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专栏作家*小说征文】我只会中医

编辑推荐 【专栏作家*小说征文】我只会中医


作者:老游湖 进士,6324.6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57发表时间:2017-08-08 20:02:06


   李医生名叫泽宏,老家在彭场,家道殷实,不然,也就没得钱钞供给李医生读书了。十年长学下来,李医生的肚里也还有些文墨。只可惜,都民国了,考取功名,自然已成昨日黄花了。李医生回家,爷老子也不忍儿子去接班,去做个田土地主,不然,也不会花费那多钱钞供李医生去读书了。那所花费的钱钞,该要置下多少田亩啊?心中当然存了博取功名、光耀门楣的念头。但这也只怨那孙大炮,硬是下死力推翻了别个满清政府,令多少寒门秀士断绝了走“学而优则仕”的念想?读书人没了念想,不去责怪、怨恨孙大炮还有个鬼?但无论读书人么去谩骂,历史的车轮都已在隆隆的轰鸣声中步入了民国,读书人也只有另起炉灶,继续做他“优则仕”的春秋大梦。爷老子本也想托门子,找关系,替李医生搞点公家事体干干。也是天遂人愿,也搞了个事做,就在区政府搞文抄公,当时,却有一个新名词,不叫文抄公叫秘书。其实,也就是以往的师爷。
   也不是李医生的爷老子不想把李医生往上拱,比如县府,实在是李医生的爷老子已力用尽了。别看李医生的爷老子在这方圆左近吃得开,有员外、绅士的美誉,可那范围,也就针眼大。搞到县上,呵呵,屁都不是。而就是搞到区政府,虽则叫那路子野的人看不上眼,但这事一传扬出去,哪个不眼馋?哪个不夸李家爷老子的脸面比那砧板还大?
   当然啦,这干泥巴是抹不上墙的。这古话说的好,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打官司如此,这托人办事莫不亦如此。至于说到所用去的钱钞,虽没得李医生十年长学花费的多,却也赶上一半了。心疼吗?难免。毕竟那是真金白银啦!
   扯远了,说李医生。
   李医生初到区政府,也没得么出彩的地方。每天总是按时准点上下班。搞了几天,也没得么家不适应。毕竟是才出学堂门,又进政府门的年青伢们,也没得那多扯头,唯一不同的,就是低头猛抄。好在脑子单纯,也没得么怨言,每天只把那抄写当作练习了书法。
   一天,科长踱步走来,见了李医生的字,忍不住赞声好!
   这倒把李医生赫了一跳,李医生不慌不忙放下手头毛笔,扭头莫名地看着科长,又作势要起身。
   科长见了,倒显出了几分不忍,双手连忙抬起,压在了李医生的肩膀上,笑道,继续,继续。
   李医生这才又拿起笔,低头抄写去了。
   过了会儿,科长问,么不用钢笔?
   民国了,这书写也要俱进了,都提倡用钢笔书写。
   李医生连忙放下笔,站起身,红着脸道,我不习惯。
   科长又是哈哈一笑,拍了拍李医生的肩膀,走了。
   李医生听了,愣了下,又坐了下去,舔了下笔尖,刚准备去写,却又一时走神,思索起科长的话来。
   下班回家,李医生还在想着科长的话。
   李医生的家,本来住在乡下,离街上,也有个五六里路,李医生在区政府上班后,爷老子专门买了套房子,供李医生居住。又专门雇了两个人,照顾李医生的一应起居,饮食。房子离区政府也不远,放个屁,臭气还没消散就到家了。
   第二天上班,李医生穿了一套崭新的中山服,坐下誊抄时,就是那才发不久的钢笔。只是那握笔的姿势,亦如捏毛笔。
   科长上班见了,眼睛一亮,走到李医生身边,哈哈笑道,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也!
   李医生抬头看着科长的背影,长出了一口气,一身轻松地埋头写去了。那速度,似乎比以往快多了。
   周围的同事见了,都羡慕不已,都说,李秘书,往后也别忘了我们。
   李医生听了,呵呵笑个不已,口中只道,哪里,哪里。心中却已翻江倒海,憧憬着未来。
   只可惜,好景不长,一纸调令,科长去了县府。李医生心中的那份憧憬也被调走了。
   李医生还是每天埋头苦抄。中指上的老茧,又比以往厚了一层。
   日子就这样过过去了。
   一天,区长接到通知,说要去县府开会,汇报辖区内的治安状况。那一时节,正是共产党兴起之时,老财们时常受到侵扰。以前的会议,都是先几天就通知了,准备起来也充分些。可这次却是突然,临时。区长一时也抓了瞎。偏偏都已下班,新来的科长也不知所踪。区长急得把脚跳。区长的勤务员见了,道,我跟你郎举荐个人,准成。平时,我也捡过些耳朵,治安这块正是他管。
   区长手一挥,道,快去快去,船马上要开了。
   勤务员转身走了。
   这一走,自然就跑到李医生家了。
   勤务员与李医生也熟,都是一个塆子里的,还在李医生的新家吃过几次饭。
   李医生下班,也不四处闲逛,就呆在家里看书。现在不再考试了,李医生也不再去看四书五经了,只去捣鼓些医书回来看。么《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经脉》之类的书也搞了些在肚里。今天,李医生正在看孙思邈的《伤寒论》。看得正性起,房门格嚓一声打开了,就见勤务员笑嘻嘻走进来,口中只道,快走快走,好机会来了。说着,拉着李医生就往外走。
   李医生也不问,挣开手,穿好衣服,相跟着走了。
   来到区府,区长望了一眼,瞟着李医生,问,治安材料你熟?
   李医长想了想,道,嗯。
   区长催道,快,带上材料,去县府。
   李医生转身去了办公室。
   ……
   等开完会回来,李医生从此只负责区长这一摊子里的事。办公室也换了单间。李医生心内大喜,接勤务员在家喝了几盘酒。还把自家一个表妹介绍给了勤务员。
   正当李医生春风得意时,区长又要调去了县府。李医生心下不禁一片凄惶。临行前,区长问,跟我走?
   李医生摇了摇头,道,不去。
   区长问,那你?
   李医生答,想去学医。
   区长道,刚好,我有个亲戚,也是学医的,介绍你去。
   李医生抬起头,问,谁?
   区长答,仙桃的王国堂。
   李医生喜道,他郎?
   区长惊问,认得?
   李医生叹口气,道,我哪有那大的面子啊。
   区长道,这次叫你如愿。
   于是,李医生辞了公职,又跟父母说明了原因,随同区长一道去了仙桃。
   从此,李医生开始了他的从医生涯。
   王国堂先生也算是仙桃的一方名医。虽是全才,却对跌打损伤尤其擅长。王先生一生却只教出了两个徒弟。一个是李医生,一个是郭国标。郭国标医生治病,只吃一副,都管他的药叫虎狼之药;而李医生却走的是温和派,三副药方,才能解决。因此,仙桃一带人都说郭医生看病比李医生行些。为此,师兄弟之间难免有了些间隙。好在二人学成后,并未在一起,郭医生回了张沟,李医生回了彭场。日子过的倒也相安无事。二人有时回仙桃去看师傅,却从不提及医学上的事,只是谈论友情兼别后的情状。
   四清运动那年,沙湖广收人员,李医生也去了,落藉在了游湖。后又经人介绍,去了保丰卫生所做了医生。
   这一搞,就是一二十年。
   后来,西医逐渐取代了中医,李医生的一个当干部的好友劝李医生改行去搞西医。李医生断然回绝道,我只会中医!
   好友无奈,又在中帮替李医生谋了个位置,才使李医生又操起了旧业,不致于荒误了一身的医道。
   李医生也在这尴尬中生存了下来。
   可喜李医生还教出了他的第三个儿子。而三子能上岗行医,还是自费在仙桃卫生学校学了一年半,持西医资格证。而三子行医的手段,却又是望闻问切一应中医的搞法。
   李医生见了,也只哭笑不得。

