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谒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陵墓,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黄帝陵景区由陵墓区和轩辕庙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三百三十三公顷,有古柏六万余株,其中树龄千年以上的古柏三万余株,为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海内外华裔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沮河由西向东呈U形绕桥山而过,站在山上朝下看,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下穿过,故此山被人称为桥山,陵因山而得名。
轩辕广场位于景区的最南端,是一座宽阔不对称的半圆形广场,总面积一万平方米,地面用直径五六十厘米的五千块天然河卵石铺砌,寓意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轩辕广场朝北,是一条像飘带一样蜿蜒的河流——沮何。沮河古称姬水,轩辕黄帝因长期在此生活而姓姬。传说这条河原名祖河,当黄帝被玉帝召回天宫、准备乘御龙升天时,群臣先民依依不舍,眼泪哗哗地从桥山之巅流淌下来,汇集形成了“祖河”。郦道元在写《水经注》时,考虑到祖河既然是黄帝先民眼泪形成的,不如改为“泪河”,再后来,为了让该河的名字既能代表先民们的眼泪,又能代表祖河,就将河名改成了“沮河”。印池又称龙池,由沮河古道改建而成,传说是黄帝经常在此淘洗玉玺大印。印池之上,横跨着一座通往北岸的轩辕桥。轩辕桥为仿灞河建造的古礅梁桥,全长六十六米,宽八点六米,高六点一五米,共九跨。桥面设有护栏,栏板上雕刻有古典图案花纹。桥体全部采用花岗岩,每根石梁长五点七一米,重十吨,由一百二十一根石梁铺砌而成。
爬上一个大台阶,就到了轩辕庙。轩辕庙的主体建筑沿着南北中轴线逐次排开,山门、过亭、碑亭、大殿。东侧有碑廊,西侧有接待室和文物陈列室。院内古柏,郁郁葱葱,建筑布局,古朴典雅,无不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进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参天古柏。古柏高十九米,胸径十一米,树冠如盖,气势巍峨,树龄已有五千多年,据说是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又名“轩辕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号称“天下第一柏”。
沿中轴线北行就到了诚心亭。这是帝王将相、文人骚客以及现代政府官员、社会名流、海内外华裔人士祭拜黄帝时,整衣冠,备礼品,平心情,清除杂念的地方。诚心亭西侧方台上置放着一块天然巨石,石上的花纹图案,酷似“夸父追日”,堪称自然奇观。诚心亭北面西侧,耸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一块是立于一九九八年清明节的“香港回归纪念碑”,一块是立于二OOO清明节的“澳门回归纪念碑”。还有一块没有树碑的空地,据说是将来要立的“台湾回归纪念碑”。
诚心亭北为碑亭,里面陈列着孙中山一九一二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题写的石碑:“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一九三七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共祭轩辕黄帝时,毛泽东亲笔题写的《祭黄帝陵文》手迹,邓小平一九八八年亲笔题写的“炎黄子孙”和蒋介石一九四二年题写的“黄帝陵”碑石。碑亭两侧新建碑廊,保存有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祭祀黄帝、整修陵园碑石和题颂石刻。
轩辕庙正殿位于碑亭正北。正殿西南,耸立着一棵高大挺拔的古柏,被人称为“汉武挂甲柏”,也叫“将军柏”。相传公元前一一O年,汉武帝刘彻北征匈奴凯旋归来,祭拜黄帝陵时,曾在此树上挂过盔甲,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似有断钉在内,是群柏之中最为奇特的一株。每年清明节前,这棵古柏枝干上流出的液汁凝结为球状,就像挂满了珍珠宝石,闪闪发光,晶莹夺目。然而清明节一过,液汁中断,古柏从枝到杆又恢复了原来密密麻麻的甲痕。
挂甲柏西侧,置放着一尊石印,传说黄帝曾获得一块宽高各几丈的玉石,就命大臣仓颉用金刀刻成一方大印放在印台山上,印上刻有“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个大字。再向前就到了轩辕庙。庙前的左侧有一围栏,里面存放着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上面留有一双大脚印,据传是黄帝的脚印。关于脚印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大家都是光着脚丫子的,到了冬天,轩辕的脚也被冻裂,一位名叫素雀的女子便缝了个布筒送给轩辕,因为太小,轩辕穿不上,但还是很感激这位女子。后来这位姑娘在泥地上见到了轩辕的大脚印才知道自己做的布筒不合适,便将这脚印小心翼翼地挖下来置于青石上凉干,然后照着脚印的尺寸重做了一双高筒靴子送给轩辕,这脚印便由后人一直保存至今。
