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水洞伏击战(军事纪实)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抗美援朝首战告捷
1950年10月19日,也就是朝鲜首都平壤陷落的那一天,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发出了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的命令。当晚,中国人民志愿军三个军(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二)开始分三路从辑安、长甸河口、安东秘密跨过鸭绿江,第三十八军作为二梯队,尾随四十二军渡江开进。为保证战役发起的突然性,彭德怀规定各部要控制电台,封锁消息,严密伪装,夜行昼宿,隐蔽地向指定作战地区开进。伟大、光荣的抗美援朝战争拉开了帷幕。
一
美国一直认为中国不会介入参战,朝鲜人民军已经不堪一击。因此,无论是美国的华盛顿当局,还是东京的麦克阿瑟总部,都沉浸在朝鲜战争即将结束的乐观情绪中。他们乐观地认为:只要在中朝边境不发生意外事件,感恩节(11月23日)前将胜利结束这场战争。
在美军占领平壤之前,美国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规划战后统治朝鲜的计划。10月10日,美国陆军部授权麦克阿瑟,在成立“统一的朝鲜政府”之前,行使占领军统帅的职权。10月12日,联合国朝鲜临时委员会决定,由麦克阿瑟在“朝鲜政权过渡期”代行在北朝鲜的民政督察权。美第8集团军根据麦克阿瑟的命令,成立了由161名军官组成的“民政援助司令部”,准备对北朝鲜实施占领军统治。
美军占领平壤以后,麦克阿瑟计划由美第10军率1个师在朝鲜担负占领军任务,其他部队逐次撤离朝鲜。美国政府通知麦克阿瑟,停止向朝鲜运送补充人员,原定前往朝鲜的比利时、荷兰、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在朝鲜的菲律宾等国部队,可以不再来朝或准备回国。计划来朝的加拿大旅和希腊旅各减为1个营,英国部队由2个旅减为1个旅。在前几个星期还要求紧急补充弹药的沃克将军告诉麦克阿瑟,现在第八集团军的弹药“绰绰有余”,从美国本土运来的弹药和装备应该一律运到日本去。美军驻日本的后勤司令官取消了所有未付款的武器弹药订货,已经在港口装了船就卸下去。
美军第二师已经向仁川港派出了设营队,着手准备大部队乘船离开朝鲜的事。骑兵师的一些部队甚至已经开始上交装备,为撤离朝鲜作准备。美军中流传着马上就要回日本或美国的消息。当美军骑兵第一师的后勤人员向在朝鲜的陆军官兵发放圣诞节礼品价格单时,很多士兵都把这份价格单扔了,他们认为圣诞节在朝鲜过是荒诞的,到时候他们肯定会在东京了。于是,这份价格单变成了日本银座的物价表。士兵们议论最多的是,感恩节在东京阅兵式上,是否戴上他们师特有的标志——一条黄色围巾。士兵詹姆斯•卡迪在给父母的信中写到:“有一种传闻说,第一骑兵师很快就要返回日本了,战争就要结束了。我的确希望如此。我已经烦透了这个国家和这场战争。”
美第2步兵师师长劳伦斯•凯泽少将(绰号荷兰人),召集所有将领参加了一次特别军事会议。凯泽神采飞扬地说道:“我们要回家了,我们要在圣诞节之前回家了。”他告诉这些军官:“我们已经接到了上级的命令。”当有军官问他们会被派往哪里时,凯泽回答他不便透露具体地点,但是绝对是一个他们想去的地方。于是,人们纷纷开始猜测:东京、夏威夷或者美国本土,甚至是欧洲的某个军事基地。
10月24日,当麦克阿瑟获知韩国第1师、英27旅以及第24师渡过了清川江后,对全体指挥官下了命令:“全军向鸭绿江前进!”美参谋长联席会议曾在9月27日向麦克阿瑟做出指示,“除韩国军队外,其他部队不能接近中朝边境和朝鲜东北部。”主要是担心接近中国和苏联边境会给这两个国家造成刺激。“全军前进”的命令明显违反了这个指示。但是,参谋长联席会议并没有追究,也没有要求麦克阿瑟撤回命令。参谋长联席会议判断中苏参战的可能性很小,即使美军到了边境线也不会发生什么大事。
麦克阿瑟10月24日的命令,取消了对非韩国军队向北运动的限制,这为第8集团军挺进鸭绿江打开了门户。每个人心中期盼的都是战争就要结束了,美军弥漫着盲目乐观的情绪。当中国军队正在向他们扑来,并且几乎就要与他们迎面相撞的时候,美韩部队一无所知。麦克阿瑟和他的参谋们以及华盛顿都仍然判定“中国不会勉强参战”。左翼的美第1军中,美24师让英27旅走在头里,英27旅未遇任何麻烦就到了博川。美韩军认为胜利就在眼前,他们无所顾忌地向鸭绿江边推进。特别是西线韩国第1、第6、第7、第8师,贪功心切,推进速度不断加快,态势突出,与美军部队脱离了联系。24日,西线,韩国第6师已占领熙川,主力正在向温井、桧木洞、楚山方向冒进,其一个团已经到达大榆洞的后方;韩军第8师已占宁远,并继续向江界方向前进;韩国的第7师和第1师,已占宁边和龙山洞地区;韩国第1师快马加鞭,朝云山逼去,以水丰坝为目标急速前进。英军第27旅、美军第24师分别向定州、泰川北进。东线,韩国第3师和首都师已占五老里,美军陆战1师、3师等待元山扫雷后即可登陆,美军第7师已经向利原方向运动。
