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作家】醉童
大唐诗人李白,素有酒仙之名,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曾言:“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善酒,豪饮,似乎已经成为当朝人人敬佩和仰慕之人。他自己也经常保持着醉醺醺的样子,而且说,要写诗之前必须喝酒,这已经成为了文坛佳话。更叫人惊讶的不是这个平凉县出过一位誉满全球的大诗人,而是平凉城居然有一块乾隆亲笔的“天下醉童匾”。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大清国乾隆盛世,就在李白的出生之地,甘肃的平凉,出了一件趣事。这个平凉知县也算当时炙手可热的人物——和珅手下的小虾米,放着民间疾苦不去过问,偏偏相信了一件叫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当年平凉大旱,灾民流离失所,四处要饭,他不向朝廷上报,却说平凉粮食大丰收,百姓吃不完,把粮食都酿成了美酒佳酿,日日以酒当茶,人人都成了酒仙。居然又出了个神童级人物,被当地文人雅士誉为平凉醉神童。这神童年龄一十二岁,却因为善饮名噪天下。民间的传说,更是把他们吹得神乎其神,说这些神童两三岁就学会了喝酒,甚至更有甚者说,他们生出娘胎就喝酒,不是喝奶长大,而是喝酒长大的,所以才会有醉神童的说法。平凉知县为了取悦圣上,便将醉神童的事上报给了和珅。
和珅得报心里明白,平凉知县是因为乾隆好大喜功,喜欢臣子说他爱民如子,所以如今是风调雨顺,天下一片太平景象。要问如何会有醉神童?因为酒,酒又何来,自然是粮食酿制的。老百姓吃不饱,又岂来多余的粮食酿酒?要不是酒酿制的太多,也不能以酒当茶,连小孩子都喝成了醉神童吧?于是顺理成章,说明皇帝治国有方,宰相功不可没。
次日上朝,和珅就递上一个折子,说:平凉出了醉神童,堪比当年酒仙,请皇上下旨赐封一块“天下醉童匾”。
皇上一听就乐了,忙问:“和爱卿,平凉真有两岁饮酒,十二岁酒量过人,居然还能醉酒吟诗,不逊李太白之人吗?”
和珅回答:“启禀圣上,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饮酒成仙,自然也不是一日可成。想那唐朝大诗人李太白素有酒仙之名,也是因为自幼饮酒之故。李白正是甘肃平凉人氏。可见平凉有酿酒传统,也有豪饮的习惯。皇上知道的酒乃是粮食所酿,没有粮食哪里来酒可酿?必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粮食丰产了,才会大量酿酒。”
乾隆大喜,连声说:“和爱卿言之有理,朕准奏,就由朕亲笔书‘天下醉童’四字,由爱卿奉旨去一趟平凉册封吧。”
和珅领旨正待窃喜,不料下面出来个当横之人,就是专门喜欢与和珅唱对台戏的纪晓岚。
老纪拿着他的金烟袋杆,出班奏道:“皇上,您不能听信此等谣言。”
和珅反驳:“老纪,你怎么知道是谣言?你又没有去平凉。”
纪晓岚说:“皇上,臣听闻甘肃大旱,饥民流离失所,哪里还有粮食酿酒?再说,酒性刚烈,小孩子岂能喝得?又谁见可以以酒代奶喂养婴儿的?这完全是一派胡言,必定藏着个大阴谋。”
乾隆脸一沉,说道:“纪晓岚,朕亲临军机处,从来没有关于甘肃旱灾的谍报,你在翰林院修四库全书,怎么会知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怎么就一定没有醉童?”
乾隆一顿火发完对和珅说:“和珅,你不要去理睬纪晓岚的话,朕马上发旨册封‘天下醉童’。你随朕来。”
说罢挥袖而去。
殿下一片哗然,和珅得意洋洋进内宫去了。几个和珅党羽故意当着纪晓岚,说了几句风凉话一哄而散。只有两个正直大臣走到纪晓岚身边叹息。
“纪大人,这皇上对和大人言听计从,可如何是好?这所谓醉神童分明就是民间闹剧,圣上居然还要册封‘天下醉童’?”
“纪大人,这甘肃灾情严重,饥民已经开始流向内地,多地出现饥民哄抢闹事,现在不赶紧救灾赈灾,偏偏要册封醉童。实在太过荒唐。”
纪晓岚微微一笑,说道:“列位大人,纪某自有道理让和胖子出丑。”
话说和珅进内宫,拿到乾隆亲笔书写的“天下醉童”和一道圣旨,得意洋洋回到和府。
管家刘全上前低声告诉他:“和大人,平凉知县来了。”
和珅说:“让他去书房等着。”
和珅收好乾隆御宝,装模作样地走进书房,平凉知县刘春萌连忙过来施礼:“和中堂,下官拜见中堂大人。”
和珅坐在太师椅上,问道:“平凉知县,你不在平凉守职,来京何事?”