往前走便是轩辕庙的正殿了。殿前牌匾上大书“人文初祖”几个大字,殿前的香炉内香烟袅袅。进入庙内,正对面便是黄帝的石刻画像。这面画像二O一O年落成,高四点一米,宽二点九二米,浮雕高十至十五厘米,由著名雕塑家王天任先生设计创作。浮雕采用高浮雕形式,栩栩如生地塑造了黄帝崇高的形象,只见黄帝沉稳站立,神情专注,左手指前,步履向东又回首西望,抬臂扬手,举止亲切,庄重伟大。
从轩辕庙再朝前走就到了祭祀广场。广场分列九对青铜牛鼎,依次排列在五十六面黄旗之下。这鼎有两米高,三足鼎立,顶沿雕有三个双头双角的怪兽,想必是用来避邪的。这两列大鼎左侧一方的前边是一面一人多高的大鼓,右侧的一方则挂着一口大钟。
顺着广场长长的台阶走上去,便是祭祀大殿。大殿方方正正,四侧各有九根圆柱支撑,大殿顶端留有一个圆孔,寓意天圆地方。大殿后方有一石刻轩辕画像。大殿前面的两根圆柱中间,各有一条金龙盘绕,盘龙两侧的四根柱子上则是两副对联:“人文初祖功德辉煌冠盖群伦泽后世,黄帝子孙团结自强友振华夏慰先灵。”“祭始祖继宏旨重描九州画卷,仰将来齐鼓桨共创龙裔家园。”祭祀大殿于二OO三年始建,二OO四年三月建成投入使用,此后每年重大的祭祀活动便在这里举行。
站在轩辕庙大殿前,望着轩辕黄帝的浮雕像,不觉心潮澎湃,思绪万千。黄帝是远古时代一位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本姓公孙,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今河南省新郑),也称有熊氏。史载炎帝以姜水成,因有火德之瑞,故号炎帝;黄帝以姬水成,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姜水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姬水即黄陵县沮河,黄帝和炎帝均是起源于黄河流域,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先后发生了三次大战,阪泉之战后,黄帝打败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形成华夏族。黄帝率领华夏族,最终以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作天干地支,制衣冠、兴文子、建舟车、定音律、创医学,开启了中华文明,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每年清明节,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纷纷前来寻根祭祖,轩辕黄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轩辕庙也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家园。
瞻仰完轩辕庙,沿着神道,穿越茂密的柏树林,登上了桥山。面对绿荫掩映的墓塚,我顿时肃然起敬。这里就是我们的老祖先之所在,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之所在!传说黄帝活了一百一十八岁,有一次,在他东巡期间,突然晴空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桥山时,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黄帝见状,请求黄龙让他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见此情景,怕难以复命,便乘黄龙腾空而起,人们把拽下的黄帝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
绕墓塚一周,登上象征黄帝“驭龙升天”的龙驭阁。极目远眺,桥山全貌及周围山川地形尽收眼底。黄帝陵墓座北面南,背靠桥山盘龙岗,源于子午岭东麓的沮河环绕桥山,在这里形成山环水抱的“仙岛”态势,并在桥山东西两侧,形成对称的“东湾”(龙湾)和“西湾”,东湾连着“龙首”,西湾接着“虎尾”。黄帝陵所在的山势就像一尊盘龙,一只前爪伸向东湾,一只前爪伸向西湾,一只后爪把着县城方向,一只后爪隐藏在龙身,轩辕庙就建在龙尾上。黄帝墓塚后边的小山包就是龙首,墓塚像颗宝珠一样被衔在龙的嘴里,龙首上还有两个龙角。在黄帝墓塚后边的小山包上的两侧,生长着一棵与众不同的柏树,下粗上细,扭曲旋转而上,甚为奇异!西边那座山叫玉仙山,好像一个大乌龟,西南那座山叫凤凰山,就像一个展翅的凤凰,对面那座山叫印台山,是黄帝置放大印的地方,旁边的山势就像一只大老虎,西延高速通往黄陵县城的道路就是从虎尾巴下的隧道进来的,没有破坏这里的风水,平安无事。听导游讲,当年,胡宗南进攻延安时,修建咸榆公路,拉夫摊丁,劳民伤财,破了这里的龙脉,天怨人怒,失败就不可避免,最终导致国民党失去了大陆江山。正如孙中山先生说的那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现今,以蔡英文为首的民进党当局拒绝“九二共识”,搞柔性台独,煽动民意对抗大陆,必将遭到失败。千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凡是忘记了自己是炎黄之孙、背叛了中华民族的败类,都没有好下场。因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不答应,全体中国人民不会答应,海外的华人、华裔人士也不会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