共 28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李医生家道殷实,故而其父花大钱让他学了医,好不容易十年苦读下来,却已是民国了。无奈,其父又费力帮他在区政府谋了个抄公文的差使,并得到了科长的赞赏,刚要窃喜,科长却调去了县府。一日,区长要去县府开会,汇报辖区内的治安状况,手中正愁无材料,李医生帮他解了围,得到了区长的赏识提拔。正当李医生春风得意时,区长又要调去县府了。他不想跟去,只想学医,区长便介绍他去王国堂门下,从此开始了他的从医生涯。后来,西医逐渐取代了中医,幸亏好友帮忙,才使他重操旧业。李医生将医术传与三儿子,三儿子又去卫校学了一年半,于是乎,持的是西医证,行的却是中医术,令李医生哭笑不得。小说细腻地描叙了李医生的得意和无奈,人物刻画鲜活而传神,文字流畅,故事引人入胜,颇有幽默感,可读性强。推荐赏阅。【编辑:醉童】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醉童        2017-08-08 20:04:07
  作者你好,小说风趣耐读。欢迎继续赐稿系统短篇栏目。
回复1 楼        文友:老游湖        2017-08-08 20:17:13
  醉童老师,感谢您酷暑编文并与以中肯的点评!但有一点我要指出,李医生父亲花大钱,并非是让其学医,而是上私塾,作着读书人惯常的春秋大梦。而学医,是在李医生的几番沉浮后的不得以之作。如一开始去学医,底下的情节就只能是另一番景况了。不当之处,敬请海涵!夏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