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收获】盐池温泉(随笔外两篇)
一、盐池温泉
盐池温泉位于县城西部。境内青山绵亘,古洞幽壑,奇峰耸立,秀水潆洄。这里有一段险峻而美丽的峡江,叫做“伴峡”,人称“八百里清江第一峡”。峡口处山峰峰峦的曲线恰巧是一幅绝妙的美女侧面像,老乡说:那是“盐水女神”的化身。
传说土家祖先巴人首领廪君率船队顺清江西征,在盐池遇上美丽的女性氏族首领盐水女神。女神爱上廪君,留他在此定居,可雄心勃勃的廪君不愿停止西征的脚步,当女神设计挽留于他时,廪君无奈地射杀了女神,率部继续西征,最后建立了古代巴国。盐水女神死后化为一山,一泉,无怨无悔地含笑长眠于清江之畔。
盐池温泉自江边岩缝喷射而出,那碗口粗的温泉清澈洁净,日夜流淌,让这里的人们享受上天慷慨馈赠,逐渐形成了当地人有野浴的风俗。每到黄昏,男女老少,赤身露体,在温泉野浴,洗尽一天劳累。祖祖辈辈都一样,男女老少每天早晚各泡一次澡,风雨无阻,从古至今。但他们严格遵从男女不混浴的古老习俗,除非是一家人。无论池里是男人或是女人都得在一旁等候,说话聊天,旁观都无大碍。因此就有了“长阳盐池一新闻,农家没有洗澡盆”。据说到盐池温泉泡一泡,百病可愈,被土家人誉为“神水”,如今才发现,原来其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一年前的冬天,我来到盐池河,是想沾点盐水女神的仙气,泡泡温泉,去掉身上的寒气。初来之地,好远就闻到一股硫磺味,来到盐池温泉时,池水里已经有好几位“女神”泡在泉水中,她们嘻嘻哈哈地闹个不停,格格的笑声淹没了流水的哗啦声。我们刚浸泡在里面不久,山坡上又有一群人说笑着跑下来。
泡在泉水里的感觉真爽,就像许多小虫子轻轻地血管里面钻似的,挠得人的心都痒痒的,不一会,就大汗淋漓。不多时整个人已格外舒坦起来,浑身每一个毛细孔都舒张到了极点,好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我用力嗅着山野被水气熏蒸发出的清香,一次次的深呼吸,感受着上天赐予我的神韵与力量。我痴痴地往四周望去,目光在迷人景色中漫游,树木在温暖湿润中茂密地伸展,那青草和鲜花都在放肆地蔓生妖娆;近有古藤绕着池边垂挂,远有百年蟠曲老树,还有那山壁上苍苔;人们三五成群地浸在温泉里,不知在私语什么,时而传来欢笑声;抬头凝望,天空是那样的蔚蓝宁静。为了领略不同温泉的风情,泡这个,浸那个,像个小孩,跑了九个池兜了九个圈。直到黄昏降临,才不舍地起身。 回到小屋,柔和的灯光让人感到特别的温馨。相比较那些装修豪华的温泉景区,在这里更有一种野趣,沐浴在大自然赋予的神水里,有一种天人合一的奇妙感觉。
二、清江的鹅卵石
家乡有条清江河,是条小河,长约八百里,最后流入长江。在上游修建大型水库之前,平时这条河的流量小,每年夏天就会涨洪水,有时还会成灾。夜间洪峰突然到来,相距二三里地的村子里都能听到它的咆哮。河水混浊,泥沙俱下,波浪滚滚,气势磅礴。可到了秋高气爽的季节,流量大减,淙淙潺潺,水变得清澈见底,秀丽文雅,小鱼徜徉,连映在河底的鹅卵石都看得清清楚楚。
清江河水量小时,则为潺潺溪流,大大小小的石头裸露出来,河床上全是石头,不见沙子。石头不论大小,全是光秃秃的,没有棱角。可是你若沿河上溯,你会发现愈往上游石头的棱角就愈为明显。这些石头原本是在山上,形状嶙峋,棱角锋利,哪容得人们去碰它。从高处跌到低处,粉身碎骨,然后被无情的山洪裹挟而下。它们形状各异,有的宛如斧头,有的如刀,有的如矛头,而且其锋刃尖利。但顽石却经不起没有定型的柔弱的水的折腾,水使得它们相互碰撞,相互摩擦,磨掉了它们的棱角,磨掉了它们的锐气,它们变得表面光滑,有圆,有扁,区别只是大小、光滑程度的不同。
鹅卵石常年躺在河底,经水的浸泡,已披上了一层湿湿的暗绿色衣裳,水欢快地撞击;小鱼儿玩耍嬉戏,偶尔还品尝下鹅卵石上的青苔。暴露在地面上的鹅卵石处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水下的鹅卵石身处单调的环境。
静悄悄的夜,半露出水面的鹅卵石享受着月光浴,不绚丽,不傲慢,天水合一,让人感动不同寻常的唯美,描绘出清晰脱俗的淡雅水墨图。青蛙会跳到半露出水面的鹅卵石上蹲着,呱呱呱的叫声打破了此刻的宁静。只有青蛙扑通一声,钻进了水里,一切才又恢复了宁静。
