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传奇小说 >>  长恨歌

编辑推荐  长恨歌 ——袁崇焕慷慨赴死


作者:湘水楚风 秀才,1023.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705发表时间:2017-08-15 15:44:41
摘要:----谨以此文献给民族英雄袁崇焕诞辰432周年。

 长恨歌
    
   (一)
   大明崇祯二年腊月(公元1629年冬天),后金天聪汗皇太极统领十余万八旗雄兵,避开关宁军固守的辽东防线,绕道蒙古,轻易突破了长城防线,长驱直入,围困北京。这是自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两百年来异族军队第一次入关并威胁京师,这在朝廷引起了皇帝震怒、群臣争议,许多文武将官因此而莫名遭殃:清兵围城时,皇帝张皇失措,认为兵部尚书王洽处置不善,下狱;围城后京城大乱,囚犯乘机大举越狱,于是刑部尚书和侍郎下狱;皇帝发觉京城城墙不太坚固,挡不住清兵猛攻,将工部尚书和几名郎中在朝廷上各打八十棍再下狱,三个郎中当廷被打死;蓟辽总督刘策负责的长城防线被清兵攻破,将他处死更不在话下……
   文武百官人人自危,忐忑不安。可袁崇焕却万万没有想到,就连功勋卓著、忠勇无双、披星戴月驰援京师的自己,也成了皇帝泄私愤、平众怨的殉葬品。他一心救皇城和君主而来,却落得千刀万剐的悲惨下场。
   因为与此同时,大明国的内部很不太平。一场百年不遇的灾荒正在陕西蔓延,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老百姓把树皮、草根都吃完了,只好吃观音土,结果吃了却无法消化,吃死了很多人。饥饿的父母不忍心看着儿女饿死,只好将他们出卖、送人或狠心抛在荒郊野岭,许多地方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况。走投无路的饥民就算上刀山、下油锅也不怕了,大声诅咒苍天并聚众公然抢粮作乱。年仅十八岁的崇祯皇帝正为灾民闹事而伤透脑筋,孰料满洲铁骑又大举入关,肆意践踏大明国土,兵锋直逼皇城,怎不令他坐卧不宁,急得如热锅里的蚂蚁?!
   内外交困的危局,给春风得意、意欲建立象唐宗宋祖一般千秋功业的他,迎头一记痛击,打回原形!踌躇满志的他一下子变得六神无主,狂躁暴戾。
   在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和北京城郊,辫子军锐利的长刀,如切瓜一般,砍向每一名敢于抵抗的汉人,京师一带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在通向长城关口的大道上,数十万被掳掠的大明子民,在满洲骑兵马鞭的驱赶下,哀号着别离故土——这些被俘虏来的汉人奴隶,男的押去为他们种庄稼、挖矿、做苦工,女的分给军官们做家奴、赏给部下淫乐。马背上的八旗子弟,不断地欢呼大叫,腰间别满了掳掠而来的金银财宝……
   在北京城的深宫里,少年天子朱由检正在拍桌子、摔东西、大发雷霆。十万剽悍骁勇的辫子军兵临城下,数万明军在城外全军覆没;城中富贾、权贵在京郊的庄园和家产,被焚烧抢掠怠尽;而关宁援军竟不管京城的安危和皇帝的死活,私自回师辽东!怎不令他又急又气、惊怒交集?
  
   (二)
   崇祯皇帝,毕竟还太年轻了,内心脆弱。
   他不断地追问太监:“袁蛮子写信没有?怎么还没写好?”
   “这家伙总跟我过不去,视九卿百官的再三恳求于不顾,非逼我下诏才肯写信给祖大寿,朕非将他千刀万剐不可!”
   “你们再去催,一定要催他快写信给祖大寿!不然,提人头回来见我!”他憔悴而苍白的脸上泛起了潮红,眼眶中布满了血丝,恨恨连声:“我一定会杀了他!诛他三族!……”
   北京城上,无论是京城百姓,还是富商权贵,都不顾守城将官的极力阻拦,纷纷挤上城楼。他们不是来守城,也不是来犒劳守城将士,他们关心的只是城外的农庄、田地、商铺和官邸。看着城郊冲天的大火和浓烟,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多年的家业付之一炬,家眷和亲人生死未卜,心在不断的流泪、滴血,口中恨恨连声:
   “完了,全完了!今后叫我怎么活啊?”
   “该天杀的袁崇焕,狗汉奸,你把满洲鞑子带到这里来,你一定会遭天谴的。”
   “我一定要剖你的皮,吃你的肉,喝你的血!”
   在一片对他的痛骂、诅咒声中,也夹杂着一声声惊呼:“有人跳城自杀了!快开城门,去救救他!”
   正在众人的慌乱中,只见一位六十多岁的富商哭喊一声“我也不想活了”,就一头朝坚硬的城垛撞去,白花花的脑浆流了一地……
  