韩国第2军以第6师为先头,第6师的进攻计划是沿着球场——温井——古场的公路前进,最终目标是位于鸭绿江畔的碧潼和楚山。第8师后续至熙川后超越第6师继续向前。第6师将19团留在熙川掩护第8师通过,然后2团跟着7团推进。林富泽上校的第7团没有遇到什么问题,顺利进击,傍晚时分抵达了楚山南方32公里的古场,楚山就在鸭绿江畔。古场和楚山之间横贯着江南山脉,不过山脉不高,7团的官兵已经确信明天肯定能喝到鸭绿江的水了,“战争结束前夜”的宿营准备也是在愉快的心情中进行的。
韩军咸炳善上校的第2团在24日攻占了温井,25日凌晨以宋大厚的3营为先锋,向北镇进发。浓雾弥漫着原野,团长咸炳善上校心里隐约感到有点不安。昨天,在2团击退北朝鲜军队的阻击进入温井的时候,3营的情报官报告说,通过对有线通讯网的窃听,发现有中国军队出现的迹象。咸炳善立即把这个情报报告给了代师长宋锡夏,宋锡夏断然否定了中国军队的存在,命令咸炳善照原路线前进。在温井宿营一夜,没有什么情况发生,不安的情绪还是在咸炳善的心头一掠而过。朝鲜北部的10月下旬,天气已经很冷了,远处,岩石裸露的狄逾岭山脉上铺着一层薄雪。眼下的公路是先头部队7团走过的,因此应该说是安全的。温井是进入朝鲜北部山区的门户。向北,一条南北方向的公路沿着从山中流出的九龙江蜿蜒北上。公路东侧是长满松树的山峦,枯草在乌云投下的暗影中摇曳;西侧是江水和延伸到江边的高山峡谷,江两边的谷地里是平展的稻田。北镇在温井西北方约17公里处,先头第3营的装满士兵的卡车排成一列,沿着河谷道移动。去北镇的道路是第7团昨晚安全走过的,因而该营没有采取特别的警戒措施。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中国军队正在严阵以待。
1950年10月19日,40军军长温玉成,率40军(辖第118师、第119师、第120师)从安东出发,首批跨过鸭绿江。40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的王牌部队,被称为“旋风纵队”,战功显赫。温玉成,1915年10月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长冈乡长冈村的农家。1929年,年仅15岁的温玉成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一至五次反“围剿”战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区队长、新四军第6师十八旅旅长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抗战胜利后,温玉成奉命赴东北,任松江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黑龙江省哈尔滨东南的阿城接收几支地方保安队,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独立二师,温玉成任师长。温玉成用兵神速,被人们誉为“铁脚师长”。后调任东北野战军第145师师长,第41军副军长,在辽沈战役和天津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1950年10月19日,温玉成任军长的东北边防军40军从辽宁安东出发跨过鸭绿江,成为志愿军首批入朝参战的先锋部队。按彭德怀司令员的部署,志愿军入朝后,首先在清川江以北的德川、宁远一带建立起防御线,以遏止“美军”的攻势,稳住阵脚后,再伺机转入反攻。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美军,仍然趾高气扬,长驱直入。就在温玉成的40军先头部队到达德川、宁远后,美军也几乎同时到达。
10月24日,温玉成接到志愿军司令部电令,要其立即派出一个师赶赴大榆洞附近。深夜时分,温玉成路过大榆洞时,向彭德怀报告说自己两个先头师第118师和第120师已经到达北镇以东和云山以北,军部也准备随第118师赶到北镇。彭德怀要求:第40军是先头部队,要打头阵。出国第一仗要打得漂亮,打出威风,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掩护志愿军主力的集结与展开。如果情况有变,你们就要独立自主,果断处置,运用阻击、袭击、伏击等各种手段,不失时机地歼灭敌人。
