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书信】云中谁寄锦书来(散文)
斜阳脉脉,落花缤纷,流年散去,谁还会在原地踏步,等待一份未知的理由?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上西楼……”最初看到这首词是应该是在琼瑶阿姨的小说里吧?十几岁的少女根本不懂得这首词的意思,只是对这句“云中谁寄锦书来?”却是深深地喜爱,便牢牢地记下了。
长大后,终于知道这首词原来竟是来自李清照的《一剪梅》,对于里面所写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是有了深刻的体会。那种独倚高楼,对月难眠的孤寂,惟有深陷其中的人才能够明白真味。
学生时代的我,自然不会无端进入爱的漩涡。只是,个性孤僻的我,总是喜欢一个人行走,更喜欢一个人静守时光,默默地沉思。那时的我,不爱说话,喜欢做一个最踏实的听众。只是,听多了别人的心事,自己却也变得多愁善感起来。
明明是跟自己八辈子都扯不上关系的事,自己却可以烦恼许久。这种自讨苦吃的习惯,到现在还没有改过来。
遥记师范求学时期的我,明明是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一枚,却偏偏凭着手中之笔,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不爱说话,却喜欢对着陌生人说出自己的苦恼。那些做完作业就闲得发慌的晚自修时间,都被我充分利用起来了。不是写日记,就是写信。那种聆听笔尖沙沙沙地在信笺上发出响声的满足,只有自己才能领略那种快乐的滋味。
所谓的笔友就是在信上交流的朋友。那时的笔友对我来说,不分男女,不论年纪,更不用说职业了。只要有人介绍就可以发出第一封交友的信件,那薄薄的信纸上写的也不过是廖廖无几的几个问题,无非是你的兴趣是什么?你的学习怎么样?你是哪里人?偏偏这么无聊的问题,却总有人热情地进行回应。
更多美好的时间,我把对同学的关心与惦记写在信里,把中学毕业后的不舍隐在字里行间,只是想知道大家都在新的学校里过得很好,如此而已。令我感动的是,几乎每个收到信的人,都会给我回信,包括昔日教过我的老师,曾经同窗过的同学。
大概等待就是那时学会的吧!只要一封信出去,耐心地等上三四天,就可以收到一封来自异地的回信。单是看到不同的邮票就够兴奋了,更不用说信封上那些龙飞凤舞的字迹了。当然,拆信时的紧张与期盼,更是一种美好的体验。有时,你寄出去的信里,只是写一个同班同号数的学友,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性别了。遇上有同样小心机的笔友,他还会细心地夹一张自己的照片,以表自己的交友之心。一来二去的,这个笔友就交成了。
“云中谁寄锦书来?”这种美好的期盼现在已经无处可寻了。电子邮件,QQ,微信等交流方式的兴起,使得书信渐行渐远。现在,一年之内,收得最多的就是来自各地的报刊杂志了。甚至好几年都不曾收过半封信了。以前读书时,一天之中最多可收到七封信呢!这巨大的转变,我有好长一段时间都不能适应。多么怀念那种收信拆信看信回信的美妙时光呀!
还记得刚刚申请到QQ号时,自己再次燃起了交友的热情。只是,在一些陌生的聊天室里,看到那些不停闪烁的头像,我根本不知道要从何聊起。习惯在聊天室里当个过客,偶尔发一个表情,以示存在感。等到退出聊天室后,马上有人申请好友了。
初涉网络的我,那些QQ好友大多是在不同的聊天室里加上的。后来,学会了寻找同年龄层的好友,也学会了如何面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其实,好奇心是聊天的最大根源,当这种好奇日渐后,便对聊天失去了兴趣。特别是在自己进入各个文学网站,尝试发表作品后,写作已经成了自己最大的兴趣。
当一名网络编辑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还可以结交形形色色网友。会主动加编辑的作者,大多数是刚刚接触文学创作,想从编辑这里提高写作技巧的。经验丰富的老作者一般比较少主动加编辑。那些来自各行各业的文学爱好者,却因缘际会,共同守在一方天地之中,一起维护着网站的经营。这种单纯的情感令我恋恋不忘。
淡出网络的我,已经很少用QQ了,看着那些越来越远的兄弟姐妹们,说不伤感是骗人的。只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谁会像我一样傻傻地站在原处等呢?既然选择了离开,就不要后悔自己的决定。
没有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网友,我还有身边无数默默关注自己的朋友。现在,我已经渐习惯了这种风清云淡,无拘无束的生活。心血来潮时,写上几句,或者逛一逛朋友圈,看到顺眼的就点个赞,不熟悉的就视而不见地飘过。这样的时光不也挺好的吗?
如果,现在让我再次拿起笔写信,我只想写给一个人,一个我时刻牵挂的朋友。遇到困难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烦恼的时候,我只想对他吐苦水,也不管他烦不烦;伤心的时候,我还是只想找他说几句心里话。其实,我也不是把他当作回收站,有什么特别开心的事,我也是在第一时间内告诉他的。可惜,再也找不到会在第一时间内回应我的人了。
已知道结果,就不会再去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了。等待并不可怕,无奈的是等了太久太久都得不到回复。那种石沉大海的静寂才叫人害怕。
已经封笔多年,自然也不会再轻易提起。只是,“云中谁寄锦书来?”我的脑海时常会浮起这句话。如果,有人寄来书信,我必定会在第一时间内回复他,你相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