“和大人,下官月前上报朝廷,关于平凉醉神童一事,不知可有下文?”
和珅眯着眼,冷笑,说:“刘知县,你想要个什么下文?”
“这个……”刘春萌不知和珅肚子里卖什么药,只能哼哼叽叽装聋作哑。
和珅突然沉下脸,说:“平凉知县,你可知罪?”
刘春萌吓得一屁股滚下座位,趴在地上磕头如捣蒜:“下下……官……不知。”
“我问你,今年甘肃四处大旱,饥民已经开始入关,独有平凉丰收不成?”和珅声色俱厉。
刘春萌浑身筛糠一般抖个不停,口中语无伦次:“下官……并未……隐瞒。”
“你还敢说并无隐瞒?你说,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余粮拿来酿酒?我再问你,去年,户部曾给西北各地拨有银两兴修水利,为何今年还会大旱?”
刘春萌苦着脸,说:“和大人……老天爷……要旱,下官也……无奈。”
“大胆!天旱你知县管不了,修渠打井也管不了?”
“这个自然……是管得了……只是这银两……”
“银两?银两你敢说平凉没有得到不成?”
“启禀中堂……去年的银两……”
“说啊,银两去哪里了?”
“中堂大人,大部兴修水利的银两,都被各级上衙留用,分拨到平凉已经所剩无几。下官……看这几个钱,拿去修渠打井,也不过打了水漂,便私下处置了。”刘春萌渐渐平静下来也不抖了,说话反而硬气许多。
和珅心里有鬼,也不敢真去追问,又不能不问,便说:“各上衙留些也是有的,只是你平凉少说分到一两万,究竟做了何用?还不照实说来。”
刘春萌又磕了几个头,说:“去岁在下给中堂府上曾奉白银五千两,甘肃省衙三千两,余下……余下……”
“余下去了哪里?”和珅口气也渐渐缓和下来。
“余下的,下官纳了一房小妾,给她造了园子。”
“你这个该死的奴才啊。好歹也要拿出一些做做样子,装装门面。”
“下官愚昧。”
“我问你,谁人给你出主意,搞出个醉童来糊弄朝廷?”
“下官的师爷。师爷说去年没有修水利,今年又遇大旱,朝廷必要追究,不如造出个新闻,让万岁爷误以为是个丰收年景,此事也就瞒过去了。”
和珅又好气又好笑,说道:“尔等真是痴人说梦!真的以为大清朝廷上都是死人?今日若不是我瞒天过海,你等这种小伎俩,早就被纪大烟袋戳穿了。”
“多谢中堂体恤。”刘春萌又从身上掏出一张银票,递给和珅,说:“这是白银五千两,请中堂笑纳。”
和珅笑眯眯收起银票,说:“我已向皇上请到御宝‘天下醉童’,即日就启程前往平凉宣旨。你速回去安排,千万不要露出马脚,再一件事,务必拦截饥民不得入关!”
“在下明白。”
再说纪晓岚下朝回到家中,叫来杜小月。
“先生,今天朝中有什么新鲜事?”
纪晓岚笑着说:“还真有一件新鲜事。”
“什么事儿啊,小月最喜欢新鲜事,说来听听。”
“小月,你听说过两岁会饮酒的孩子吗?”
“两岁饮酒?两岁的孩子还在吃奶,怎么会饮酒?”小月大笑,说,“先生是逗小月玩吧?”
“不是先生逗小月玩,是和珅逗皇上玩。”纪晓岚摇摇头说。
“和胖子又出什么鬼花样啊?”
“今天和胖子上本,说甘肃平凉县出了个醉神童,胜过当年的酒仙李白。一口气可以喝十坛白酒,照样吟诗作对。现在皇上要册封他为‘天下醉童’,即日让和胖子去平凉宣旨。”
杜小月大笑,“噗嗤”一口茶喷出来,正好喷在纪晓岚身上。
纪晓岚吓了一跳:“小月,你干什么?你应该去啐和胖子,怎么啐了先生一身?”
杜小月笑着拿块帕子一面给纪晓岚擦茶水,一面说:“先生,对不起,小月是被笑得喷出来的。这个和胖子太逗了,皇帝哥哥居然会相信?”
纪晓岚摇摇头,说:“你的皇上哥哥一点也不傻,会信吗?他是顺水推舟,一来不想甘肃灾情在朝廷上掀起风波,二来一定另有深意。你等一会一准被召进宫去,皇上,或者太后要委托你做什么就答应下来。”
两个人正在说话,下人来报,宫里派人来了。纪晓岚与杜小月相对一笑。
小月随着来人到了太后宫里,看见乾隆也在。
杜小月笑着给二人施礼。
“杜小月见过皇帝哥哥,见过太后娘娘。”
乾隆笑着说:“杜小月平身。”
太后说:“小月坐到我身边来。你皇帝哥哥正在和我说世间奇闻。你也来听听。”
杜小月说:“皇帝哥哥,什么新鲜事啊?”