此时,韩国第6师主力已经占领温井,并要经过丰下洞、两水洞、北镇去鸭绿江边的楚山和碧潼。温井是个公路交叉点,距北镇仅17公里。其间有一条南北方向的河川谷地,东侧是起伏的山峦,居高临下,便于发挥火力;西面是20多米宽的九龙江,江的西面又是大山。东西两山之间,公路和江流两侧是已收割完的稻田。温玉成知道这是一个理想的伏击地带,决定就在这儿打敌人一个伏击,并立即进行了部署。此时,第40军118师行至两水洞地区,得知敌人已先占了温井,便就地宿营。师长邓岳在领受军长指示后,立即研究作战方案。准备天明后伏击敌人。
邓岳,湖北省麻城县人。中等身材,挺拔精干,有一种内在而深沉的军人气质。他1918年生,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当时是个地道的红小鬼。作战勇敢,机智灵活,首长和同志们都很喜欢他。长征途中,他身患疟疾,无力行军,老班长含着眼泪给了他十块光洋,让他随二梯队老弱病残行动。二梯队领导看他身体弱,年龄小,动员他就地复员,解甲为民。邓岳说啥也不肯,咬着牙坚持行军。途中突然发作,抽搐地躺在路边。恰好陈赓同志路过,认出他来。“这不是小邓吗!怎么了?”听说邓岳病了,陈赓让他骑自己的马走。邓岳说啥也不肯。陈赓就让他“拉着我的马尾巴走吧!”邓岳浑身无力,举步唯艰,踉踉跄跄地拉着陈赓的马尾巴勉强赶路,马蹄溅起的泥土打在他的脸上,糊住了双眼。他就闭紧眼睛行军,跌跌撞撞地终于翻过了秦岭巴山。到达陕北之后,他历任抗大一分校区队长,干部营营长,军分区参谋长,八路军副团长,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解放战争时期,他响应党的号召,挺进东北,担任118师的副师长和师长,带领这支部队坚持南满,决战辽沈,解放平津,渡海作战,把这支年轻的部队带成了战绩辉煌的主力师。他对这支部队一往情深。干部战士对这位年轻的老师长也信赖尊敬。
政委张玉华是山东省文登县人。他身材修长,瘦削坚实,长瓜脸,高鼻梁,二目深陷,炯炯有神。他1916年生人,1936年在师范读书时参加地下党,是抗战初期,发动天佛山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抗战中期就担任了该团政委,战斗一贯积极靠前,军政双能。海南战役时,由119师政治部主任升任118师政委,与邓岳师长一道挥师渡海。两个人配合默契,得心应手,是一对很对脾气的好搭档。
邓岳和张玉华研究决定:让前卫354团暂不过温井,在温井以北的丰下洞和富兴洞地区严阵以待,隐蔽休息。要占据有利地形,构筑简便工事,准备战斗,阻敌北犯。师主力集结于两水洞和北镇地区,视情况进入战斗。如果敌人不来,明晚再继续前进。当即,让参谋人员草拟了文书命令,派步、骑兵通信员送交各团和报告军里。为了保密,当时师团之间都没有开设无线电联系,只能依靠这种最原始又是最可靠的通信手段。
这天的凌晨二时,位于北镇大榆洞的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值班室的电话铃突然响起。参谋长解方拿起电话,是第40军118师司令部打来的,里面的声音紧张而激动:“我们的正面发现了敌人!”解方怀疑自己听错了,因为根据掌握的敌情,部队不可能这么早就与敌人接触。他再问了一句,得到的回答是:“没错,是敌人!说的是外国话,听不懂!”解方立即指示:严密监视,不许暴露。放下电话,解方还是对部队如此迅速接敌感到意外。觉是不敢睡了,解方把副司令员洪学智叫了起来,两个人心绪不宁地守着电话机。没过一会儿,电话又响了,这次是师长邓岳亲自打来的:“我们的侦察员已经听见他们说话了,讲的都是朝鲜话,看来不像是美军,可能是韩国第6师。”洪学智说:“要是伪军的话,就把他们放进来!”按照原定的计划,志愿军各军应在这一线展开,布置下一个“大口袋”,再寻找有利的战机,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一下子围住韩国军的几个师。
二
志愿军40军118师354团的前卫2营4连,距温井只有四五公里。他们没进村庄,隐蔽露宿在公路东侧的山林里。居高临下,老远就看见温井地区一簇簇露营的火光把夜空映红。从那边撤下来的朝鲜人民军和逃过来的朝鲜群众都说敌人占了温井。但是还不知道敌人的番号、兵力和行动意图。温井是公路交汇点。敌军继续北犯,可能经桧木洞、古场,去鸭绿江边的楚山。也可能经丰下洞、两水洞、北镇,去鸭绿江边的碧潼,正好路过354团隐蔽宿营的地域。据团侦察排探知:韩军约一个团已到温井。敌人要是由此北犯,正好从4连眼皮底下经过,那简直是送上门来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