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没有“功劳薄”
经常看到一些作者在文章的末尾缀上:“某某作家(散文)协会会员,有××篇作品获得某某奖……”意思是说,自己在文学创作上是很有建树的,任何人都不可以对他小觑的。意思非常明显,他在文学界是个人物,也是有别于其他人的。
或许在其它领域可以躺在“功劳薄”上显摆一阵子,休息一阵子,唯独文学、科学和武功是没有止境的,也没有任何“老本儿”可啃的。因为,你在休息的那阵子,很可能就有后来者赶上或超越你。你已有的权威“宝座”,随时会被后来者所取代,你敢说你还能在“功劳薄”躺得安稳么?显然是不可能的。
很多文学大师在发表了处女作以后,总是一直不停息地向着成名作、代表作和不朽之作的高峰攀登,因此,便总有新作不断涌现和问世。如果他们因为一篇处女作或成名作而沾自喜的话,还能有后来的骄人成就吗?
1985年初,莫言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1988年4月,莫言发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后来,这部社会批判作品受到当时的政治风波影响,一度只能在港台出版。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在看到这部小说后,感到非常震撼,决定开始翻译莫言小说,葛浩文也成为了日后莫言作品走向世界的功臣。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诺贝尔奖官网摘录了《天堂蒜薹之歌》一章节,作为对莫言作品的介绍。1993年,由葛浩文翻译的《红高粱》英译本在欧美出版,引起热烈回响,被《WorldLiteratureToday》评选为“1993年全球最佳小说”。《纽约时报》评论说:“通过《红高粱》这部小说,莫言把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2005年,《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当时获奖的呼声很高,最后却意外地以一票之差落选,无缘奖项。《檀香刑》的落选,也再次引发了文学界关于茅盾文学奖的争议。同年,莫言获得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评委会赞扬他的作品“语言激情澎湃,具有无限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要搁到一般的作者,还不会为这一点小成就而沾沾自喜么?他们或许会躺在已有的小成就上翘着二郎腿,在那大摆其谱呢!如果莫言也像他们那样,还能凭借长篇小说《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他就已经很有成就了。《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天堂蒜薹之歌》《透明的红萝卜》等作品都是他的代表作。
而我们之间的某些作者呢?偶尔在某份档次较高的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便骄傲得不得了,摆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势,恨不得让所有人都跪伏在他的面前称臣,承认他是当今最了不起的“文学盟主”。
幸好这种人后来在所谓的“文学功劳薄”上沉睡了,如果让他们继续醒着,那可真是文学事业的不幸和悲哀。因为,这种人的作品是不会有深邃的思想和鼓舞人心的力量的。我们县有一个自称“著名作家”的作者,自己花钱出了几本书后,便到处招揽“生意”,帮他人编辑一些粗制滥造的“著作”;书里的错别字多得数不胜数、残不忍睹,他还振振有词地说:“国家出版部门规定,允许有千分之三的错字。”天啊!千分之三是个什么概念?如果按一本书二十万字计算,那岂不是可以有600个错字么?一本书有600个错字,那还能看得下去么?这和某些盗版书还有啥区别?我之所以不买盗版书,就是因为盗版书的错字多,因为我患有“错字过敏症”,读这样的错字书,岂不会让我的皮肤过敏得像赖蛤蟆身上一样多的疙瘩?
不光是文学没有“功劳薄”可以睡大觉,那科学和武功不也一样没有“功劳薄”么?因为,艺无止境,天外有天,人上有人。
科学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具体的科学成就,包括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迟早都会从它们当时的顶峰上退却下来,许多甚至会过时和陈旧。但是,那些曾经支撑、激励他们在充满风险的坎坷崎岖的山路上一往无前、孜孜不倦探索的、体现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道德人格,却是一种真正可用“不朽”两个字评价的财富。
武功也是没有止境的,你看古龙武侠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一些非常了不得的武林人物,往往在他的小说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就很了不起,一根指头可以干翻一群人,可后来出场的人物比那个人更厉害,不仅一个指头可以干翻一群人,还能干翻那个用一根指头干翻一群人的厉害人物,更有甚者,某个人的武功高得神鬼莫测,根本没有人能看到他是怎么出招的,因为,看到他出招的那个人已经死了。
“艺无止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技艺是永远没有能学完的时候,你学的技艺不管有多精湛,世界上也还会有比你厉害的人。这是无数个前贤先哲们用毕生经历总结出来的生活哲理,现在还没有谁敢于或能够驳倒这个哲理。唐代文学大师韩愈在《古今贤文•劝学篇》总结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意思是说:如果你想要成功地到达高耸入云的知识山峰的山顶,勤奋就是那登顶的唯一路径;如果你想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畅游,耐心、尽力、刻苦的学习态度将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够载你驶向成功的彼岸。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佳的条件,表明了勤奋是学习的主要点。
文学创作是一门艺术,这个艺术更是没有止境的。曹雪芹的《红楼梦》、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吴承恩的《西游记》为什么能成为经典名著?这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跨越了时代,满足了不同时代的读者的精神需求。经典文学的首要特点就是经久不衰,其次是百读不厌的作品。经久不衰:那就是很多人都可以从作品里面找到时代的烙印,即使自己没有出生在那个时代,可是阅读作品,就好像自己也在和主角一起经历。比如张爱玲关于30年代旧上海的感受,读者可以从她的作品里面得到和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味道。
那些总喜欢为自己的某一篇作品沾沾自喜的人,你敢保证你的作品能够不朽么?不敢!因为,他的作品暂时还没有达到那个不朽的水准,无非是在某个特定的时期迎合了某些人的胃口而已,像这种只在某个特定时期产生小轰动的作品,是不可能“不朽”的,也是不可能传世的。
按照某些人的理念或观点,获得诺贝尔文学大奖的莫言,是完全有资格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的,可是,《成都商报》记者在北京专访莫言的女儿管笑笑时,管笑笑却透露说,获奖后,她爸爸一直在忙碌,虽然领奖归来,经历了喧嚣之后,她爸爸重新提笔要完成他未完待续的故事,正在构思和写作三部长篇小说。管笑笑称,获奖后的三个月,其实和获奖前是差不多的,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简单也是家里的一贯传统,不会在一些本质上发生改变。“父母是经过很苦的日子过来的,现在依旧保存着朴素的传统,其实这也没什么好提的,普通人都这样过,我们就是普通人。”
一个人如果能像莫言一样,在“功成名就”之后,很快使自己的内心趋于平静,潜下心来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而不是躺在所谓的功劳薄上睡大觉,这是很不容易的,也是需要一定修为的。首先,他必须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尤其是一些诸如“天价代言费”的谣言,而是在继续构思自己的三部长篇小说,不久的将来,这三部长篇小说一出笼,必定又会出现一番很热闹的轰动效应。而这恰恰是一个作家的本份。
有人或许会说,你这是一种“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作怪,看不得人家为自己的成绩骄傲。我记得我在前不久写过一篇《骄傲不自满》的文章,提出了“可以骄傲,但不可以自满”的观点。因为,人一旦开始自满,就会走下坡路的,甚至会被自满的情绪蒙蔽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喜欢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的人,不就是一种“自满”的表现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