   (三)
   昏暗、阴冷、戒备森严的天牢里,一张案桌上摆着笔墨纸砚,箭伤未愈的他拖着沉重的脚镣来回走动着,满面泪痕。
   在“写信”与“拒不写信”之间,他犹豫不决了好久好久……
   除了笨重的铁链与冰冷的地板磨擦时发出的“叮当”声,囚室里寂静得令人恐惧。
   “你的忠心和大功,其实天下皆知。只不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终须以国家为重啊。”
   兵部郎中余大成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他。
   蒙冤下狱的这些天,他其实想了很多很多,也有感而发写了一些文字,觉得自己“十年以来,父母不得以为子,妻孥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实为大明国里一亡命之徒也”,实在深深愧对自己的父母、亲人、朋友……
   对于死,他并不觉得可怕。投笔从戎七年以来,他已深知“上将由来无善死”,从没想过自己能沙场百战捡条命回来,功成身退。可他并不想象熊廷弼一样蒙冤而死、“传首九边”。
   一生一世的名节,他看得远比生命重要!
   回想第三次进京赶考落第后,他自己也一度对“功名”有了彻悟。“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故园泉石好,归去把渔竿。”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他很想放弃科考做官的理想,转而归家耕田养蚕,好好侍奉双亲,与妻子举案齐眉,陪伴自己的孩子长大。他突然对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归生活,有了浓厚的兴趣。  
   不料,很快就发生了“明金萨尔浒之战”!——十几万明军在辽东覆没,天朝上下震恐,举国竟无一人敢挺身而出,拯救辽东百万黎民于水火。
   “才亦需世”。可如今,“世实需才”啊。大丈夫当以身报国、效命疆场,怎能为一己小家而归隐田园?
   于是,有了他的第四次进京赶考,也有了他金榜题名、在福建邵武做县令三年的美好时光。
   三年后进京朝觐,心忧天下的他惊闻“辽东名将熊廷弼、王化贞迭遭败绩丢城失地”、“后金铁甲兵锐不可挡所向披靡”、“山海关这最后的屏障危在旦夕”时,当真是寝食难安!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种在皮鞭下延口残喘的亡国奴滋味,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体会得到!可他——袁崇焕,却和那些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辽东子民一样,完全能够感同身受!
   于是,在封疆大吏尽皆股栗、拱手请降的时刻,他全身热血沸腾,自告奋勇,挺身而出!
   尽管官位卑微,他毫不理睬一切睥睨,对世俗的嘁喳充耳不闻,慷慨陈词:“予我兵马钱粮,辽东我一人足可守耳!”
   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又是何等的豪迈!
   怀着“救辽东遗民于水火”的壮志雄心,他虽身为一介文弱书生,毅然决然,请缨出战,守辽东去了。
   待宁远城筑成,明军的防线足足向北推进了200里。千千万万的辽东子民重新得到天朝军队的护庇,安居乐业着……
   他开心地笑了。
   在宁远一带,军民协力筑堡、屯田,收留大批难民,让辽东重新成为了一片粮食丰足的乐土。
   那三年,他与将士同甘共苦,粗衣素食,情同兄弟,度过了三年最快乐的时光。
  
