泳活动。只是1966年7月16日的畅游长江之后才兴起了群众游泳活动,也拍了那张著名的在船上向群众招手的照片。之后国家体育部门确定每年的7月16日开始为群众游泳活动周。至于评委说“五十一年前,毛主席畅游长江时写《水调歌头·游泳》”可能是笔误。特就51年还是61年的有关知识作如上说明,谢谢这位认真的文友。
2 楼        文友:王博        2017-08-07 12:11:24
  六十一年啊!我记时间也会于无意中少算十年。为什么?我也说不清啊!
回复2 楼        文友:少飞        2017-08-07 14:37:53
  我在文中是说毛泽东最后一次畅游长江51年。也没说《水调歌头·游泳》写了51年。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横渡过长江,写了这首词。但在全国并没有兴起群众游泳活动。只是1966年7月16日的畅游长江之后才兴起了群众游泳活动,也拍了那张著名的在船上向群众招手的照片。之后国家体育部门确定每年的7月16日开始为群众游泳活动周。至于评委说“五十一年前,毛主席畅游长江时写《水调歌头·游泳》”可能是笔误。特就51年还是61年的有关知识作如上说明,谢谢这位认真的文友。
3 楼        文友:少飞        2017-08-07 15:04:05
  严格地说,我这篇拙作达不到作品欣赏的级别,因为我并没有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评论《水调歌头·游泳》。而是在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51周年活动时,因游泳联想到《水调歌头·游泳》而产生的杂感。确切地说这篇拙作只能算是普通的散文。我投稿也是投散文。或许我的看法不一定对,表白一下。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