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云周年庆】所爱,所向,所愿(散文)
一切的向往,一切的追求,都来自那个午后。正在牙牙学语的两岁稚童,无意间碰掉了爸爸书桌上的书,便坐在地上,打开看了起来。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瑰丽多姿的图片,美妙曲折的文字,虽看不懂,却已被吸引,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爸爸高兴至极,便教我识字诵书,“一横长城长,一点茉莉香”,“人之初,性本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初识汉字,《三字经》,《百家姓》......人生之初,我从书本中初步领略世界。
尔后便开始广泛涉猎,《金银岛》,《了不起的盖茨比》,《红楼梦》,《史记》,《白鹿原》,《病隙碎笔》,《唐诗注解》......古今中外,诗词史籍,四大名著,都令我沉迷。古人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然,我不能如徐霞客般游览河山,亦不可如马可波罗般远渡重洋,那我便读遍万卷书,领略人生百态。生活,阅历,社会,实践,涵盖各个方面。
读遍万卷书,“有字之书”积累得多了,“无字之书”便丰富,如此,我们才能很好的反思自我,才能让自己的灵魂变得高贵,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构成了人的进步与成长。果然,我从中习得了许多。
“我知道,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的味道。”这是盖茨比时隔多年后对黛西的评价,即便如此,他人夜夜凝望对岸的那盏绿灯,众人皆说黛西虚荣轻浮,但盖茨比却能于黛西空虚扭曲的灵魂中见到灵魂的真谛。这是因为真诚纯情的盖茨比能筛去附赘悬疣,掌握人生方向,积淀潜思哲理,挖掘生命的深度。
“记得早先年少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每次看木心的《从前慢》,都会被深深的感动,我想,他一定见证过社会更迭,人情冷暖,才能写出这样动情的字句。最令我佩服的,是他读懂了自己的内心,明白了自己的价值,从他在监狱里奋笔疾书,留下几十万字的手稿便可窥见一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面容憔悴,衣衫褴褛,在江南泥淖里浅唱低吟。元人的威逼利诱,漫长的幽禁,不但没能摧折他刚直的傲骨,反而使一个不屈的灵魂从砧板上站了起来,宁死不详,于是宇宙间便盛满一股浩然之气。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被“乌台诗案”无辜牵连,发配至黄州,但他自信,便一间草屋,一杯浊酒,一支怨曲,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这样的选择,这样的坦然,怎不让世人心驰神往?怎不让天地为之黯然失色?天地之间,只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曲壮歌。
“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煎熬的那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体验呼唤未来的生活,有一种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和渴望。”每每遇到困难,我便会默默念诵这句话,从这得到力量与勇气。他像冬日的一株麦苗,农民的衣着,挽着裤腿,蹲在田坎上,忠厚老实的脸上又分明透着智慧。陈忠实深深扎根大西北,体验着基层的生活,《白鹿原》由此诞生。
或自信,自强的优秀品格;或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生存之道;或某一句触动心灵的话,给予我力量,给我以勇气,来面对生活的风浪。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言:“如果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此言得之。
写到这里,我不免又如林妹妹般多愁善感了些,想来我既无文人雅客们的学识,又无迁客骚人的睿智,更无那卓然的风骨,不禁伤感。博尔赫斯曾写到:“任何命运,无论如何漫长复杂,实际上只反映于一个瞬间:人们大彻大悟自己究竟是谁的瞬间。”自我嘲解道:我这样无谓的伤感,也算是基本的自我认知,同自我的和解吧!有梦,便当去追,言语上的冷嘲热讽如何?态度上的反对阻挠又如何?而我曾经受过的伤,都是我的勋章,我只记住热血梦想,不断努力,待其草长莺飞,以防备前方蜀道之难。
无论前方道路如何,我只记得萨特曾说:“我是从书堆里开始我的生活的。”因为热爱,所以向往,我想我愿一读终生。
孟德斯鸠说:没有一种烦恼是阅读无法解决的。
卡夫卡说:一本书必须是一把能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的斧子。
毛姆说:养成阅读的习惯,就像随身携带一个避难所。
对于我们来说,阅读未必一定要有什么意义,什么作用,可以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我们抬头望星空,俯身闻花香那样自然,那是我们本能的需要,只要觉得舒服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