“你皇帝哥哥说,平凉县出了个会喝酒的醉童。两岁善酒,十二岁豪饮后可以吟诗作对。皇帝打算册封他为‘天下醉童’。”
“呵呵,这个好玩。太后,您老人家何不让皇帝哥哥下旨,把这个醉童召进宫,每日陪伴身边饮酒作诗多好玩啊。”
“小月,深知我心。皇帝,你怎么看?”
“回太后,儿子正有此意,所以派人把小月召进宫来,打算派给她一个差事。”
“皇上,你要派小月到甘肃去,把这个醉童带进宫?”
“小月果然聪明。小月,朕这次给你一道密旨,你去甘肃把这个醉童带回来,朕要亲自分辨真假。”乾隆笑着对杜小月说。
“小月领旨!”
“还有一件事,朕打算派和珅去宣旨,同时派纪晓岚随行查看民情。朕准你随机行事,别让他们两个路上闹腾太凶。”
“皇上,你自己为什么不去。你亲自去,看看谁敢捣鬼!”
乾隆摇摇头说:“我要去了,说不定他们杀人灭口都干得出来,还是你去方便。你暗中观察,设法把人带回来。”
“小月遵旨。”
第二天,乾隆果然在朝上宣和珅为醉童册封钦差,纪晓岚为甘肃安抚使一同赴甘。和珅心怀鬼胎又不能言,只好暗中命刘全连夜赶去平凉先做布置。
和珅下朝后,正打算赶紧回家,被纪晓岚叫住了。
“和二,别急着走啊,上阅微草堂喝茶。咱们商量一下怎么走啊?”纪晓岚拽着和珅的袖子。
“我说老纪,咱们两个有商量吗?”
“瞧你说的,怎么没商量?咱们不都是去甘肃吗?”
“老纪,咱们没商量!我去平凉宣旨,你去甘肃抚民,有啥好商量?”
“嗨,我说和二,你这话不对啊。那平凉不属甘肃?不走去甘肃的官道?咱们同路啊。”
“同路也没商量。我嫌你这个人讨厌,不想和你同路。”和珅气呼呼地甩开纪晓岚。
纪晓岚却笑呵呵,说:“和二啊和二,你是不是心里有鬼啊?”
“你才有鬼!我去平凉宣旨有什么鬼?”
“醉鬼!你别当我老纪傻,我傻,皇上也不傻。什么醉童?这里面肯定有猫腻,没有猫腻,我老纪的人头给你和中堂当夜壶!”
“去去,你别缠着我。你要一路走,就要听我的安排。要不然,各走各的。”
“这不就完了。你早说啊,行,这回出门,我老纪全听你的。”
第二天一早,出北京城西直门,一条奔西的大道上驶着一挂马车。那车锦缎华盖,驾辕和拉套的却是老弱病残,赶车的也不着力。那马车一摇三晃,在官道上慢慢悠悠走。天蒙蒙亮出了西直门,走到晌午还没有到沙河店,算算不过出去了30多里,走都该走到了。刚刚离开西直门的时候,旁边还有一个骑着白马的姑娘。这会儿早就到了前面,估计过南口了。
车里坐的是和珅、纪晓岚,骑马的姑娘是杜小月。
杜小月性子急,看看车把式不急不忙慢慢悠悠的架子,想起出门前纪晓岚的嘱咐。
“小月,这一路和胖子肯定搞鬼,我估计他派刘全去前面安排了。为了给刘全留时间,他一路肯定拖拖拉拉。我就陪他耗着,你找机会赶上去,一定要抢在刘全前面。”
杜小月故意对车厢里面的和珅喊:“和胖子,你叫赶车的快一点。这么走,什么时候到甘肃啊?”
和珅撩起车帘对杜小月笑着说:“小月姑娘,今天这匹辕马有点跛,拉套的有点老,跑起来颠得厉害,我是怕你家先生一把骨头给颠散了架子攒不起来啊。”
纪晓岚瞪了他一眼说:“和胖子,你的骨头散了才攒不起来。”
杜小月说:“先生,你跟和胖子在后面晃着吧,小月性子急,先去前面南口等你们。”
说完就是一马鞭,白马风驰电掣朝西而去。
“小月、杜小月……”等和珅钻出车厢想拦住杜小月,她早没影儿了。
纪晓岚却说:“和二,你拦不住她。小月的急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
和珅无奈,只能下令给车夫:“快点赶车。”
“老爷,这马,赶也走不快。”
纪晓岚眯着眼,说:“和二,你不就是想慢点吗?”
“老纪,你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和二,你告诉我刘全去哪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