   (四)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的短暂。在他三年紧张备战之后,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亲率后金主力倾巢而出,气势汹汹地杀来了。
   除宁远之外,原先关外所有据点的明军均闻风丧胆,丢盔弃甲,不战而逃。宁远孤立无援,危如累卵、旦夕不保。
   常言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时势这时造就他成为大英雄。
   大明天启六年春,他大步登上宁远城楼指挥作战,以一万军民对抗剽悍无比的十三万后金军,浴血坚守三天,并一炮将狂妄自傲、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打下马来,取得了令满朝文武振奋的“宁远大捷”。
   努尔哈赤的炮伤,之后一直未愈,加上对“宁远之辱”一直耿耿于怀,终于含恨病逝。
   待锦州城筑成,明军的防线又向北推进了200里。锦州、松山、右屯、大小凌河、杏山诸城连成一线,互为犄角,遥相呼应,进可攻,退可守,成为了后金部队南下掳掠不可逾越的一道钢铁长城。
   大明天启七年,他袁崇焕再次成为了名闻全国的大英雄!
   一心向他报父仇的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继承汗位后,为摆脱满洲的经济困难,率领十万大军围攻锦州,进而转攻宁远。在他的精心部署下,遭到了迎头痛击,伤亡无数,只得怏怏退兵,劫掠辽东的计划宣告破产。
   “宁锦大捷”令他名声大震,成为了护佑巍巍大明的中流砥柱,深受天下军民的拥戴。
   待到魏阉专权,朝政昏庸,他多次受到奸臣的弹劾和打击,心情变得十分郁闷,一度产生了消极、悲观情绪。
   大明天启七年秋,他不得己含泪辞官回乡(今广东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归途中他感慨万千,悲从心来,不甘于自己的壮志未酬。
   “功名劳十载,心迹渐依违。道说还山是,惟言出塞非。”然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真能放得下忠君报国的念想吗?他真能视边疆的安危和辽东数百万子民的命运于不顾吗?
   在很多人的眼中,皇帝形同傀儡,被魏忠贤这个阉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就连熊廷弼这样功勋卓著的大将都被他冤杀、人头悬挂城头示众。
   可他仍认为“主恩天地重,臣遇古今稀”,坚信皇帝有朝一日定会大有作为。他不仅对皇帝感恩戴德之至,而且对自己的重新启用深信不疑。
   当惊闻天启皇帝驾崩的噩耗之后,他还一度痛哭流涕。
  
   (五)
   是金子,终会发光的。
   大明崇祯元年四月(公元1628年),他被意气风发、立志做“有为之君”的少年天子朱由检重用。
   重赴辽东的他,正如虎入深山、龙归大海,一切应对游刃有余。
   他很快就镇压了军队的哗变,扭转了关外四镇危恶的局势。在与皇太极的斗智斗勇中,他坚持“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的正确策略(“款”指休战和约),一面敷衍与后金的议和,一面不断加强关外四镇的防卫,令皇太极愁眉紧锁,一筹莫展。
   因此,他也受到了皇帝的特别嘉许,授兵部尚书职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州)﹑莱(州)﹑天津军务,后来又加授大学士衔,官居从一品。
   这在大明国的武官中,可是十分罕见的高官阶啊!足见年轻的皇帝对他的倚重与信任。
   在“平台召对”中,为了谢主隆恩和宽慰皇帝的忧虑,他信誓旦旦地许诺了“五年平辽”的誓言,决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不成功,则成仁”。
   当时,豪气干云的他想:只要得到少年皇帝的鼎力支持,“五年平辽”并非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此时此刻,他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一品大员,沦为罪不可恕的阶下囚。
   他回忆起那页被八旗军铁蹄践踏得支离破碎的历史;
   他回忆起那段被战火硝烟模糊得面目全非的历史;
   他回忆起辽东子民备受屈辱而又不甘屈辱的历史;
   他回忆起那页被满朝奸侫扭曲而仍在拼命挣扎的历史……
   他好恨自己!
   ——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地从闽西邵武县衙的惊堂木声中站了起来,从成千上万辽东父老乡亲翘首北望的忧患目光中站了起来,一路浴血奋战下去,最终竟要死在自己同胞的刀下,含恨九泉!
   古人云:“文以气为主”。作为一支军队,一位真正的志士,又何尝不是以“气”为主?
   兵还是那些兵,饷还是那些饷,身后仍然是那个令他又爱又恨、灾难深重、危机四伏的大明王朝,面对的仍是那群勇猛凶悍的后金骠骑,他从来就没有想过害怕、想过后退,反而干劲十足、信心满满。他誓要力挽狂澜于既倒,替天子和朝廷分忧,将早己拟就草稿的历史——重新改写!
   他一心要将局面改观!结果,他真的做到了!
   于是,朝中大臣们这样评价他:“强敌压境,而崇焕为关门必不可发一援宁之兵,置之死地而后生。置母妻子於军中。而实从矢石锋刃中,住奴而遏奴者,其胆气较练,而伎俩较实。”
   于是,他的上司王在晋盛赞他:“柳河败绩,士卒西奔。崇焕狂呼邀截,使各还守信地。关外城堡幸尔得存。至于宁远解围,誓众效死。一炮打坏虏营一角,虏乃旋退,危城得全。崇焕不可顿没其功也。”
   于是,天启皇帝欣闻“宁远大捷”后称赞他: “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盖缘道臣袁崇焕平日之恩威,有以慑之维之也。不然,何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乎?本官智勇兼全,宜优其职级,一切关外事权,悉以为之。”
   于是,天启皇帝的继任者——崇祯皇帝也这样称赞他:“初,虏势张甚。人心惶骇欲遁。自崇焕坚拒,气始振。关外九城得屹然拱护山海……崇焕之于东陲,亦勋劳多矣!初,经略高第议弃宁前锦右。果如其说,则辽西将非国之有也。赖崇焕然一力持,成宁远之功,士气少奋。”崇祯皇帝不仅重新启用了他,还将他的官衔封授至从一品。
   于是,朝鲜(大明的藩国)国王这样称赞他:“袁军门领诸将及一万四千兵由间路驰进北京,与贼(满清)十万对阵于皇城齐化门。袁军门、祖总兵等,自午至酉,鏖战十数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贼退兵三十里。贼之得不攻陷京城者,盖因两将力战之功也。”