我没有收藏奇石古玩的闲情雅致,却对鹅卵石情有独钟。每每外出,只要遇到鹅卵石,我总会带回几枚,放在花盆里,让它点缀红花绿叶;放在案头上,闲暇时与之默默心语……
渐渐地,家里的鹅卵石也就多了起来。仔细端详着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鹅卵石,品味鹅卵石的精气神,似乎成了我的一个爱好。
每当抚摸着这一枚枚鹅卵石,我曾试图探究它的历史,想从那些不规则的纹络中寻找它的根基。然而始终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只知道它是从大风大浪中走来,体验过暴风骤雨的肆虐,经历过涤荡世界的波涛浪滚,见识过逆流而上的沉船和水手的森森白骨。它朴实无华,可观可鉴,不媚不燥、含而不露,就像一位历尽坎坷洞穿世象的圣哲。
如今人们把鹅卵石搬到公园里,铺成的不起眼小路,让它亲吻着大地,散发出岩石的味道,搂着沉静的灵魂,倾听那偶尔落叶和大地的细声细语。脚印,在参差不齐的鹅卵石之间传递着文字无法表达的音符。晴天,没有人在意它们粗糙的皮肤;雨天,也没有人在意它们滑溜溜的身体。它们默默地站在那里,只有岁月留下的痕迹。
清江的鹅卵石是天之尤物,有的是原生态的,有的是稍微加过工的,上面可显露出了山水、河流,还有男人和女人的画面,有关清江的传说好像都可以在这石头上演绎。
三、白氏桥
老家有座白氏桥,小的不起眼,是横跨在悬崖绝壁上的单孔石拱桥,长约100米,宽约5米,距县城东约5公里,当年它是通往县城唯一通道。
白氏桥修建于何朝何代,已无法考证。史料记载,白氏桥是由一名白姓的婆婆义捐。据传说,当桥修建要完工时,就是找不到最后的一块合适的架桥的石头,石匠们忙了好几天,加工的石头不是大了就是小了,急得团团转。就请教白氏婆婆,白氏婆婆想了想,指着门前的石头说:就是它吧。结果放上去正合适,这也让白氏婆婆平添了一些神秘。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条溪命名为“白氏溪”,溪上的一块平地被命名为“白氏坪”,桥被命名为“白氏桥”。
白氏桥是东西交通要道,可谓战略要地,是长阳历史上防备外来窜扰最重要的一道屏障。清朝乾隆时期的长阳县令李拔曾题写了“白氏雄关”碑坊,竖立于此。但时代远久,那块碑坊早飘散到历史的天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县有关部门在白氏桥西侧约30米处才重新竖立“白氏雄关”的水泥碑。
在此处发生过多少次战事,至今已无从考证了。元明清时期,容美土司对长阳县城的无数次窜扰,统治者对容美土司及土汉杂居地的打压、洗掠,造成长阳严重的社会动荡甚至洗劫、流亡一空。除此之外,吴三贵部的流窜,夔东十三家军、红巾军、白莲教的反抗斗争与历朝统治者的镇压、日寇的入侵……徜徉在若干个世纪里,饱受战乱蹂躏之苦,白氏桥就是这些屈辱历史的见证。
1949年以后将路面扩宽,修的省级公路也是通过白氏桥,成为东西交通的重要桥梁,为长阳与外界联系做出过重要贡献。不过十二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县城到宜昌,要整整一天时间。那时,从县城通往白氏坪,车辆要从白氏溪里面的漫水桥的路面上趟过,要是遇上下大雨,白氏溪就会涨水,通往外界的交通联系便中断了,走山路就要大半天。如今,沪、蓉高速公路与县城的连接,一小时就到宜昌了。不再为白氏桥承重量不够而担心,为山陡路窄弯急而忧虑,为溪水阻隔而兴叹。
小时候到县城常从这桥上经过,记得有几位同学曾经从它的边上的石栏上跑过,比谁的胆子大。如今回老家时再从它上面走过,或许是在外面走的多了,感觉它实在是太小,只是它的作用并不小。白氏桥在这儿屹立了几个世纪,也是当地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如今依然横卧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默默地贡献着。
大热的天,能够泡泡温泉,可是一种极好的享受!文字描写精彩!

我也喜欢彩色的鹅卵石,喜欢这样圆润的小石头,鹅卵石,象征着一种理性。

小小的白氏桥,充当过历史的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