共 10655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小说以袁崇焕的语气,还原了他蒙冤下狱的经过以及最后为了国家利益写信给回师辽东的关宁大军,声泪俱下劝说大军勤王的经过。袁崇焕是明末少有的忠臣与悍将,因此不合群,受人妒。正因为品格如此,袁将军深受部下爱戴而甘为之冲锋陷阵,以一当十。也正是为人如此,行刑当夜,其手下竟有一佘姓义士冒灭族之祸,把欲“传视九边”之头颅从旗杆盗下,自此佘家为其守墓三百七十余年,迄今不辍!在封建社会的家天下统治时期,功高若盖主,下场都悲惨。作者历史底蕴深厚,有独到见解,感谢老师带来的精彩。欣赏学习,推荐赏阅!【编辑:老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土        2017-08-15 15:45:27
  问好老师,祝写作愉快!
老土祝您写作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湘水楚风        2017-08-15 15:49:13
  感谢编辑的指导,精彩点评及欣赏。
   继续努力出佳作。
   编辑辛苦了!
  
  
   【编者按】小说以袁崇焕的语气,还原了他蒙冤下狱的经过以及最后为了国家利益写信给回师辽东的关宁大军,声泪俱下劝说大军勤王的经过。袁崇焕是明末少有的忠臣与悍将,因此不合群,受人妒。正因为品格如此,袁将军深受部下爱戴而甘为之冲锋陷阵,以一当十。也正是为人如此,行刑当夜,其手下竟有一佘姓义士冒灭族之祸,把欲“传视九边”之头颅从旗杆盗下,自此佘家为其守墓三百七十余年,迄今不辍!在封建社会的家天下统治时期,功高若盖主,下场都悲惨。作者历史底蕴深厚,有独到见解,感谢老师带来的精彩。欣赏学习,推荐赏阅!【编辑:老土】
2 楼        文友:湘水楚风        2017-08-15 15:52:20
  欢迎关注我的历史小说,请多多支持,指导,评论。谢谢!
  
   【编者按】小说以袁崇焕的语气,还原了他蒙冤下狱的经过以及最后为了国家利益写信给回师辽东的关宁大军,声泪俱下劝说大军勤王的经过。袁崇焕是明末少有的忠臣与悍将,因此不合群,受人妒。正因为品格如此,袁将军深受部下爱戴而甘为之冲锋陷阵,以一当十。也正是为人如此,行刑当夜,其手下竟有一佘姓义士冒灭族之祸,把欲“传视九边”之头颅从旗杆盗下,自此佘家为其守墓三百七十余年,迄今不辍!在封建社会的家天下统治时期,功高若盖主,下场都悲惨。作者历史底蕴深厚,有独到见解,感谢老师带来的精彩。欣赏学习,推荐赏阅!【编辑:老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文必合为时而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